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与省际差异研究:基于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

2014-11-26冯根尧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园区

冯根尧

(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1 引言

在全球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它们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的文化营销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网络,正在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投入和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2012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文化市场规模占全球近65%的份额,而中国与加拿大、中东等国家仅仅分享了不到30%的份额。中国文化产业总量排全球市场的第六位,这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为了适应全球化文化市场的竞争需要,我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它们利用聚集带来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融合的外部性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文化竞争优势。

花建建立了以文化产业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级指标,产业实力、效益、关联、资源、能力、结构和环境7大竞争力为二级指标,涵盖30个三级指标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2]。赵彦云等人基于需求与供给的视角,构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文化实力竞争力、市场收益竞争力、文化产出竞争力、公共文化消费竞争力、人才和研发竞争力、政府文化竞争力以及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3]。顾乃华、夏杰长构建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竞争实力、潜在需求能力和潜在供给能力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组成,并对我国9个主要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4]。叶丽君、李琳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并以此为一级指标,以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经济贡献,成长能力、创新能力、文化需求基础和产业投入等作为二级指标,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5]。蓝庆新,郑学党从全球化视野,构建了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产业关联、企业发展、政府行为和贸易行为六大要素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和发展差距[6]。

2 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7-8],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指标的特定性、可测量性、可得性和可跟踪性,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三个层面,构建了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l)。

第一层面:发展基础类评价指标(A1),用于反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支撑性。任何一个特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生产要素禀赋密切相关。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通信与信息网络等。本文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性,重点分析高级要素,并将其分为创新人才和园区条件两个方面。

(1)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园区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包括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教育家、艺术家高级创意人员,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所属的创意企业等创意机构[13]。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是保证园区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可用人员数量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及其他)来考核。

(2)园区条件。园区条件是吸引产业集聚的重要保证,一般包括园区的交通、通信等硬件条件,以及园区提供的业务支持、网络信息平台、融资服务、物业服务等软件条件。根据我国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重点考察入驻企业使用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租金或费用等。

第二层面:发展现状类评价指标(A2),用于反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性,主要描述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从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两方面考核。

(1)产业规模。反映园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经营成果,只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规模扩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发展。产业规模指标主要包括园区的产值、增加值、创意企业从业人员等。其中,增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文化产业园区所生产、创造的产业增加值,是反映文化产业规模效益的重要指标。

(2)产业效率。用于综合考核园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价值创新水平,反映园区企业对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的有效转换程度。生产效率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园区的销售利润率、资产利税率、人均利税率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第三层面:发展潜力类评价指标(A3),用于反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评判园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园区的发展潜力可从园区的成长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社会效应四个维度考量。

(1)成长能力。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成长能力反映了一个产业在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之上,不断扩大已有市场份额,进一步开拓新市场,打开新消费空间的能力,以及创新活动的市场化与生态化能力,这日益成为园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9]。成长能力可用园区的销售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园区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园区增加值占国内同行增加值GDP比重等指标衡量。

表1 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创新能力。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及主体特征,表现为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程度,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价值内涵。创新能力是园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源泉,反映了园区企业将创新有效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可通过研发投入、成果获奖数以及商标、专利、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拥有数量等指标来考核。

(3)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维护园区企业正常经营的基本保证,服务水平与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服务流程、管理制度等有关,是园区服务意识、管理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合作、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可根据园区的等级认证、基础建设投入、运行成本及入园企业办理各项业务的效率来考核。

(4)社会效应。社会效应反映了园区文化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的带动效应,以及园区所在地文化氛围的改善,具体表现为园区所在地相关产业发展、就业贡献、民众文化参与程度及人文环境的改善,可用园区上缴税收、周边相关就业人数以及与园区合作的社会机构数等指标考核。

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现实中存在着产业分类标准不统一、指标难以量化等模糊性问题。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评价指标对观测变量影响的重要度,以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与可计量性,对于目前根本无法定量化的指标予以简化处理。另外,对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指标,也只能根据其侧重进行设置。例如:创新人才既可以反映园区的发展基础(B1),又决定着园区的创新能力(B6)。增加值占比类指标既可反映园区的生产效率(B4),又可反映园区的产业成长能力(B5)。又如税费指标既反映了园区的经济效益(B4),又体现着园区对社会的贡献,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B8)。因此,实际中应灵活运用。

3 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8—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2012)》等行业报告中有关量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原始数据在量钢、数量级方面的差异,使其具有可比性,先对收集的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Xi;然后,借助SPSS12.0软件,计算各标准化数据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2)主成分分析。为使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较多,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法,从评价指标反映的信息中提取4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12%(满足大于85%的要求)。每个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涵义及其影响程度为:第一个主成分是现实竞争力(f 1,33.27%),是B2、B3、B4下的三级指标信息的综合体现;第二个主成分是社会影响力(f 2,30.98%),是B8下的三级指标信息的综合体现;第三个主成分是创新驱动力(f3,27.72%),是B1、B6、B7下的三级指标信息的综合体现;第四个主成分是产业化能力(f4,8.03%),是 B5所属三级指标信息的具体反映。

(3)计算主成分得分。将第i个主成分特征值与标准化指标数据Xi相乘,得到第i个主成分表达式fi:

