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对策
2014-11-26庄磊ZHUANGLei李莉萍LILiping
庄磊ZHUANG Lei;李莉萍LI Li-ping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昆明 650500)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0 引言
2013年6 月22 日在第37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 处世界遗产。自2000年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至今,元阳人民长达13年的申遗梦终于成真,笔者有幸能在申遗成功之日感受到当地人民的喜悦、自豪之情,然而就在世界肯定哈尼梯田的同时,我们亦应感觉到肩上背负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由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荣誉和庞大经济利益,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争相推选及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潮。如何理性面对申遗,做好申遗成功后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协调好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两者间关系,是当下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1 哈尼梯田遗产区概述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脉南段,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哈尼梯田历史悠久,唐人樊绰《蛮书》说:“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说明早在唐宋时期,哈尼族先民就已经开凿了大量精美的梯田。经过哈尼人世世代代的勤劳耕作,处于大山的掩映及云海的覆盖下的梯田,形成了以山顶森林、山间河流、山腰村寨和山下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
元阳县内虽然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也致使其成为了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哈尼梯田的申遗成功无疑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机遇。在一系列旅游开发政策出台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的是遗产区自身的保护性开发。近年来,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政策约束,许多新建的民居建筑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面对传统村落的“转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时代发展,改善那些破坏风貌的现代建筑,正确引导居民自建,以达到延续本土建筑文化的目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 哈尼梯田遗产区民居建筑的特征与价值
哈尼梯田遗产区内少数民族分布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九成左右,其中以哈尼族为最。世居于此的哈尼、彝、汉、傣、苗、瑶、壮等民族承载了各自的文化、宗教、风俗、信仰。这种多民族间的和谐共生,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值得一提的是,聚居在本地区的其他民族在建筑形式上基本与哈尼族保持一致,多采用草房和土掌房,说明此类民居形式的普遍选择能充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2.1 哈尼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 哈尼族传统民居,由四坡屋面的草顶与土墙土顶的“土掌房”组合而成。土掌房原本是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的一种适应性民居模式,为了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哈尼族人在土掌房的顶部加设一个坡度40°-50°的草顶,这种屋顶脊短坡陡,形似蘑菇,故称其为“蘑菇房”。民居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关养禽畜和堆放杂物,入口处设有一土掌平顶,既能为一层入口遮雨又能做为二层的前廊及晒台,成为家务活动的空间,二层为居住空间,分为正房和耳房,草顶部分为正房,有连接上下的楼梯,三层连接平顶晒台,多用作杂物间,一般不住人。
图1
2.2 哈尼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
2.2.1 历史文化价值 哈尼族列中国第16 大民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建筑文化上也独树一帜。哈尼族祖先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将土掌房的维护结构和蘑菇型草顶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建筑智慧和建筑文化,是云南乡土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遗产区内共有村寨82 个,通过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在这些村寨中共有18 个村落保存完好,近半数的村寨保持了传统风貌,这些丰富的传统民居对研究地域建筑,保护乡土建筑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2.2 美学艺术价值 遗产区内的传统民居为典型的地表型山地建筑,空间布局顺应山势,与周边的森林、梯田相映成趣,体现了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建筑采用分台处理的建造方式亦能营造出各不相同的空间体验。同时质朴的土墙草顶,加上别具一格的建筑外形也赋予了蘑菇房独特的艺术魅力。
2.2.3 生态技术价值 村落选址一般为向阳山地,背山向阳的建筑朝向也能形成较好的小气候,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易于取材,在拆旧新建时,土木建材均可回收再次利用。同时,由于生土的导热系数小,所以土坯砖墙有利于建筑的保温隔热。
3 哈尼梯田遗产区民居建筑存在问题
