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秸秆制备乙醇预处理及水解工艺的研究

2014-11-22张西亚袁红郜路珊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玉米秸秆碱法浓硫酸

张西亚++袁红++郜路珊

摘要: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2%NaOH溶液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并研究预处理温度、时间、秸秆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 ℃、时间为4 h、粒度为16目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降率达90.6%和86.4%,纤维素含量达53%。采用浓硫酸法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水解工艺研究,在比较了液固比、时间、温度、酸浓度等单因素影响后,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水解工艺的条件: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关键词:玉米秸秆;预处理;碱法;水解;浓硫酸

中图分类号:TQ353.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273-03

收稿日期:2013-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26600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zyg008)。

作者简介:张西亚(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E-mail:zhangxiya1212@163.com。

通信作者:袁红,博士,副教授,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 E-mail:yhyxw_co@163.com。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相比较于汽油,乙醇燃料可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环保能源[1]。自然界中有丰富的植物纤维,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近7×108吨[2],采用秸秆进行能源转化可以得到燃料乙醇,相对于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不仅可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而且可避免对粮食资源的消耗。秸秆主要组成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秸秆制备乙醇的工艺主要由原料预处理、水解糖化和发酵3步构成。秸秆中的纤维素可水解为6碳糖,再通过生物发酵转化成乙醇。由于纤维素被木质素层层包裹,而且其本身是高度有序晶体结构,因此须通过预处理,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离开,破坏晶体结构,降低聚合度[3]。原料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粉碎和热水法,机械粉碎是采用剪切或研磨缩小物料的粒度,以期提高原料的比表面积,降低植物纤维的结晶度,机械粉碎法现已不单独使用,多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热水法是采用高温热水溶解半纤维素及脱出部分木质素,该方法存在消耗大量热水的缺点[4]。物理化学法是采用高压蒸汽处理原料,破坏原料细胞壁结构,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缺点是对设备要求高,产生的副产物较多[5]。化学方法是在原料中加入酸或碱,破坏植物纤维的晶型结构,使木质素与纤维素相互剥离,同时溶解半纤维素。碱法预处理是通过碱与连接半纤维素间、半纤维素与木质素间的酯键发生皂化作用,从而破坏连接键,降低植物纤维的聚合度、结晶度,碱法可有效脱除木质素[6]。本研究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碱法进行原料预处理,考察了预处理工艺中温度、时间和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浓硫酸法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了水解研究,考察水解工艺中液固比、时间、温度、硫酸浓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解工艺的正交优化。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与试剂

通过正交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由离差平方和R数值的大小说明温度、时间、硫酸浓度和液固比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R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因此影响因素为温度>液固比>时间>硫酸浓度,即A>D>B>C。因此,可以得出温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最大,硫酸浓度最小,其他影响因素次之。k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各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程度,k值越大,说明还原糖得率越高,综合比较各水平k值的大小可以得出秸秆水解的最优水平为A2B2C2D1,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3结论

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选用碱法进行原料预处理,考察了预处理工艺中单因素温度、时间、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 ℃、时间为4 h、氢氧化钠浓度为2%、粒度为16目,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脱除率分别达90.6%和86.4%,此时纤维素含量可高达53%。在浓硫酸水解工艺中,通过正交法得到最优水解工艺条件: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参考文献:

[1]王许涛,周恒涛,张百良. 秸秆生产乙醇的预处理方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83-6884,6886.

[2]赵岩. 秸秆制乙醇的超临界亚临界组合预处理与水解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9.

[3]张亮,伍小兵,翟井振.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65-3366.

[4]孙万里. 稻草秸秆的预处理及生产乙醇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0.

[5]陈明. 利用玉米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7.

[6]王联结,陈建华. 木质纤维原料预处理技术[J]. 现代化工,2007,27(6):66-70.

[7]刘书钗.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8-31.

[8]王林风,程远超. 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J]. 化学研究,2011,22(4):52-55,71.

[9]熊素敏,左秀凤,朱永义. 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8):40-41.

[10]麻越佳. 稻壳制备燃料乙醇及综合利用[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11]潘晓辉. 微波预处理玉米秸秆的工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6-10.