(4)综合评价与排序。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的综合加权值,即可得到主成分的综合表达式:

将式(1)代入式(2),即可算出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综合得分F。为便于比较分析,将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主成分得分转换成百分制表示(表2)。

表2 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构成要素及综合评价

4 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差异分析

根据竞争力评价值梯级落差状况,通过分层聚类分析,可将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成三个梯队: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属于第一梯队;江苏、广东、浙江三个省份竞争力较强,位于第二梯队;其余26个省市处于第三梯队,其中绝大多数位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下面结合表2评价结果,对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征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4.1 现实竞争力差异分析

现实竞争力反映了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规模、速度和效率。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一、二梯队5个省市拥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数占全国的68%左右,它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经济、人文、科教和区位等优势,大多采取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产业升级等模式发展而成,业态主要集中在影视娱乐、动漫游戏、出版传媒等领域,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以上海为例,2011年文化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477.99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年均增长18%。而第三梯队的园区发展相对滞后,不仅数量少,而且业态单一,其中历史文化旅游类占90%以上。以山西省为例,2011年,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35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72%,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中,综合竞争力排第7位,但现实竞争力仅排在第13位,文化消费结构单一,除文化旅游等新兴消费外,传统文化项目因受环境和范畴制约,消费层次较低,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园区的示范作用与集聚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4.2 社会影响力差异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文化产业园区社会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地区性差异。处于第一、二梯队5个省市的园区,在品牌培育、产业培育、解决就业、文化环境改善等方面,产业集聚与主导效应明显。例如:北京“798艺术区”、杭州LOFT49等国内著名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策划、商业摄影、雕塑、绘画、创意展览及时尚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据统计,上海市18个创意产业园区目前已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解决了一大批就业问题。在第三梯队中,有些省份文化产业园区尽管经济发展较快,但社会效应不明显。特别是湖南、云南两省,产业现实竞争力分别列全国的第6位和第9位,而社会影响力却只排在第10位和第26位,社会影响力远远落后于其产业现实竞争力。文化产业园区不仅要将文化资源和创意资源转换为经济成就,提高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还应充分发挥其高融合性、高集聚性、高辐射性的特征,通过形成新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由此提升城市品位、人口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4.3 创新驱动力差异分析

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产业融合的特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诸多创意阶层的智力支持。根据表2结果,创新驱动力排在前五名的都位于第一、二梯队的五个省份,这些地区科教资源丰富,集聚了大批高级创意人才,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优势产业、著名企业和文化品牌,如北京的文化会展业、上海的出版业和广告业、江苏的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广东的印刷复制业和娱乐业、浙江的影视制作和演艺业。但在第三梯队中,山西省的创新驱动力较差,评分仅为7.68,列全国第19位,与全国平均得分(17.2)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园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严重不足,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因而成为制约本地园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4.4 产业化能力差异分析

文化的产业化离不开文化市场和文化企业的双向作用。产业化能力与企业的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盈利模式和技术选择等有关,传统工业经济领域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对文化企业具有借鉴价值,表2验证了这一结论,基于多年来传统经济领域的成功实践,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总体平均得分(33.6)在四大要素中最高。当然,对于不同省份而言,产业化能力的影响程度会有差异。其中,产业化能力列前5位的省市都属于第一、二梯队,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化能力得分较高,且差距相对较小,文化产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产业化能力排第6位的山东省,借助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文化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对于第三梯队的大多数省份,尤其是海南、宁夏、吉林等地而言,产业化能力与其资源禀赋极不相称,仅排在29、26和23位,根本原因是文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市场经济活跃度不够,市场的调节机制没有完全自主发挥作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园区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5 结论与建议

以上分析得出两个结论:①从综合竞争力水平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际差异,综合竞争力强的第一、二梯队均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验证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与所在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制约性关系。②从综合竞争力构成要素考察,各省文化产业园区的现实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化能力发展不均衡,这与各地的文化产业业态、文化资源利用以及资本与技术的投入等有关。

面对当前我国省域间文化产业园区的非均衡发展格局,从国家战略层面,应积极寻找东西部之间、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发展张力与平衡点,通过优势互补,形成梯次发展的新型文化产业格局。具体来说,东部省份园区建设要继续依靠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日益活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走高端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在业态发展上,以文化创意为先导,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成长性较好、产业渗透力强、附加值较高的新兴文化产业。中部的大部分省份应积极发挥制造业发达和科教领先的优势,加大园区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资源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拓展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动漫游戏为主的多种业态,生产融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于一体的创意产品,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西部的大多数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经济活跃度不够,市场的调节机制无法完全自主发挥作用,因此,应选择走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政府的土地、税收、人才、资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入驻园区,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同时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通过园区内部上下游产业之间,以及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发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9-16.

[3]赵彦云,余毅等.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0(4):72-82.

[4]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52-57.

[5]叶丽君,李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3):94-97.

[6]蓝庆新,郑学党.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3):32-39.

[7]李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评价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68-73.

[8]胡惠林,王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戚悦,张晓艳.区域产业集聚的判别及其竞争力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2):201-20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竞争力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日本竞争力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