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14-11-22黎远平
黎远平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方面:(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2)点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3)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4)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是师生为完成教与学既定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有效性点拨讨论作业设计在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教学效率并不高,学生知识掌握并不很牢固,而且学生的素质、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笔者从比较成功的地方做一些总结,供大家探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二、点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幺,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
1.揭示矛盾,引起思索。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2.搭桥铺路,由浅入深。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通过设置这样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三、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是师生为完成教与学既定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业的设计显得格外重要,要尽量摆脱陈旧、呆板、单调的模式,使题目新颖、有趣,让学生愿意做、喜欢做。那么,如何设计课堂作业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布置有趣味的作业。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置趣味性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作业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样的学习,才能高效率,才会事半功倍。
2.布置多样化的作业。传统的作业的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学生完成得累,老师也抓得累。何不换种方式,解放学生?其实,也是在解放我们老师自己。语文作业应该是一项语文实践活动,作业设计不必拘泥于书面形式。我尝试布置了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风筝》一课,我就布置了一个动手作业。我们这里的地形是丘陵地带,几乎没有什么会放风筝。于是,我就讲解了风筝的做法,布置学生回去做风筝。我和学生一样,一起做风筝。择一个天气好,风速合适的日子,一起放自己做的风筝。在这个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到位。
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