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弥补画面素材缺失
2014-11-24高杰
高杰
我们经常说,专题片要用画面讲故事。的确,作为声画艺术,专题片必须以画面语言为主,也必须保证画面的连贯性。然而在制片中,总会有画面素材缺失的现象发生,应有的画面素材无法正常捕捉到,结果就造成了我们常会遇到的叙事断点。
画面缺失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过去发生的事。由于叙述的事件、人物是过去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无法“重复”和“复制”,直接导致画面素材缺失,这种情况在文献片中表现最为明显。二是突发事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未能及时取得画面素材。突发事件发生时,创作人员一般都不在第一现场,现场画面无法记录下来,导致画面素材的缺失。这在各种无法预料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特别是工作片中经常出现。三是隐秘发生的事实。事件当事人出于种种考虑,或者隐瞒情况,或者不愿意提供相关资料,导致画面素材缺失,这多见于人物片中。以上种种缺失都是美中不足,导致了专题片画面的叙事出现中断。
为了让画面能流畅地叙事,有时往往用解说、音乐等来替代“缺失的画面”,然而这又造成了一个矛盾,就是违反了“尽量用画面说话”这一艺术要求。所以,编导还是应该尽可能地用画面来弥补画面,即考虑用其他画面表现形式,将缺失的画面弥补上,从而不脱离“用画面讲故事”这一艺术原则。具体来说,在弥补画面素材时,除了必须切合主题这个基本原则外,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
风格的统一性
一般而言,一部片子所有画面的艺术风格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因此,出于对全片画面风格的考虑,编导在弥补缺失画面时,会选择与已有画面色彩、光照等指标相仿的拍摄环境进行拍摄,这样缺失画面素材就会与其他画面素材在观感上大体一致。常用的手段是运用空镜头和同期采访画面。这种方法相对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画面同时拍摄,画面风格自然比较统一,在人物片、文献片、工作片中被广泛应用。
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画面素材,是既简练又实用的办法。空镜头处理得当会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而且某些特定的空镜头还有深刻的象征性和故事性。如专题片《大爱》,讲述的是河北省青县金牛镇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25年如一日,把先后入院的180多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病残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还为140多位在这里去世的老人料理后事,被四方乡邻亲切地称为“大孝闺女”的故事。由于时间跨度长达25年,那么多年前发生的感人场景实际上已无法正常获取。因此,编导在片中多次运用诸如片中屋檐下滴落的雨滴等富于生活气息并暗藏广泛寓意的空镜头来讲述那些过去的事情。
运用中景或近景的同期采访画面来弥补画面素材,虽然稍显得不够生动,但却简单实用。当当事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亲身感受时,画面所能体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是远胜于其他人来讲述的效果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很多时候编导更倾向于采用这一弥补手段。如专题片《向生命打借条的人》,讲述了河北省盐山县东帽圈村68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担任了37年党支部书记的共产党员、一位被爱戴他的人称之为“在工作中积劳成疾,不幸猝死”的老人——张书华,肩负着组织的嘱托和村民的期望,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的感人故事。由于现实因素限制,很多素材无法实时拍摄,编导便通过对张书华的多位领导、同事、亲人的采访,用他们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来弥补缺失画面,生动地刻画出张书华在几十年岁月中牢记使命、克己奉公的光辉形象。
叙事的清晰性
运用空镜头或同期采访画面,固然方便快捷,但在叙事的清晰性上却显得不够。毕竟,空镜头显得内容“空”,同期采访则为主观叙述,都很难胜任画面本身的清晰叙事。所以,就需要进行其他形式的画面弥补手法,情景再现、影视资料这两种形式就成为很好的选择。一些强调叙事性的专题片经常采用这些形式。
许多专题片都会用到情景再现,即由演员代替真实人物来演绎已发生的事件。这种“演一遍”的办法,可以直接用画面还原过去的事实,充分发挥了画面优势,使叙事显得极为生动。如浙江省所拍摄的《山村医生廖其贵》,要表现主人公廖其贵上山采草药不慎被毒蛇咬伤这一场景,可又无法实时拍摄。编导便运用了情景再现手法,找了一名演员模拟主人公被毒蛇咬伤并紧急抢救的场面,勾勒出了廖其贵为了发明治病救人的蛇药不辞艰辛的人生轨迹。
还有些相对更加强调真实性的专题片,会在没有版权纷争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一些既有的影视资料,来还原出过去的场景。江西省拍摄的《红色故事汇》系列片中,就大量运用了一些电影胶片资料,不但达到了完美的视觉效果,更有效解决了画面缺失的问题。如在《石破天惊第一枪》中,为了勾勒出南昌起义的壮美画卷,编导便采用了电影《南昌起义》中的一些画面,作为影像资料运用在片中。客观而论,其他手法都很难展现这种规模宏大的叙事场景,因此引用影视资料就成为《红色故事汇》弥补画面缺失的最佳选择。
画面的表现性
在补足缺失的画面素材时,也需要考虑画面的丰富性。这时编导会考虑求变,去寻求更为新颖的表现形式,以追求强烈的画面表现张力。动画特技或转换叙事视角,是追求表现张力时常会用到的手段。前者常应用在技术片中;后者应用很广,各类专题片中都可得见。
这里说的电视特技是广义的,包括特技手段、电脑特技以及音效特技等多种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则是动画特技。动画特技既生动又有趣,对丰富画面有很强的作用。新疆拍摄的专题片《能人吾斯曼·牙森》,就是运用了大量动画,将那些难以用现实手段拍摄的画面通过动画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并与现实实拍画面有机地组合到了一起,从而详尽地叙述出了主人公吾斯曼为了让远程教育造福各族群众,一门心思学远教,开动脑筋用远教,让远程教育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法宝的故事。片子那种诙谐亲切的风格,也让观众喜闻乐见。
转换叙事视角,即摄像机的视角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或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从而改变叙事的主线。这既能很好地讲清故事,又使画面的视角不断在变换,从而取得新颖的视觉效果。如大连市的专题片《爱在这片海》,讲述的是党员于成家、张云夫妇为了事业,甘于在海疆奉献十几年的动人故事。由于本身画面素材过于单一,场景比较同质化,因此编导便尝试将叙事视角在于成家、张云及女儿于静三个人之间转换,通过视角变化,来取得不同的场景效果,从而很好地丰富了画面。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缺失的画面素材,还是应不遗余力地去弥补,在保证不影响全片主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合理而巧妙的手段,以求画面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从而讲好故事。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