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嵬军
2014-11-24潘耀
潘耀
南宋初年,金兵南下大举进犯南宋王朝,战火已经迫近到当时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南宋军民同仇敌忾与金兵在长江两岸展开了生死存亡的争夺战。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抗金名将岳飞临危受命,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1)。他率领南宋军队在抗金最前线与强悍残暴的敌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先后在常州、镇江、淮安、高邮、泰州等地顽强抗击了金兵的强势进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2)。岳家军所向披靡,金兵无不闻风丧胆,故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一直流传至今。正如所有的战争一样,双方胜负的较量除了有统帅部正确的战略决策外,在每一次战斗的关键时刻,还必须有一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才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岳家军中这样的特殊队伍——“背嵬军”。
关于于背嵬的含义,解释颇多。《辞海·背嵬》记述:“南宋初年岳飞、韩世忠的亲随军。……亦作‘背峞。”一说是另一抗金名将韩世忠首创,韩世忠原为北宋西军(驻守陕西的部队,长期与西夏作战)军官,因此认为“背嵬“一词是西夏语的音译,专用以指骁勇善战的军士,史传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始创。
一说本意是指酒瓶。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燕北人呼酒瓶为峞,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古代将帅的酒瓶必须由亲信掌管。酒是古代军旅中的必备饮料。无论是庆功犒军,还是奖励晋级,乃至大战前夕的饮酒壮行,都离不开酒。由此可见,酒在古代军队中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当时酿造技术的落后,酒的度数并不是很高,用大碗喝酒便是常事了。因此酒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再加之酒是入口的饮料,在安全的问题上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所以在军队中必须由一支信得过的队伍担当供酒的重任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一说是指将帅大帐前的骁勇之人。据岳飞之孙岳珂《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背嵬军是忠于主帅的亲随军,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行军时他们以给主帅背酒为殊荣,战斗时他们冲锋陷阵,为赢得战斗的最后胜利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些士兵都是经过军中大比武严格挑选出的优胜者,而且个个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因此他们的地位也较之一般士兵都要高,大凡要晋升军官,首选都是从背嵬军的军士中挑选。“每旗头、押队阙、于所籍中又角其勇力出众者为之;将副有阙,则于诸队旗头、押队内取之。”(3)另一说是一种战具——皮牌。
从上述情况来看,背嵬军既是亲兵,更是精兵,战斗力极强,而且背嵬军与统帅部是形影不离的,他们既是统帅部的贴身警卫,又是统帅部的直属部队,更重要的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充当特种兵和敢死队的角色。
在南宋中兴四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中,岳飞的岳家军是最为强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是“岳家军”的精华所在,更是代表了“岳家军”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的一种精神。作为岳飞的亲兵卫队,步兵由岳云统制,骑兵由王刚统制。两支部队都统一由岳云节制。
根据学者王曾瑜的考证,岳飞的岳家军在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共分为十二军,可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约为骑兵八千步兵数千。背嵬骑兵主要装备是长刀和短刀,约十支短弩,和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的革甲。
背嵬军战术非常灵活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相互间又紧密配合,合力诛杀敌军。在与敌人作战时,在距离敌人一百余步由七八人用硬弓放箭先射骑手,七八人再用短弩射马,然后迅速向前冲锋,与敌方长刀对劈,短刀近身肉搏,然后再集结,再冲锋,从而大量杀伤敌兵。
据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以下战例,可以充分说明上述观点。
“飞进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距汴京(今河南开封)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2)在朱仙镇,岳飞的五百背嵬精兵大败了金军。
“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2)
在郾城一战中,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的特各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万余人,岳飞的上表奏折也称:“杀死贼兵满野”。金人终于发出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叹息,对岳家军是又怕又恨。
“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术果至,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颍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2)
郾城一战败北后,兀术集结了三万多骑兵再围攻颍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上前与之决战,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斩杀了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只得率领残部仓皇逃窜。
岳珂在《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也云:“颍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当时与岳飞并肩作战的另一名将韩世忠也在长江沿岸给予金兵以重创。“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眡吾鞭所向。於是引军次大仪(今江苏仪征),……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军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索也等二百余人。”(4)
在十年的对金作战中,岳飞的部队把金人打得是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背嵬军在其中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无怪乎袁甫在《蒙斋集》中感叹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凭借着这支强悍善战的部队,岳飞是百战百胜。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荆湖宣抚司罢,改任傅选为鄂州御前背嵬军同统制。可见,背嵬军已被朝廷纳为己有,并有了正式的番号,成为真正的“御前”军队。他们背负酒瓶行军的特殊装备以及作战时的勇猛顽强,使得金兵望而生畏,故形象地以“背嵬军”称之。而此酒瓶,饮后即扔,百姓拾之,往往亲切地以军名命瓶名,所以民间才有了“岳瓶”、“韩瓶”之称谓,以此纪念这些抗金的民族英雄们。
清代海陵学者夏荃在《退庵笔记·韩瓶》中描述:“古瓦瓶,长身,两头微锐,浑沦如冬瓜,近瓶口布列四小耳。”又“瓶可容酒斗许,长身便于负,四小耳以贯索者,质颇粗重,酒尽则弃之,其为古军中主将酒瓶。”文章也记载岳家军曾与金兵在泰州南门外柴墟镇南坝桥(今泰州高港区口岸镇附近)决战,大败金师。据夏荃云:“泰南门外柴墟镇南坝桥皆岳鄂王与金人战处,今瓶多出自南郊田野中,他处亡(无)有,其为王军中酒器无疑,当称岳瓶。”
近千年来,背嵬军的故事早已为历史所湮没,但他们所使用的岳瓶、韩瓶却一直流传至今。如今,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江三角洲这片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曾经浴血抗金的土地上相续出土了大批上述形状的酒瓶,上海青浦县青龙镇的百姓更是把出土大量酒瓶的一个高台地称之为“韩瓶山”,因为当年韩世忠曾驻师于此。(5)岳瓶、韩瓶的出土,不但为研究宋代军民与金兵作战的古战场遗址分布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更为研究我国古代军队建制、装备、特别是宋代“背嵬军”名称的由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背嵬军”这一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也必将在我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清]道光泰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辞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
(4)[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5)王世杰《上海奉贤县冯桥宋井的清理》,《考古》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