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单谁惜在天涯

2014-11-24王俊颖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才女爱情

王俊颖

[摘 要]晚明青楼女子马湘兰位列“秦淮八艳”,声名卓著。以其爱兰、画兰,流芳于世;其诗文才华名香一时,并能自编自导戏曲;其与王百谷的爱情更让后人叹为观止!笔者欲从其结缘于兰、才华横溢以及其凄美的爱情等三个方面,论述其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生。

[关键词]马湘兰;才女;爱情

“秦淮八艳”之称最早见于清蒋景祈撰、叶衍兰绘的《秦淮八艳图咏》,分别为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等八人做像传。而马湘兰为“秦淮八艳”之首,生时才名大噪,绝善当场,死后亦流芳于世,为人乐道。

马湘兰(1548—1604),金陵人,名守真,小字玄儿,又字月娇,以善画兰号湘兰子,而湘兰之名独著。她有同母姊妹四人,她排行第四,故又称为马四娘;生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得年五十七岁。据与她相交最深的王穉登(百谷)所描述,湘兰“高情逸韵,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眄,巧伺人意,见之者无不人人自失也。”(1)她工诗书,善兰竹,精歌舞,度曲作剧,风流绝代。至今流传的文艺作品除书画之外,尚有诗、文、词、散曲与传奇。《马姬传》载:“无论宫掖戚畹、王公贵人、边城戍士、贩夫厮养……无不知马湘兰者。湘兰名益噪,诸姬心害之,及见马姬高情逸韵……人人皆自顾弗若。姬声华日盛,凡游闲子沓拖少年、走马章台街者,以不识马姬为辱。”(2)并非貌若天仙的马湘兰,何以能独擅当场、名噪秦淮?

一、秦淮河畔一朵兰——其臭如兰

明嘉靖正德年间,金陵流传一首民谣:“马湘兰,擅画兰;体如兰,气如兰;品行高洁如幽兰,秦淮河畔一朵兰。”(3)马湘兰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命名为“幽兰馆”,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遍植兰花。她爱兰、画兰、知兰!她画兰,出神入化,独具一格;她养兰,各色聚到,洁灵清雅;她咏兰,情感所寄,物我合一;她的品格也因受兰花的熏陶而质洁,可以说其品如兰,其质如兰,其情如兰!

兰以其清幽,竹以其虚静被历代文人赞誉为“君子”,可见湘兰虽堕风尘,但不失高洁。尤以画兰之精、画兰之专而名扬江南,因以自号“湘兰子”。《无声诗史》评其画“兰仿赵子固,竹法管夫人(管道异),俱能袭其余韵。其画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暹罗国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藏之。”(4)曹寅在其《楝亭集》中有《题马湘兰画兰长卷》三叠,其一中自注云:“画兰竹合作此卷,独以十二丛见长。”(5)守真写兰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划,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王穉登称其“画兰最善得赵吴兴文侍诏(文徵明)三昧。”(6)而守真笔下之兰更是具有脱俗的飘逸之气与野趣,这份洒脱清逸即可目为妓家对于文人画的迎合与追慕,又可视为守真“幽兰生空谷,无人自含芳。欲寄同心去,悠悠江路长。” (7)的自喻的真实写照。生活洒脱,曾“晓起理妆,玉钗坠地折,莞然曰:‘久不闻碎玉声矣。”(8)由此其娴雅自见。湘兰豪侠高义,虽长于青楼,却无丝毫市井之气,无怪乎王穉登为其诗集作序盛赞道:“轻钱刀若土壤,居然翠袖之朱家;重然诺如丘山,不忝红妆之季布。”(9)

据说马湘兰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的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一朵幽兰,暗自饮泣,独自吐芳。伊人虽早己香消玉陨,但她的那首《幽兰曲》却传诵至今,“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10)

如果把马湘兰对兰的痴迷与其人生结合起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探析其与兰花结缘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她以兰花自比,而且兰花及其精神渗透在其生命始末,虽身处烟花巷陌,但其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自我塑造至死不灭。她以“湘兰”作为自己的字号,她把兰花画到了一个高逸超俗的艺术境界,她不停地书写关于兰花的诗歌,并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与空谷幽兰合而为一,宁可孤芳自赏而不委曲求全的自我尊重、自我守护的生命历程之中。可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肠断萧郎纸上句——才华横溢

