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郎才尽”说起
2014-11-23陈思炳
大江南北 2014年12期
□陈思炳
·随感录·
从“江郎才尽”说起
□陈思炳
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鲁迅身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才有他刺向黑暗社会的“投枪、匕首”式的杂文,及唤醒国民争自由的“呐喊”;巴金经历了“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才有了《家》,如他所说:“我不是为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赵树理始终扎根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深切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才有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翻身农民的“生活照”;叶辛体验了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才有了《蹉跎岁月》的问世,领军一代知青文学。他说:“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是我40年创作的一个信念。”
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决定创造。作家没有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勉强操笔,心非郁结,志无蓄愤,以假言道假事,事无根底,以假事造假文,文无真情。作家自己不感动的事情,写出来的作品如何能感动读者?只有作家有了真生活、真感受,情深笔长,欲歌、欲哭、欲诉、欲怒、欲销魂、欲裂眦,“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方能写出使人哭、使人笑、使人怒、使人忧虑、使人欢乐、使人拍案而起、使人挺身奋斗的感人好作品。
(本栏编辑 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