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堂教学的“第二落点”
2014-11-24张晓华
张晓华
所谓“第二落点”,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之后,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使第一新闻事件更加丰满,并增加可视性和信息量,更容易吸引更多的新闻观众。同样,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寻找“第二落点”,寻找、挖掘教学创新或出人意料的生长点,让教学更加生动,更加饱满,从而令学生从中收获更丰富的语文成长。不妨以名师王文丽《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片段,谈一谈笔者的学习思考。
(文字投影第四自然段内容。)
片段一:
师:请你们小声读一读,看看当时是怎样的情形?(学生自由读书。)
师:(指名汇报)这一段当中讲到了“月光似水”,讲到了“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月光似水”这个词语的呢?
(师生交流讨论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词语的意思,感受月色的美好。)
片段二:
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中秋之夜,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如果你就处在这样的景色当中,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我感觉特别美。
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心会非常静寂。
师:你会拥有一颗恬静的心。
生:我会把这番美景好好享受。
师:(声调低沉)可是,我们感受到的这番美景、这份恬静、这种享受,对于阿炳来说却只能是梦境。因为他再也看不到了。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所以这个时候,我请你走进阿炳的内心,你想想,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我觉得这样的美景他再也看不到了,内心里会非常痛苦。
师:于是,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请你联系前面的3个自然段想一想,师傅究竟跟他说过什么?他自己又经历了什么?
(生默读前3个自然段,用笔标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引导学生读文解答后)他想起了师傅跟他说过的话,师傅到底跟他说过什么?
生:(读相关句子)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片段三:
师:阿炳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我们距离似乎太遥远了。但是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画面,通过我们自己生活的一点积累,想像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请同学们看屏幕——(展示4幅图画,教师在乐曲声中叙述)——可能是在某一个秋雨连绵的早晨,也可能是在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蹒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撞倒了一个水果摊,受到凶恶店主的一番污辱,再加上贫困交加,使得阿炳最终卧倒在病床上……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请你拿出笔,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受,写一写你心目当中的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学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时间约为8分钟。)
师:我看到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笔倾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请几位同学做代表读一读自己用心写就的文字。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反馈。)
生:贫困交加,阿炳最终病倒在床上,陪伴他的只有挂在墙上的那把二胡。
生:阿炳不小心碰倒了一个水果摊,老板揪住他让他赔钱,可是阿炳没有钱。老板一把抢走了他的二胡,还打阿炳。
生:老板向他怒吼:“你没长眼睛啊!快给我捡起来,否则我打断你的腿!”阿炳伤心地不停地摸索着把掉在地上的水果一个一个捡起来,虽然他看不到老板愤怒的凶狠的面貌,但是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师:他看不到老板愤怒的脸,内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痛苦。你说,他摸索着捡起一个一个水果,我想,那不只是水果,他同时捡起的也是他的自尊哪!
(学生继续交流,体验阿炳艰难坎坷的经历。)
片段四: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炳过的就是这样凄凉辛酸的日子。当我们感受到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是一种享受、一份恬静的时候,而阿炳的内心里却涌动着这样复杂的情感。请你自己再来练习读这一段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王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是阿炳在历经人生不幸后,再次来到二泉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的课文片段,为接下来阿炳情难自禁,拿起二胡,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创作出名曲《二泉映月》进行铺垫。以上教学,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理解描写月色的词语,感知美好的环境;由学生对环境的内心体会到阿炳的心情,寻找造成这样心情的原因;回顾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产生内心共鸣,从而能够入心朗读,情动辞发。围绕这样的教学思路,老师可以抓住课文语言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品味,感受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内蕴“把握”。这样的教学是朴实的,也是踏实的,但王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对阿炳经历叙述过于笼统,不够感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话,打造出课堂教学的“第二落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发展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运用文字表达的语文能力,不仅在写话交流中带给学生高峰的学习体验,形成课堂教学的情感高潮,也丰富了学生对阿炳人生的感性认识,为接下来文本学习的深入进行情感的积聚,在不断唤醒中产生与人物命运强烈的共鸣。应该说,正是王老师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第二落点”,才令课堂教学如此精彩,让语文学习过程如此生动。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二落点”,其实是让教学在按部就班外,能够突出重点,展现亮点,拒绝平淡,在富于变化和不断创新的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显现语文学习的无限活力。这样的“第二落点”,需要教者吃透教材,善于发现语言的“空白点”和“生成点”,也需要教者以深化学生语言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围绕文本主旨和学生学情,学会聚焦,学会取舍,独具慧眼,别具一格,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生命与语文学习的共同成长。拥有“第二落点”,教学方具个性和魅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