由于建造年代不同,遗产区内的民居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我们将区内民居按建造时间划分为三类进行分析:第一类为原始民居;第二类为80年代后建造的传统民居;第三类为2000年后新建民居。
第一类:原始民居。这类民居没有受到外因影响,完整的保留了当地建筑的原汁原味。但是受到当时建造材料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这类建筑在建筑层高、跨度、室内的通风采光、卫生条件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今人们对生活的需求。
第二类:80年代后建造的民居。这一时期,外来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已逐步被人们所认知,所建造的民居较第一类已有所改进。屋面材料选用防水性能更好的水泥、石灰代替,部分草顶改用石棉瓦铺设,建筑的层高、跨度上也有所增加。这类民居存在问题主要是室内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卫浴等基本生活设施,外立面上,部分石棉瓦屋面的出现使得厚实的蘑菇草顶形态遭到破坏。
第三类:2000年后新建民居。这类建筑受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的影响严重,出现了许多与当地传统民居相悖的建筑形式,它们体量庞大、高度突出,裸露的现代建筑材料,风格迥异的建筑构件,均破坏了传统村寨的整体风貌,地域建筑特色消失殆尽。
4 哈尼梯田遗产区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对策
在民居测绘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哈尼梯田景区核心村落彝族、哈尼族民居改造与更新设计》及典型民居试点改造建设项目的进行,我们取得了一些适应当地民居保护更新的方法:
4.1 第一类 原始民居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在村寨中保存下来的数量十分稀少。这类建筑真实反映了哈尼族几千年来的建筑文化和稻作文明,是人们对旧有的生活方式在建筑空间和形式上的表达,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这类民居可以采用静态保护的方法,即保持建筑在原址的基本形态,对于仍然起着居住作用的民居按照“外部修旧如旧,内部整修一新”的方法进行局部保护。
4.2 第二类 这类民居能满足人们对当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在内部结构和立面外观上也较好的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特色,是遗产区内民居建筑保护的重点。对于这类民居,我们只需适当的完善其内部生活设施,在底层设置独立的牲畜间、卫生间,二层的室内空间划分出独立的厨房、餐厅、卧室即可。
4.3 第三类 这类民居在遗产区内占有比重较大,对传统村落的风貌破坏程度也最严重,我们应在保留传统建筑内涵的前提下,采用现代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选择性继承传统民居的形态元素,让新建民居既有本土精神,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类民居是遗产区内民居建筑改造的重点。
4.3.1 严格控制民居建筑的体量及高度。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少量的新建民居为了片面追求建筑面积,导致房屋面宽、进深尺度过于庞大,部分民居层数达到了四层,这些都与当地的传统民居形式相悖,使其与村落整体风貌格格不入。
4.3.2 还原哈尼民居“蘑菇顶”的四坡屋顶形式。“蘑菇顶”的建造材料多选用茅草或稻草制作,耐久性不足、防火性差,这也导致近年来新建民居多采用了平屋顶的形式。但是,“蘑菇顶”作为哈尼民居的重要标志,传递的是哈尼族的建筑文化,理应被传承和保护下来。为了解决草顶的耐久性问题,我们在全福庄小寨两户农家试点使用了新材料——“铝塑、树脂”仿真茅草,但是由于新材料造价较高,不适合在遗产区进行大规模推广。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进行了混凝土拉毛试验,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在混凝土初凝的状态下用自制工具在混凝土面层刻画出茅草纹理。这些措施为“蘑菇顶”的保留及材料置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4.3.3 对裸露的砖墙、混凝土结构进行恰当的立面处理。当地传统民居多为土掌房,墙体为土坯砖砌筑。新建房屋多采用砖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这是建筑材料的一大进步,但是裸露的砖石、混凝土破坏了传统民居与新民居之间的协调。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在砖墙外墙面粉刷一层1.5-2cm 厚的水泥砂浆,初凝后用钢筋在表面刻画出与土坯砖大小等同的缝隙,待砂浆完全凝固后,再粉刷土坯砖涂料来达到接近土坯砖墙的视觉效果。(表4)
表4
4.3.4 规范建筑细部。随着信息的传递,外来的建筑元素不断影响着当地民居的发展,一些汉式的窗花,宝瓶柱栏杆等已经出现在当地民居之中,这种不伦不类的“混搭”使得当地传统民居失去了原有的古朴。我们应该采用当地固有的装饰元素加以提炼升华,得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的符号,使之协调统一。
5 结语
哈尼族传统民居是地域建筑的典型代表,反映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选择,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申遗成功后带来的开发建设,是对当地传统民居继承和发展的机遇,也是对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发扬的挑战。本文提出的一些符合元阳自身特色的保护策略,希望能对遗产区内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提供一条并行的道路。
[1]杨大禹.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日本]藤井明著,宁晶译.聚落探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杨大禹.对云南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形态传承的思考[J].南方建筑,2010.
[4]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J].建筑学报,2000.
[5]车震宇,周南.与梯田共生的家园[J].小城镇建设,2003.
[6]施维琳.土掌房的价值发现[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
[7]李曦,范迎春,李煜民.论古民居保护方法的再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