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怎么看

2014-11-22方丹敏曹晓晨

大学生 2014年22期
关键词:校训转型大学

方丹敏+曹晓晨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建立,势必涉及到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

高校的转型既是为了服从和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新布局,更是为了找寻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高校分类体系一样,高校的转型包括往哪转、怎么转,都应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而不是随风跟潮、急功近利,或者是有转型之名而无转型之实,或者是转来转去反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往哪转

国家提出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是推动高等学校转型的外在动因。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必须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实现转型,以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学校转型后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因。因此,高校的转型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把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最适合的教育,最先进的教育作为转型发展的目标,才能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首先,高校要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不管是师资力量、学科教材、软件硬件,还是企业实践、校友资源,都应当是最优质的“顶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科研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其次,高校还要为大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案再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因此高校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要考虑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或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课程设置或授课方式,以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建立起立交贯通体系,保有一定规模高职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有特色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不同办学类型在校内对接。院系调整是上海二工大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机械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往相对独立,横向联系不多,学校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形态布局,谋划对3所学院进行整合,把原本分散的先进制造、信息测控、智能系统等捏成一个整体,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先进制造业高端人才。上海二工大的办学实践与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精神本质上完全一致。

第三,高校还要提供最先进的教育。大学不仅要教授传统知识,更担负着孕育和传播新知识、新技能的重任。因此,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教给学生专业领域内最需要、最前沿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在专业设置上,甚至可以有适度的超前性,培养5至10年以后紧缺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使大学生掌握的能力与未来接轨,为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本领。

要使高等教育让政府满意,让社会满意,让人民满意,这三个目标就是高校发展所必须达到的,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考虑学校现有的需求和问题,将这几个目标作为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在某些方面做到最好的优秀的教学机构。这样的调整,既能为自身的发展赢得先机,也是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追求相一致的。

怎么转

如今,高等教育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高校要在明晰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注重更新教育观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正确把握大学的新特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打造一系列独一无二的、辨识度高的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特色长久地固定下来。

大数据时代,人们也越来越多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然而,“看得到,摸不着;摸得着,抓不住”是人们对大数据的普遍观感。为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了首个“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该专业将面向于科研发展及产业实践,培养信息技术与行业需求结合的复合型的大数据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原则,同时充分结合了中科院自身在基因、遥感、高能物理、金融和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和优势,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及其合作伙伴中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领域发展前沿的企业资源,有助于将理论落到实处,以解决大数据“看得到,摸不着”的问题,并打造出独具中国科学院特色和优势的专业方向。

其次,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兴趣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在于它保证了学生自我与学习对象的一致性。这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存在的重要基础,缺乏这样的兴趣以及由此进行的培养,再多的“塑造”都是难以成功的。因此,高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转型中,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由此促进人才的成长,这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而不断地深入认识和发现学生的内在兴趣,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

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完全的自主权。为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美国高校的专业极其多样化,如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设有380个专业,马里兰大学设有127个本科专业,并且很多专业都是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除了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外,美国高校还允许学生独立设计“个人专业”。这是学校为了满足和实现学生的特定兴趣、学习目标,允许学生在学校已经公布的专业之外发起、提出和设计的。它为那些不能在学校已设置的专业中找到满足其学术兴趣、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发展的个性化选择。

此外,美国高校都建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室,明尼苏达大学里教室几乎没有重样的(教室形状不一,桌椅颜色不一,黑板、讲台不一),每一类型的教室都能带来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对人的潜质、个性、心智都有影响。阶梯教室弧形设计,学生环坐在教师周围,便于相互交流。还有不少有利于讨论课开展的圆桌教室,每幢教学楼的大厅、走廊都配备了小圆桌、沙发或者是长椅,随处都有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休息的地方。endprint

虽然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因此,不管是在通识教育方面,还是在传授学生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都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就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转型的成效要用百年的尺度来衡量

不管是高校的转型也好,发展也好,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人才的培养,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但是,在高校的转型发展中还必须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即在选择了一种模式之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左右摇摆。每一种思路,每一种模式,一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只能在坚持这种思路不变的情况下采取措施进行弥补。若是一遇到难题或者瓶颈就在几种模式之间跳来跳去,非但解决不了优化的根本问题,反而会对自身发展产生更多不良的影响。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高等教育更是如此。高校的实力与地位,在于持续一贯的延续与积淀。高校文化的魅力,在于历久而弥新的传统与传承。教育改革的成果,也需要长期累积,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到位的,更不能追求三年五年即立竿见影的显效。高校的转型发展同样如此,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因此衡量一所学校是否转型成功,不能只顾眼前,急功近利,而要有长远的眼光,并在此过程中遵循高教发展的规律,短期的行政命令和打摆子式的模式都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

TIPS:

高校的发展需要稳定的、长期的积累与延续,这从学校的校训中同样可以体现。国内外百年老校,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就在于校训从办学之初至今都没有变过。它不仅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校发展方向,经过岁月的浸润与积累出独有的气质,并且历久弥新。

国内:

1913年1月,复旦校长李登辉请前任校长马相伯选定了“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作为复旦校训,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定为厦门大学的校训。旨在激励厦大师生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以达到创办大学之目的。

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博文化知识的人才。

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是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张伯苓等人在母校实践基础上凝练出来的,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探幽发微,也是对教育方法的领悟与把握,寄托着中国早期私立大学创办者炽热的济世情怀。

国外:

牛津大学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出自《圣经》中的诗篇第27篇,强调“启示”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也昭示着大学教育的高贵与荣耀,这与英国大学培养绅士的大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由其创始人威廉·巴敦·罗杰斯提出。罗杰斯认为透过教学与研究并且专注社会上的实际问题,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最好方法。于是,100 多年来麻省理工学院都致力于适合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并将“通过实验进行学习”作为学校的教育信条。

1701 年,一些清教徒牧师在新英格兰康涅荻格殖民地的蛮荒之中发起并创立了耶鲁大学的前身耶鲁学院。校训“光明和真理”不仅反映了耶鲁大学建校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因为这种对于光明和真理的无限追求与渴望,塑造出耶鲁众多的牛人校友。

斯坦福大学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是16世纪德国人类学家修顿的名言,是首任校长大卫·斯塔尔·约旦制订的。之后一直都被奉之为圭臬,激励着学生为实践自己的梦想而付出勇气。

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校训是办学早期首任校长克莱克博士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训转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