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敬年:“没有皱纹”的人生

2014-11-22张国

晚晴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南开皱纹

张国

10月17日是南开大学95周年校庆,校庆前一天推送的那篇《南开永远年青》引发了始料未及的关注。南开最年长教授杨敬年就是《南开永远年青》中那位解释校训的学者,牛津博士,48年回国,跟那批学者一样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飘零,“人生从70岁开始”。

他,86岁告别大学讲台,90岁撰写综合性论著《人性谈》,93岁翻译《国富论》,100岁还在电话里给学生讲哲学课。他70岁之后撰写的论著超过150万字。这位生于1908年的“00后”还喜欢看偶像剧,跟“80后”年轻人结成忘年交。有人称,他的灵魂“没有皱纹”。

现年106岁的杨敬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他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

生命从百岁开始

经济学家杨敬年精确地规划着时间。他在每天凌晨3点投入工作,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虽然走路迟缓,但他身上像揣着一只发条紧绷的钟表。

眼下他计划修订一部著作,腹稿早已打好。他能随口讲出需要新添的篇章,这使他显得不像实际年龄那样年长。

他至今仍过着年轻人的生活。他抢着接听家里的电话,能迅速报出几个熟人的手机号码。如果电灯没有关上,他宁可自己动手也不会去指挥晚辈。总能令访客惊奇的是,多数时候为他们打开家门的是他本人。他还自己洗澡,生活“完全自理”。

谈话时,他思维敏捷,语速飞快。他谢绝欣赏有关老年的电视栏目。“我觉得同我没有关系”,他说。

杨敬年是在中国的大学里第一个开出“发展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可如今,即使在他任职64年的南开大学,知道这个名字的学生也并不多。他已极少露面,除了每个月去一次理发店。

他在86岁那年正式告别讲台。不过最近几年才结束授课——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经济学研究生,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打来越洋电话,听他讲一个钟头的冯友兰的哲学。

百岁之年,杨敬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

他晚年的得意之作不止于此。93岁时,他翻译的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十多年间,这个译本重印了十几次,发行逾10万册,成为罕见的畅销书。

让人更吃惊的是,他每天工作8小时,用11个月就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此后又陆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字字句句都是手书。

他这样争分夺秒,是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等到1979年获得平反,他已71岁。

辗转人生路

1949年前夕,杨敬年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南开创办财政系。

他很快遇上了“暴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牛津博士学位一钱不值,坐了经济系资料室的冷板凳。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做不了教师,他成了翻译家,译了多部国外经济学著作和200多万字的联合国文件。作品大都以集体的名义面世,或者使用笔名。但他不在乎,“只要能够工作。”他说。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他在地震棚里翻译《垄断资本》,晚上搬到露天,借星月之辉照明。有朋友不能理解:“你的命还不知道在哪里,你还在搞翻译?”

“文化大革命”中,杨敬年的朋友“十个有九个”揭发过他,所谓问题都是编造的。而他从未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后来得知谁曾揭露过自己,他也不生气,只是感慨“人性里有劣根的东西”。

在此期间,他受到的打击还包括,从1974年开始,妻子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24年。他们的儿子也在1976年因病去世。“这些东西就是所谓命,不是宿命论的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杨敬年说,“我的办法就是‘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

平反之后,杨敬年80岁退休,后又接受校方返聘至86岁。由于超龄,他没能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这时,他人生的一页才刚刚翻开。2007年之前,他长期住在南开大学北村一处十几平方米的斗室里。室内电脑、电视、电话各一台,一床两桌,几把椅子。书多得侵占了阳台。

在那里,他90岁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谈》。他对此感到满意,认为到了90岁,才把自己要说的话出版。他还说,按照60岁退休,自己“多工作了三十年”。

让人感到诧异的是,那时91岁的杨敬年能用电脑给学生发电子邮件。

杨敬年的计算机老师是那些年轻的学生。他的故交陆续辞世,但社交并未中止。他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从他们那里“知道一点”新近的风气。有的学生遇上事业瓶颈,找他解惑。甚至恋爱中的女生也带男友请他把关。

他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我的日历年龄是百岁,人家看我的生理年龄是70岁,我看我的精神年龄也就30岁吧。”他说。

在大家看来,杨先生的灵魂是 “没有皱纹”的。他就像年轻人一样,迷上一部青春剧,匆匆忙忙扒几口饭,守在电视机前。“我现在还能上瘾,所以我说我还年轻。”

“过去没时间,现在有时间了。”他有很多人生计划还在前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南开皱纹
浪漫的材料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百年南开学子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皱纹怪
皱纹像什么
Paper blossoms
我是爱南开的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
常擦面皱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