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风”,90后女孩的“汉服定制”传奇
2014-11-24波澜
波澜
古典传统的款式、含蓄清新的色彩,衣袖飘飘宛如汉唐宫廷美女……当90后女老板龙佳言一袭典雅汉服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她身后的工作室里还传出古琴曲《梅花三弄》的天籁之音。“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的梦想就是让汉服日常化,让街头流行最美中国风!”龙佳言指着华彩满屋的复古服饰说。
谁能想到,这个口才不俗的女孩是靠自学中国古文化和汉服裁制技术,让她完成了从打工妹到文雅富姐的华美蜕变!
“文盲小妹”要当汉服定制师
1992年,龙佳言出生在湖南娄底涟源县农村,因家境贫寒,她读到初二就辍学到娄底、长沙两地奔波打工,把求学机会让给了弟妹……但因没有学历和专业技能,除了当服务员等,龙佳言难以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所以,打工几年来她心底始终燃烧着一个梦想:攒一笔钱,学一项本领!为此,龙佳言咬牙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一有时间就上网看资讯,以期能找到扭转命运的契机。
2012年9月的一天晚上,龙佳言在宿舍里看了一部名为《汉服属于现在》的宣传片后,就爱上了那一件件美丽的古代服装。电视上说,博大精深、体系完备的汉服,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但事实上,由汉服改良而成的日本和服、韩国韩服等,一直是人家参加重要仪式时的盛装,而在我国出现了几千年的汉服,到了今时却几乎断了传承。龙佳言不禁想,都市人穿衣向来追求个性化,尤其是年轻爱美的女孩们,甚至会“以撞衫为耻”,片中典雅唯美的汉服,穿起来宽大舒适,又能迎合许多人崇尚的复古范儿,为什么不能在当代流行呢?
龙佳言想拜师学艺,开一家汉服工作室,专做“私人定制”生意!她为自己的大胆想法激动不已,忍不住分享给了当时打工那家餐厅的领班,不料却被这位家乡的姐妹一顿奚落。但龙佳言天生倔强,她不相信一个只读过7年书的小服务员,就永远当不了老板。在看了三天关于汉服的书籍和资料图片后,她就瞒着家人辞去了工作,在长沙市一所技校报了个服装裁剪班。
三个月学习结束后,龙佳言又倾尽打工时的积蓄,到市场买回了缝纫机、电熨斗、印花机等裁剪工具和一堆布料,回到家乡苦练起了汉服裁制技艺。
此举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你一个20来岁的大姑娘,本该赚钱养家,却几个月不工作,去学当什么裁缝,如今又突然回家鼓捣起了这些破布头,真是不务正业!再说现在的人都买成衣,谁会找你定做这些难看的老古董!”
龙佳言向父母描述起了灿烂前景:“你们现在看着我的作品丑,是因为我不舍得用好布料练手艺,出不来那种流光溢彩的效果,等我真成了高级定制师,为顾客做一件高档汉服就要几千块,到时候还愁没有高收入吗?”父母摇头叹息,说任由她“胡闹”两个月,过期赚不到钱就得乖乖回城打工去!
凭借友情定制打开知名度
此后,龙佳言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相关书籍,对着汉服爱好者网站论坛上的图片和资料学习,然后画自己的设计草图,并动手缝衣纳裳。刚开始,不是袖子裁大了,就是衣襟太瘦了,或是印花遇热变了形……她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汉服久久难产,几百元钱的布料却很快被浪费殆尽。
无奈之下,龙佳言只好带着不成功的作品回技校拜访老师,没成想在老师的引荐下,她幸运地得到两位民俗专家的指导,终于茅塞顿开,裁制起来渐入佳境。没日没夜地研制57天后,她终于穿上自己花费180元缝制的美丽汉服。
为了“把爱好变成职业,让更多的人喜欢穿汉服”,第二天一早,龙佳言就身着这件古装大大方方地出门,进了长沙城。那天的她一袭雪白外衣,配粉红体衣,撑一把紫色的复古遮阳伞,当置身于车水马龙的都市街头,在牛仔裤、T恤、裙子、高跟鞋打扮的现代青年中显得风姿绰约,仿佛是一位穿越而来的古代佳丽。
但令龙佳言尴尬的是,许多女孩在发出“好美啊”的感叹后,竟会问她:“美女,你穿的韩服在哪里买的呀?”还有一些人误以为她穿的是和服!每逢此时,龙佳音就会递上名片和宣传资料,上面有对汉服的简短介绍——汉服并非汉朝人的服装,而是汉族人的服装。虽经历代变革,但其精髓不变——飘逸灵动,端庄秀丽,有垂坠之感,显华美气质。满族入关后,令汉人改服易发,汉服在外力的强制下,退出历史舞台。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汉服更成为了一种尘封的历史记忆……
然而,尽管有不少人打电话向龙佳言问这问那,却始终无人敢找一个农村小丫头尝试定制汉服。毕竟,她连自己的店都没有,更毫无知名度可言。而定制一套最普通的汉服也要四五百元,面料好的高档华服则需要几千元。怎么办呢?一番思索后,龙佳言决定拿网上的熟人们“小试牛刀”!
几天后,她在汉服爱好者聚集的论坛、贴吧以及微信朋友圈里,以“小龙女”为昵称发布了图文并茂的广告:“这是我最新设计的几款汉服的图片,为了迎合今人的穿着风格,已经做了收腰等时尚化处理,如果你们喜欢,可以联系我免费定制,只收面料钱哦!”
