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借鉴:香港地区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及风险管理
2014-11-25刘信群
刘信群
当前,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提出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可能将在未来1~2年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从而实现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以及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具备较完善的经济、法律、金融、监管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其银行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为稳健的银行体系之一。香港地区银行业在1964年7月1日达成存款利率协议,开始实施利率管制,到2001年7月1日全面撤销所有利率协议,完成利率市场化,其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重点分析香港银行同业在利率市场化经营环境下如何不断加强、完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香港利率市场化演变及银行同业的应对策略
香港利率市场化背景及进程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发生廖创兴银行危机后,为遏制各银行互相争夺公众存款而产生的恶性竞争,香港政府开始通过行业自律组织对银行业的存款利率实施管制。1964年7月1日, 香港外汇银行公会与非外汇银行代表小组委员会达成香港银行业存款利率协议,要求对各成员银行的港元存款实施利率管制。利率协议的实施要点是:将所有参加利率协议的银行划分为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两大类共5级。其中外资银行为1级,其存款利率为基本利率;本地银行根据存款额多少分为4级,其同档期存款利率在基本利率基础上逐级递增0.25%;由三家非指定银行组成的利率小组对利率执行进行监督。
此后,为适应香港金融市场发展需要,该利率协议曾多次修订。至1988年1月, 利率协议演变为香港银行公会的《利率及存款收费规则》,利率管制范围出现了较大变化,银行虽继续划分为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两大类, 但取消了对本地银行按规模再分类的做法。新利率协议将利率管制范围由所有港元存款缩减至持牌银行存期在15个月以下、存款额在50万港元以下的定期存款, 以及10万港元以下的任何存款,并规定了这些存款的利率上限;而管制范围之外的存款则由商业银行自由定价,同时允许银行在有需要时可向大额港元存户收取存款手续费。新利率协议实施后,受利率约束的存款下降至港元存款的50%左右(不含支票存款),至此香港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为促进香港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增强银行业竞争实力,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1995年11月1日放开所有7天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只对往来存款、活期存款以及7天以下定期存款进行管制;2000年7月1日开始放开7天以下的定期存款利率。2001年7月1日起,全面撤销所有利率协议,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利率水平。至此,香港银行业彻底告别利率管制,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香港存款利率市场化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分阶段推进,先逐步撤销占比较小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再撤销活期和往来支票账户存款的利率限制;二是确保撤销利率管制在相对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稳妥进行,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三是由于香港银行业一直没有分业经营限制,因此,香港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在混业经营制度下完成的。
香港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存款增长速度来看,在撤销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后,受利率协议限制的存款增长速度相当缓慢,而不受利率协议限制的定期存款增长速度则较快:1998年6月比1994年9月,受利率協议限制的存款增幅约为4%;而同期银行业所有港元存款的增幅则为77.6%。
从存贷款利率水平来看,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引发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缩小;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水平出现频繁、大幅度波动,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从银行业业务结构来看,利率放开后,香港银行间竞争加剧,迫使更多银行提高资源投入,加快引进电子技术,推动电子银行发展。随着净息差的下降及经营成本的上升,银行通过提高经营水平、服务收费和风险投资比例来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同时,香港银行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向综合性银行发展。
从银行业体系结构来看,香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强化了业已出现的银行并购趋势,导致银行体系结构发生改变。利率协议撤销后,中小银行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求生存,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在2001年7月1日撤销利率协议后的一年内,香港银行业发生了5宗并购案,不少中小银行成了大银行的子银行。
香港银行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香港银行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参考外国经验不断探索,成功转型,其中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主要有: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设立分层利率体系;加强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注重金融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差异化的实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弥补净息差收窄造成净利息收入的减少;加大信息技术资源投入,着力提升银行服务的客户体验度。
其中,香港银行业加强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完善利率风险的价格转移机制,有效运用内部资金价格转移机制(FTP),集中风险管理。以汇丰银行为例,这几年间启动了遍及全球的FTP项目,从数据质量、系统建设及人才培训方面都投入极大的资源,按不同货币、产品、业务条线、地区及年期等维度细化FTP机制,有效及全面地传导利率风险。其次,完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参考欧美先进同业做法,推动ALM Modeling工作,改善习性假设、动态仿真、利率模型及压力测试等计量方法,真正了解利率风险水平,并通过FTP机制将风险集中管理,在风险偏好下善用资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再次,加快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丰富风险管理工具。近年,随着人民币在香港市场的快速发展,香港离岸市场上亦逐渐建立起了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产品不断丰富和创新。
香港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管理发展进程
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要求及演变
香港银行利率风险监管遵从巴塞尔委员会原则,结合香港实际经营环境,由香港金管局本地化后落地实施。随着利率完全市场化,香港金管局于2002年12月颁布了《利率风险管理》文件以及经修订的《利率风险承担申报表》,进一步明确了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香港金管局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原则上与巴塞尔委员会保持一致,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对计量方法如缺口表、模拟方法、习性假设、择权风险、缺口限额及因素敏感限额等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2003年3月,香港金管局就《利率风险管理》再次颁布了《监管机构备忘录》,对《利率风险管理》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诠释,重点包括利率风险计量模型的运用以及利率风险申报等,使香港监管当局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利于银行同业遵从执行。
香港銀行同业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及发展
为借鉴香港同业利率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发展经验,本文对香港主要银行同业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及管理状况进行了比较。在利率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下,香港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发展初期以缺口分析法为主,逐步采用习性假设。发展初期中小型银行(如工银亚洲、东亚银行)主要以缺口分析来管理银行利率风险,并通过静态缺口表计算长中短缺口限额( Gap Limit)、NII(净利息收益)以及EV限额。香港大型银行在内部利率风险计算中广泛采用了习性假设。由于香港较大型银行的活期存款及最优惠利率贷款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例普遍较高,因此在采用习性假设时,香港银行同业主要针对这两类产品,采用相对简单易行的方法来确定其习性重订息期限,即通过业务特征及数据分析调整产品的合约重订息期限。
提高计量准确性,进行动态利率情景分析。较大型的区域性或全球性银行采取更准确及先进的动态分析法对NII影响进行模拟。以汇丰银行为例,在动态净利息收入模拟中除了对新业务量及价格变化外,还考虑了资产负债的变化,属较全面的做法。利率情景的动态分析方法有很多,其中以historical simulation(历史模拟法)去计算EaR(实际年利率)及VaR(风险价值)较为常见。在香港银行同业中,大部分的先进同业都有计算利率风险VaR,其中花旗银行及摩根大通银行更同时计算EaR。
注重债券组合利率风险管理。基于对流动性风险因素考虑,香港银行一般会持有相当规模的债券投资,同时,会定期监控债券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变化,但覆盖面会有所不同。部分银行只管理可销售债券(AFS)投资组合(如摩根大通),而另一部分银行则包含AFS及持有至到期资产(HTM)组合(如星展银行),某些甚至管理整个银行账(如渣打银行,花旗银行)。
香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完善风险管理的经验
根据香港经验,银行利率风险的计量可从两个维度不断优化:利率变动的方向及幅度;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Interest Rate Risk Sensitivity)。前者研究利率变动情况及关系;而后者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分析方向:一是各资产负债项目实际重订息期限,二是各资产负债项目的规模、结构以及定价策略的改变。总结香港银行同业做法,一般是从易到难地通过四个阶段工作将利率风险计量由静态合约缺口分析法提升至动态习性模拟法。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香港)风险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