马湘兰多才多艺,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平日里,马湘兰“教诸小鬟学梨园子弟,日供张燕客,揭鼓琵琶声,与金缕红牙声相间”。(11)湘兰“工笔札通文辞,擘笺题素,裁答如流。……诗如花影点水,烟霏着树,非无非有”。(12)在她的诗作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的才情。她的诗歌中确实有许多是文人雅戏中的唱和应酬之作,但你只要仔细品读她的诗作,却能发现其实在应酬之余,她通过诗与画的创作来寄托自己的心性与感情。据胡文楷编著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守真有《湘兰子集》(《众香词》著录),以及《三生传》传奇一部(《传奇汇考》《曲录》著录)。(13)马湘兰的诗词创作更多用女性细腻、真挚的笔触,去描写内心的情绪,感怀身世。如《踏莎行·游丝》(14)

袅袅随风,盈盈怯雨。浮踪长日浑难主。却看旖旎聚还分,最怜缭绕来兼去。无端不解寻归处。碧天春昼任悠飏,有时力困萦芳树。

这首小词写柳丝,亦是在写马湘兰自己。柳丝“弱比飞尘,轻同吹絮。”误堕红尘的马湘兰作为一名妓女,身处于男权社会之中何尝不是如此?“浮踪难主”,“旖旎聚还分”,“不解寻归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诉说着马湘兰自身的飘零与不安,以及朝迎暮送的非正常生活。全词情思婉转细腻,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与无奈。另一首咏物诗《鹦鹉》(15)亦是自喻之作:

永日看鹦鹉,金笼寄此生。翠翎工刷羽,朱咮善合声。

笼间魂应断,吴音教乍成。雪衣吾惜汝,长此伴闺情。

鹦鹉被困金笼,终日里看鹦鹉的湘兰不也是青楼里的一只囚鸟,用美丽的羽翼吸引着来往的金主,用婉转的歌喉吟咏着风月。

马湘兰另一些作品则是其孤独无依、自怨自怜的真情流露。如: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料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蝶恋花》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自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鹊桥仙》

这两首词一点都不香艳,反倒是情真意切,凄恻低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顾影自怜的小女子在孤独、伤感地企望一种不可得的精神慰藉,这显然是词人真实情感的自然外露。这也就是外人看来有侠气、轻财重义、常常慷慨济穷扶困、热情活跃、为人洒脱、机敏聪慧的马湘兰给别人带来光和热之后,她所独自承担而又难以诉说的孤独、寂寞,而又真实自我。

三、付与何人解护持——生死情缘

身为秦淮青楼翘楚,马湘兰所交名士众多,但却一生钟爱王穉登。马湘兰与王穉登的情缘始于一段英雄救美的佳话。相传马湘兰曾被诟陷被捕,其友人百般营救无果,以至为其做好了送葬的准备。危难之际,落拓士子王穉登居间调停,竟然救了湘兰一命。历经生死劫难,惊魂方定,两人情缘伊始。王穉登与马湘兰相谈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恨晚,此时马湘兰年仅24岁。此后,王穉登出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马湘兰曾为王穉登画过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图。“一叶兰”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画上题七言绝句一首:“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16)马湘兰借写兰花的幽寂无依来倾诉自己的心曲,并含蓄婉转的表露出以身相许的心意。但王穉登婉拒了,他回复湘兰道:“足下之意,非不绸缪。但老头陀心如槁木,恐一念堕落累劫难修,不得不以慧剑割之。”(17)在《马姬传》中,王穉登解释说:“我乞一丸茅山道士药,岂欲自得妹丽哉?脱人之厄而因以为利,去厄之者几何?”救人并非为取回报。虽为知己,却难为眷属,马湘兰便将这份情感表达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如:

赋得自君之出矣二首

自君之出矣,怕听侍儿歌,歌入离人耳,青衫泪点多。

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危,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怆别

病骨淹长昼,王生曾见怜。时时对兰竹,夜夜集诗篇。

寒雨三江信,秋风一夜眠。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18)

这三首离人之诗,无不蕴含了马湘兰对王穉登的一片深情,读来令人泪落,而其中“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更作为湘兰诗作的名句为人称道。

马湘兰还有另一幅《断崖倒垂兰》图,上面题诗曰:“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19)马湘兰怕王穉登把她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所以以兰花自比,特地作了这幅画表明自己绝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王穉登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他深虑自己无官无职,前途茫茫,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便故意装作不解诗中之情怀,随意收了画,两人仍以好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无奈王穉登的仕宦之路并不顺利,几番周折之后,最终他把家搬到了姑苏。两人虽未结为夫妇,但二人之间却结下深厚真挚的感情,马湘兰每隔时日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穉登畅叙心曲,在《谋野集》中有多封王穉登写给马湘兰的书信。岁月蹉跎,光阴易逝,转眼三十余年。

