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目鲜花一路荆棘

2014-11-24晓竹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4年11期
关键词:母语教材语文

晓竹

大家简介

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镇江人。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国普教界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历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

亲爱的同学,提起著名教育家“洪宗礼”的名字,你们的反应是什么?是知之甚深,还是似曾相识,抑或是完全陌生?持第一种反应的同学,相信你一定是一个非常细心并热爱语文学习的人;持后面两种反应的同学,如果我请你打开平常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翻开版权页,你就会发现,第一行赫然印着“主编 洪宗礼”几个字。这时,你会不会恍然大悟?

2014年6月19日,记者有幸来到位于泰州市的“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面对面地交谈。

1937年,洪宗礼出生在镇江市宝堰镇。本来作为徽商后裔,洪家在当地也算是一门望族,但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从事工商业的洪家已经没落。

洪宗礼的童年,正赶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大动荡时期。一件件或模糊或清晰的童年旧事,浸染着他的心灵,让他对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和解放军的善与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他听家人说,1938年的时候,一个新四军战士潜入宝堰镇,杀死了一个正在理发的日本鬼子。其他鬼子气急败坏,逮捕了他的父亲和一些街坊邻居。他家的一个哑巴伙计也被鬼子开枪打死。

他五六岁时,有一天正绕着家门口的一根柱子玩耍,而一个鬼子竟公然拿他当靶子,飞起刺刀远远地掷向他!多亏刺刀掷偏了,擦着他的身体过去,插在了柱子上,并在上面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刀痕。

1948年,国民党的一支军队溃败到宝堰镇,其中一个士兵硬要拉洪宗礼去当兵。他的父母再三恳求才得以幸免。

终于,家乡解放了,大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不会半夜听到枪声,也不用再举家逃难了。洪宗礼的哥哥下乡做了小学教师,两个妹妹和弟弟上了小学,而他自己属于初中适龄生,便在政府的动员下上了学。当时,课本上的许多作品,如《开国大典》《小二黑结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他。

但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家里破产,负债累累,少年洪宗礼的家境非常贫寒,以致他即使在雨雪交加的冬天里上学,也要赤着脚在冰冷的石板路上跑来跑去。到十三四岁时,他的家境仍旧艰难,加之读书目的不明,于是只读了半年初中,他便辍学回家了。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帮衬家里外,一有空闲便跑到街道去,扭秧歌、打腰鼓、编快板,还在街道干部的组织下办夜校、扫盲。在此期间,他逐步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又返回宝堰小学读六年级,并于1952年重新考入宝堰中学。再进宝中,他已判若两人,心理上、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刻苦学习,积极表现,不就便入了团,还当上了班长。

1955年春,洪宗礼即将初中毕业。此时的家中,由于人口多,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揭不开锅。父母无奈之下,最终决定五个孩子只能有一个上高中。哥哥已去乡下小学教书,大妹妹初中毕业也去乡村当教师,弟弟去木柴厂做工,小妹妹送姨母家抚养,可送去不久她又哭喊着回来了。全家确保洪宗礼一人读高中。那时,他成了全家最高待遇者,每天早上只有他一个人吃面条,母亲则天天吃糁儿粥。

贫穷的家境、父母的期待、弟妹的付出,给了洪宗礼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他要想对得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付出和期望,便只有一条路:发愤读书。于是,他每天晚上都坚持读书到十一二点,在初中阶段的成绩一直领先。

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后,洪宗礼继续担任班长。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高考时,他能报考的学校很少。当他以极高的成绩考取了苏北师专(次年改为扬州师范学院)时,还是非常高兴,觉得家里很多人已经是教师,自己当教师也没什么不好。抱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信念,1958年,正值花季年华的洪宗礼,乘船从镇江到扬州的六圩码头,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进了苏北师专后,洪宗礼有幸遇到了一批因“历史问题”从名牌大学“贬”到这里的老师,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洪式良、著名汉学家王善业、词学大师任半塘等。在这些名师的教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背诵了数百篇经典的诗词散文;同时,他也潜心攻读教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外,他还担任了校学生会文艺部长及副主席等职务,曾经多次自编自导话剧、歌剧,并自己创作诗歌进行朗诵。

在短暂而丰富的大学生活中,洪宗礼没有虚度光阴,他接受了母语文化的洗礼,为投身祖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好了准备。

毕业后,怀揣着“一定要当个好老师”的理想,洪宗礼登上三尺讲台,进入江苏省泰州中学工作。但“登堂”并不意味着“入室”,本以为只要带着他的“四个一”(一张铁嘴,一口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上讲台,应对那些初一学生就已绰绰有余,哪知讲台好登,站稳却并不容易。

工作后不久,洪宗礼执教公开课《小橘灯》。为了不负众望,他整整准备了三天三夜。然而洋洋洒洒、吐珠泻玉的一节课下来,评课老师却是一针见血:“这堂课精彩则精彩矣,教师成了梅兰芳,就是忘了学生。”虽然公开课的结果并不理想,却让洪宗礼从失败中寻觅到了语文教学生涯的拐点。此后,他几十次解剖这堂“费力吃苦果”的课,并由此开始了“练口、练手、练情、练心、练艺、练文”的全方位讲台练功历程。

那时,在省泰中全体教职员工心目中,他有数项全校之最: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讲课音调最高气势最盛,家访的次数最多频率最高,上公开课节数最多影响最广,写的读书心得、教学札记、教改文章最多最快……

改革开放后,省泰中老校长于一平复职,决定让洪宗礼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洪宗礼至今仍记得于校长对他说的话:“一个只能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成为好老师,才可以成为教育家。”

受于校长点拨,洪宗礼开始走上漫漫的教改征程。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他创立了“工具说”“导学说”“学思同步说”“渗透说”“端点说”等“五说”语文教育观,探索出了引导阅读、引导写作的“双引”语文教学观,构建了“知识—引导—历练—能力—习惯—素养”的语文教学之“链”。此后,从全国各地赶来听他讲课的“粉丝”越来越多。

此时,他已经在进行母语教材研究,用一本油印语文教材,从执教一个实验班开始,踏上了语文教育和教材改革的征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个县(市、区)使用,北京海淀区连续使用了12年。20多年来,教材印刷超亿册,目前,每年仍有800多万学生在使用。此外,他主持的中外母语教材研究课题,涉及全球8大语系26个语种,形成了83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其中10卷本的《母语教材研究》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洪宗礼78年的人生中,虽然收获了许多荣誉,但是也一路伴随着坎坷,“满目鲜花,一路荆棘”,可以用来概括他的人生之路。

采访的最后,这位至今仍在为修订苏教版《语文》教材殚精竭虑的老人,不忘通过记者来叮嘱广大初中生:要把精读和略读课文区分开来;阅读要有求新思想,懂得提问和思考;还要注重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写作方面,他也特意提出,初中生可以从“豆腐干”文章写起,先学会将文章写得“小、紧、精”,尤其要把握“文从字顺”这个标准。“‘文从字顺本应该是写作的最高标准,现在却似乎被误认为了最低标准。”洪宗礼强调说。

猜你喜欢

母语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母语
教材精读
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