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2014-11-24彭新媛冯俏彬

价值工程 2014年33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

彭新媛 冯俏彬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与建议,旨在为全面提升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3-0001-03

0 引言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东营市和滨州市近年来在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明显,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2013年,黄三角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尤其是东营市,城镇化率已达到62.08%,居全省第4位;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16位,居全省第1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区域内城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为此,应通过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 黄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黄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东营和滨州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城镇体系发育比较差,目前还没有形成经济实力雄厚、中心城市功能显著的大城市。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东营和滨州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尚显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最近几年,虽然两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前些年纵向比较,投资规模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东营建市、滨州撤地建市较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上,与省内周边先进城市、与黄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比,依然显得不够,仍然存在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通过基础设施大建设、大投入,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势在必行。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加快中心城市培育,将东营和滨州的中心城区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增长极,无疑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大战略重点。

2 加强黄三角地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的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围绕创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以新的城区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网络通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需要。要按照建成最适宜于人类创业和居住城区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东营和滨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形象,不断提高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3 加强黄三角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与建议

加强黄三角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科学跨越发展的客观选择,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持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通过组织实施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大建设、大投入,尤其是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个性、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深远意义。

3.1 建设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随着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作为黄三角的中心城区,要按照区域内部出行方便、快捷的要求,优化新城区路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和扩展老城区道路系统,突出城市主干道,提高中心城区的道路通行能力,着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抓好停车场规划和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早解决停车难问题。注重旅游景区道路与交通主干线的连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根据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展符合中心城市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城市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了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中心城区应建设步行和自行车“绿道”,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照明设施、林荫道等的规划与建设,为居民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出行环境。

3.2 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将显著增长,加强和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构筑经济、清洁、安全、低碳环保的能源保障体系,为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提供有力支撑。为了确保安全、可靠、充足的电力供应,应将配电网建设纳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电网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的利用率、安全水平和电力质量。优化供电主网结构和核心区域电网运行方式,加强供电线路、供电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供电保障和应急能力。endprint

关于能源供应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燃气系统,积极发展管道燃气,充分利用比邻油气田的有利条件,优化天然气管网建设,调整现有管网的构成,进一步提高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加强中心城区供热管网与设施建设、改造及日常安全运营维护,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搞好热源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对锅炉、交换站、易爆裂管线隐患进行排查,对存在问题和隐患的设施设备及时更换或进行升级改造。

3.3 建设稳定良好的供排水体系 城市供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黄三角中心城区需水量急剧增加,夏季用水高峰期供水困难,水厂超负荷运转,供水保障能力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提升中心城区供水能力,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应加快水厂的扩建与升级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要进一步完善互连互通的供水管网,建立应急备用水源,这对于提高中心城区的应急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城区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是一项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应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对于中心城区的排水设施,要适时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排水设施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建设面向未来的一流市政基础排水系统。尽快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任务。建设一批雨水调蓄设施,基本消除中心城区积水易涝区域,力争尽早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对于新建区雨污管网,要高标准、高水平进行规划和建设。中心城区应能够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做到中雨不积水、大雨不断行、暴雨有对策。按照大城市要求,完善中心城区防洪设施,构建防洪体系,实现城区防洪标准近期达到50年一遇,远期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3.4 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建设生态型城市,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黄三角的中心城区,应以东营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契机,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继续实施“生态市”建设战略,加快“生态市”建设速度。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加强中心城区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要以中心城区绿化为重点,抓好公园建设、道路绿化、单位(小区)绿化、大环境绿化和城区建设改造,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人居环境,形成以道路绿化为框架,以单位庭院和居民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游园绿化为依托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把东营和滨州打造成最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建设成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资源循环利用型国家级“生态市”。

环卫设施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卫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的环卫设施,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实行环卫设施(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与道路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同步规划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使污水处理能力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加强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压缩转运站的建设与完善,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3.5 建设齐全通达的地下管网体系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中心城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体系。为了有效利用中心城区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应积极开展地下空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地下各类设施及管线布局,力求合理开发利用。在中心城区建设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地上的楼房有多高、绿化有多好,还要关注地下管网建设是否为未来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沿城区干道一次布局包括水、电、气、暖、光缆等所有管线在内的综合地下管网,提高城市道路下公共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尤其是中心城区道路狭窄或地下管线繁多的区域,而且决不允许重复建设。另外,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结合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勘测工作,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地下管线信息的错、漏、滞后等问题,建立中心城区准确、实时、统一、资料详实的地下管网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地下管网数字化管理系统。从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出发,尽快建立能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地下管网数据并具有快速查询、综合分析等功能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为管理和决策部门的日常管理、设计施工、分析统计、发展预测、规划决策等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服务。

4 结束语

东营市和滨州市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已经制定了新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新年伊始,许多建设、改造项目已经开始动工。本文从宏观角度提出的加强黄三角地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与建议,希望能为两个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加快整个区域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2013年9月6日.

[2]宋贝贝.东营市城镇化率达到62.08%居全省第4位[N].齐鲁晚报网,2013年12月26日.

[3]东营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通报[DB/OL].东营建设信息网,2013年11月08日.

[4]东营市全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新家园[DB/OL].东营文明网,2014-2-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