马湘兰逝前七年是在青灯古佛的陪伴下度过的,而其人生中最后一次绚丽华美的出场,亦是贡献给了她唯一挚爱的王穉登。万历甲辰(1604年)秋日,王穉登七十大寿,或感自己时日无多,故催湘兰前往一会。时年五十有七且有病在身的马湘兰买楼船、载婵娟,几乎倾尽所有,浩浩荡荡来到了王穉登居住的苏州“飞絮园”,在此为他举办了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穉登高歌一曲,王穉登老泪纵横。“置酒为寿,绝缨投辖,履鳥缤纷满四座,丙夜歌舞达旦。残脂剩粉,香溢锦帆,径水弥月烟”。(20)马湘兰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返回金陵。此时她已心力交瘁,油灯将枯。不久后,她便在“幽兰馆”中,似无遗憾地悄悄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王穉登为其作悼诗12首,并于湘兰逝后一年(1605年)深情地创作了《马姬传》,以为纪念。

马湘兰与王穉登之间才子佳人的故事,还被文人谱为《白练裙》传奇,成为一时之谈资。此剧作者为郑之文、吴兆,刻本无存,据传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存“画兰”一折手抄台本,然未获见,可见此剧当时曾有昆曲演出。另据《群音类选》,马湘兰还创作过《三生传》传奇,该书辑录了其佚曲,根据南京当时的昆剧盛行的背景,《三生传》传奇也应该是为昆曲而作的。

也许只有她临死前为王穉登贺寿这个行动可以算是她一生中最激烈,也最充分的情感表达:那就是干脆把整个生命也投进去了。其实正是这一举动,使她的一生上演了一幕最后的辉煌,为自己画上了一个悲剧的但却是完整的句号。为了所爱的人而死,然而,她却是孤寂地死在自己的小小寓所中。这种孤独中艰难的自持,确实要令后人感慨不已。她的一生的确仿佛荒野幽谷中寂寞的兰花一样,只能在独自芬芳中完成美丽而凄清的一生。她把兰花当作自己的象征不断地画写题咏,通过她的兰花世界为自己保存了一个高洁的精神空间,以引领着自己在庸常的浮世中维系住内心的理想与信仰。虽然她一生孤独如荒野中的幽兰,但作为一个身份非常卑贱的青楼女子却能够守护自我精神与人格的统一,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她一生虽然没有太多的传奇,但不论是她的艺术还是操行都能够在市井生活中展现出不凡的精神品格,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幽兰”世界,守持着精神的超越。

注释:

[1]王穉登《马湘兰传》,秦淮寓客编《绿窗女史》卷十二《青楼部(上)·才名》,《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2辑,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潘之恒《亘史钞》,齐鲁书社,1995年,第193一530页。

[3]艾治平《艺妓史诗》,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503页。

[4]姜绍书辑《无声诗史》卷五.见于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艺林类(027)·明画录五种》,明文书局印行,第233页。

[5]曹寅《谏亭诗钞》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6]潘之恒《亘史钞》,齐鲁书社,1995年,第193一530页。

[7]厉鹊辑《玉台书史》,见于清·虫天子辑.《香艳丛书》第五集卷一。

[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67页。

[9]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67页。

[10]马春阳、董志涌、刘永龙编《秦淮八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第20页。

[1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66页。

[12]潘之恒《亘史钞,齐鲁书社,1995年,第193—530页。

[13]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2页。

[14]马湘兰词《绮罗香·绣袜》、《踏莎行·游丝》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第三册,第1273页。

[15]钱谦益《列朝诗集》,三联书店,1989年,第665页。

[16]马春阳、董志涌、刘永龙编《秦淮八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第18页。

[17]王穉登撰《答马姬》,见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七五册《王百谷集十九种三十九卷》

[18]钱谦益《列朝诗集》,三联书店,1989年,第665页。.

[19]马春阳、董志涌、刘永龙编《秦淮八艳》,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第7页。

[20]明·潘之恒《亘史钞》,齐鲁书社,1995年,第531页。

猜你喜欢

才女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观薛涛井感赋
吟三八妇女节
福州的人间四月天
年少的喜欢,后来的爱情
才女请假等2则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爱情是狗娘,爱情是灵药
美女、才女和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