免费定制的口号果然魔力非凡,当天,就有人抱着布料找到龙佳言,诚恳地表示,只要她做出的汉服能让自己感到满意,绝不会亏待她!更有一位古文化爱好者曾先生,因为是龙佳言的网友,对她十分信任,竟抱来几块价值不菲的绢和丝绸料子,请她为自己定制居家汉服和古代出行礼服。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忙碌,龙佳音在两位家乡女伴的帮助下,成功制作出9件质地和款式精良的汉服,当网友们将这些飘逸千载的华夏美服穿上身,无不显得美丽脱俗,洒脱飘逸!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6名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女生,她们或在扁鹊雕像前手持银针,或徜徉在药植园遍闻药草,来拍摄大学毕业照。照片中的她们并未穿着如今流行的西方学士服,而是找龙佳言定制的翩翩秀丽的汉服!
本想通过“友情定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结果因龙佳言裁制出的汉服十分精美,网友们为了表示谢意,大多数人还是执意给了她几百元报酬,曾先生更是出手1000元。此后,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龙佳言渐渐在当地有了些小名气,开始接到一些零星订单。
做到2012年8月,龙佳言的手艺已经赢得许多人的赞叹,她便找亲友借了5万元钱,在长沙市天心区开了一间50平方米的“梦回盛唐”汉服工作室。在制衣的过程中,大到选料裁剪,小到一个古式纽扣的缝制,龙佳言都无比认真。一位顾客甚至说:“‘小龙女做的不是衣服,而是艺术品!更为难得的是,她业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自费请老师、专家教授培训中华传统文化,经常参加汉服文化沙龙!”
年赚百万不忘弘扬传统文化
由于龙佳言不断创新,透着古典韵味的汉服深受年轻人喜爱,购买人群中既有大学生、举办汉式婚礼的新人、参加成人礼的少男少女,也有古琴弹奏者、茶艺师和留学生!
一位留法的湖南学生,一口气买走4套汉服,共花费12800元,他说自己穿一套,另三套送人。“以往在国外出席正式场合时,人家英国人穿苏格兰民族服装、日本人穿和服、韩国人穿韩服,我们中国人则有的穿源自欧洲的西装,讲究些的,穿一身中山服。这下好了,我们有了能代表华夏文明的汉服。”
2013年中秋节,一个台湾社团慕名给龙佳言打来电话,希望能向她租借汉服举办活动。龙佳言二话没说,立即到布市买了材料,从选布料到裁剪、定版、印花,她一手包办。“48天做了39套汉服,其中包括26套成人服装,13套小孩服装。”结果,她的作品在宝岛汉服圈里引起轰动,台湾客户也由此成了她的铁杆合作者。
去年深秋,在浙江嘉善县千年古镇西塘,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汉服文化周”,并打出了“文化复兴,衣装先行”的口号,一群群姑娘小伙穿着古装汉服游走于长街古巷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关注。当天他们身着的几百套汉服,皆是从龙佳言的工作室租去的。仅此一单生意,就为女孩带来了9万多元的收入!除了上述团体,一些影楼和影视剧组,也是龙佳言租赁汉服的大客户,有的甚至与她签订了长年合作协议。
经常穿着自己“作品”外出的龙佳言,感觉特别自豪,她也由此结识了很多热爱汉服的小伙伴。凭着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龙佳言如今不仅是长沙汉服圈小有名气的达人,还是热忱的民族文化弘扬者。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她总会和一帮“80后”、“90后”汉服爱好者一起,举办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比如在元宵节、中秋节,身着汉服一起赏花灯猜灯谜,感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七夕乞巧节,又名女儿节,是女孩们当主角的节日,每逢这天,龙佳言就会和志同道合者穿上美丽的汉服,拜织女祈求美好姻缘,比赛看谁更心灵手巧……
有趣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民俗专家,也时常跟在“小龙女”身后玩,这位活动热衷者说,他和龙佳言开展“穿汉服、行古礼、过传统节日”等一系列活动,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一起来感受汉服之美,将传统文化推广出去!
龙佳言深知,汉服在现代的生命力应该与时俱进,因为当今年轻人的审美观,毕竟不同于千年以前的古人。所以,她设计制作的汉服收了腰身,合理添加了印花图案,又把汉服原本华丽炫彩的颜色进行了巧妙搭配,并不拘泥于旧制。
在她工作室的展厅里,陈列着上百件华美汉服,每天都吸引着一拨拨前来欣赏和选购的人,其中甚至不乏洋面孔。置身此处,你能见识汉服行云流水的设计理念:衣与裳的剪裁如幻如舞,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长袖跌宕飘逸,尽显轩敞自然之美。
“现在店里的款式大概有500种,全部出自我和两名设计师之手。”龙佳言非常自豪地说,她手下有两名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设计专业的高材生,“不敢相信吧,我这个半文盲,有一天居然也能领导高级知识分子呢!”
2014年3月,龙佳言在天猫网站成立了“网上定制坊”,一下将业务从湖南扩展到了全国。下一步,她还准备在北上广地区逐步开设自己的实体“分舵”!6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22岁女孩毫不避讳地说,开汉服定制工作室至今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她已经创收80多万元,今年赚到100万毫无压力。
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一颗不服输的心,这个90后女孩创造出了自己的财富传奇。但龙佳言并不满足于现状,她立志要借助“国学热”的大潮,将古典汉服与流行美相融合,在未来三年间掀起一股更强劲的“中国风”,直至让每个中国家庭都拥有一件峨冠博带、长襟宽袖的汉服,让这个华夏民族的古老服饰,在大国崛起的新时代里开始它的复兴!
编辑/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