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功”的教学为例

2014-11-24商俊博

物理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微课程建构探究

商俊博

(滨州市北镇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

一提到课程,大家都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认为只有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才能涉猎此领域.其实不然,课程有它的广义性与狭义性,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可以理解为一个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亦是一个“微课程”.无论是每节课还是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与设计,这样才能使知识具备完整性与逻辑性,达成学习知识与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 “微课程”理念的背景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设计了大约只有60s长度视频以展示实际教学内容.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1分钟教授”.

在我国,清华大学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提出了“提分微课程”概念,即是集合了国内重点学校百名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进行重要考点归纳.这是一套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每个视频课程的播放时间在10min左右.

微课程应该有它的广义性,它不能仅仅受限于视频教学.

微课程,应该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微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编程.微课程可以是以知识点为主题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单元课程.微课程也可以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课程还可以是教者与学习者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

2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微课程”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分解为45个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称之为“微课程”.每个“微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有其构思精妙的教学程序,都有能体现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方法与技巧.

“微课程”所用时间约为8~10min为宜.之所以将每个“微课程”的学习时间定为8~10min,有其充分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强度历经“激发初态增至最大逐渐衰退”几个过程,整个历程约为10min左右.因而,运用“微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时段.

学生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且能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整个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建构知识体系,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学培养目标.

3 “微课程”理念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一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二是学生将注意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愉悦性,三是关注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的过程,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意在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教学活动时,其学习效果必然显著.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愉悦起来,就要关注与研究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的心理学特征,搭建知识学习过程中愉悦心情诞生的平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是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微课程”理念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就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它将提出的问题与“已经做过什么”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愉悦心理;从“已经做过什么”中再提出“现在做什么”的新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在即将进行的活动上;然后用“现在如何做”来支配教学活动的任务,诱导学生集中注意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上,提升注意的愉悦性与紧张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讲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在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随时间呈正弦线状变化,该变化的周期约为10min左右.运用“微课程”理念,将物理知识优化组合为若干个“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知识领域,针对不同的知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注意的紧张度在愉悦的心情中达到最大有效性,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4 “微课程”理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几年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教育课程理论的支撑下,我们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和实验创新与改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微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成功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法”,并在市、县范围内普遍应用.

“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包含:问题导入——探究深化——总结反思3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精心设计针对所学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互动、质疑等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三步式”是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基础上的建构式教学方式.它将学生置身于一系列映射真实情境的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的精髓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因为是问题导学,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问题具有思考性,所以引发了思维的探究;因为是问题的不断深化与反复应用,所以知识的学习得到了熟练与巩固.所有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师生间相互讨论,营造一个充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而达成的.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将物理知识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即“微课程”.对每个“微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明确“微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构建“微课程”的教学程序,设计“微课程”中层次分明的系列问题,并用问题引领学习与研究,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5 物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程”设计的案例与解析

这里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人教版)中“功”一节教学案例的设计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功”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功的正负”、“合力的功”这4个微课程单元.

5.1 微课程单元:“做功的要素”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功的概念,请问有力就一定做功吗?请你举例说明.

再探究:(教师演示)用手提重物分别向上运动和水平向前运动.这两个情况中物体所受拉力方向和位移方向一样吗?你认为两个情况下的拉力都做功吗?

深入探究:下面的实例中有力做功吗?[见图1(a)、(b)、(c)所示的情况]

图1

你认为做功需要哪几个要素?高中功的概念是什么?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功”的概念.教学程序设计为:通过回顾初中功的相关知识,明确功的概念;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做功的要素;通过学生自学与交流讨论,建构高中“功”的概念.

5.2 微课程单元:“功的计算”

问题2:如图2所示,滑块在力F的作用下前进了l,根据初中所学功的公式试问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

再探究:如图3所示,若力F与位移l的夹角为α,力F对滑块做功吗?若做功,你能否求出做功的多少?

图2

图3

图4

深入探究:如图4所示,一个质量m=60kg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α=37°角斜向上的拉力F=10N的作用下向前运动了5m,求拉力F所做的功.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解题过程.

解: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Fx=Fcosα=8N,力F做功

该学生的解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那么错在那里?

在功的公式W=Flcosα中,F、l、α应该怎样理解?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功”的公式.教学程序设计为:通过回顾初中所示功的公式,明确功的计算方法;借助对问题的深化探究,建构高中物理中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处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纠错分析,应用与巩固关于功的计算方法.

5.3 微课程单元:“功的正负”

问题3:通过学习,你认为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如果是标量,那么它有没有正负?正负代表什么含义呢?

再探究:设位移为l,在图5(a)、(b)、(c)所示的情况中计算力所做的功.

图5

深入探究:结合以上分析,你认为正负功的条件是什么?功的正负代表什么物理意义?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功的正负”的意义.教学程序设计为:通过师生间对“功的正负”的交流讨论,明确功有正负之分;通过对探究问题的深化分析,建构正负功的条件和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5.4 微课程单元:“求总功的方法”

问题4: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多个力都对物体做了功,那么总功怎么求?

再探究:一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的拉力F=10N,在水平方向上移动s=2m,物体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4.2N.

(1)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是多少?

(2)求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深入探究:通过分析,学生得出总功的求法,这样做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即WF合=WF1+WF2+….那么,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出其他求总功的方法吗?

借助变式练习学生还可以得出总功的另一种求法:WF合=F合·lcosθ.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总功”的计算方法.教学程序设计为:首先教师提出基本问题,然后通过探究题目过渡到求不同力做功的多少,再递进到总功的求法,最后综合到总功的多种求法.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教学理念,容易被学生掌握与接受.

在“功”这节微课程设计中,教师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提炼,用由浅入深的问题构建起一个个“微课程”单元,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逐步引入知识的殿堂.

图6

猜你喜欢

微课程建构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1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