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英语学科教师服务行为摭谈
2014-11-25王琦
王琦
摘要: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由“学会”到“会学”,充分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积极策应由“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育;服务行为
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重点,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由“学会”到“会学”,充分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积极策应由“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做法如下:
1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实现从“文本意识”到“人本意识”的转变
新课标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尽管这一口号被提了多年,但实施起来却处在被动的地位。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说明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即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更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这绝不是简单的服务行为所能够做到的。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发扬服务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个性。心中有“人”,才是真正“教”为“学”服务的理念。
2践行“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而要真正践行“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必须从课堂入手。英语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利用英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增强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如Dialogue的教学,可让学生从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听到的内容再到表演整个活动情节,甚至可以自编自演小品。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句话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在学习中,课堂的“动”,必须是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这一切都是源自教师的服务意识。
3拓展“教”为“学”服务的平台,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不局限于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开拓“教”为“学”服务的平台,延伸实施有效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比如创设英语广播,在固定的时间向全校学生播放英语录音,如对话、故事和英文歌曲,还可播放学生优秀稿件。英语广播对于创设英语情景,提高听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小超市,发动学生为超市设计“导购小报”,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4延伸“教”为“学”服务的空间,实现从“雕塑灵魂”到“人格对话”的转变
教师的服务行为不仅仅局限在学科知识,同样也应包含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爱。教师为学生服务,并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就凝聚在日常的点滴琐事中,化解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中。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曾经有一个被人定格为“差生”的学生,几年后对他的老师深情地说道:“老师,知道我为什么对您这么有感情吗?有一次英语课上做练习题,发到我正好没有试卷了,您很认真地到办公室给我找,也没有了。您又到别的班借给了我。我当时看得很清楚。其实我这样的学生,做和不做都没有什么区别,别的老师甚至连试卷都不发给我,我都习惯了。可是您尊重我,以后我上您的英语课会特别地用心……”我们有时只为学生做一点点小事,却会赢得学生的如此尊重,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教育力量呢?
总之,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实现教育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必须修好服务意识这一课,实现从一个教育者到服务者的转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