摘要: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2%NaOH溶液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并研究预处理温度、时间、秸秆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 ℃、时间为4 h、粒度为16目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降率达90.6%和86.4%,纤维素含量达53%。采用浓硫酸法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水解工艺研究,在比较了液固比、时间、温度、酸浓度等单因素影响后,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水解工艺的条件: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关键词:玉米秸秆;预处理;碱法;水解;浓硫酸

中图分类号:TQ353.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273-03

收稿日期:2013-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26600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zyg008)。

作者简介:张西亚(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E-mail:zhangxiya1212@163.com。

通信作者:袁红,博士,副教授,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 E-mail:yhyxw_co@163.com。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相比较于汽油,乙醇燃料可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环保能源[1]。自然界中有丰富的植物纤维,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近7×108吨[2],采用秸秆进行能源转化可以得到燃料乙醇,相对于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不仅可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而且可避免对粮食资源的消耗。秸秆主要组成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秸秆制备乙醇的工艺主要由原料预处理、水解糖化和发酵3步构成。秸秆中的纤维素可水解为6碳糖,再通过生物发酵转化成乙醇。由于纤维素被木质素层层包裹,而且其本身是高度有序晶体结构,因此须通过预处理,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离开,破坏晶体结构,降低聚合度[3]。原料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粉碎和热水法,机械粉碎是采用剪切或研磨缩小物料的粒度,以期提高原料的比表面积,降低植物纤维的结晶度,机械粉碎法现已不单独使用,多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热水法是采用高温热水溶解半纤维素及脱出部分木质素,该方法存在消耗大量热水的缺点[4]。物理化学法是采用高压蒸汽处理原料,破坏原料细胞壁结构,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缺点是对设备要求高,产生的副产物较多[5]。化学方法是在原料中加入酸或碱,破坏植物纤维的晶型结构,使木质素与纤维素相互剥离,同时溶解半纤维素。碱法预处理是通过碱与连接半纤维素间、半纤维素与木质素间的酯键发生皂化作用,从而破坏连接键,降低植物纤维的聚合度、结晶度,碱法可有效脱除木质素[6]。本研究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碱法进行原料预处理,考察了预处理工艺中温度、时间和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浓硫酸法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了水解研究,考察水解工艺中液固比、时间、温度、硫酸浓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解工艺的正交优化。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与试剂

通过正交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由离差平方和R数值的大小说明温度、时间、硫酸浓度和液固比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R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因此影响因素为温度>液固比>时间>硫酸浓度,即A>D>B>C。因此,可以得出温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最大,硫酸浓度最小,其他影响因素次之。k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各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程度,k值越大,说明还原糖得率越高,综合比较各水平k值的大小可以得出秸秆水解的最优水平为A2B2C2D1,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3结论

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选用碱法进行原料预处理,考察了预处理工艺中单因素温度、时间、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 ℃、时间为4 h、氢氧化钠浓度为2%、粒度为16目,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脱除率分别达90.6%和86.4%,此时纤维素含量可高达53%。在浓硫酸水解工艺中,通过正交法得到最优水解工艺条件: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参考文献:

[1]王许涛,周恒涛,张百良. 秸秆生产乙醇的预处理方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83-6884,6886.

[2]赵岩. 秸秆制乙醇的超临界亚临界组合预处理与水解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9.

[3]张亮,伍小兵,翟井振.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65-3366.

[4]孙万里. 稻草秸秆的预处理及生产乙醇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0.

[5]陈明. 利用玉米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7.

[6]王联结,陈建华. 木质纤维原料预处理技术[J]. 现代化工,2007,27(6):66-70.

[7]刘书钗.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8-31.

[8]王林风,程远超. 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J]. 化学研究,2011,22(4):52-55,71.

[9]熊素敏,左秀凤,朱永义. 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8):40-41.

[10]麻越佳. 稻壳制备燃料乙醇及综合利用[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11]潘晓辉. 微波预处理玉米秸秆的工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6-10.

摘要: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2%NaOH溶液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并研究预处理温度、时间、秸秆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 ℃、时间为4 h、粒度为16目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脱降率达90.6%和86.4%,纤维素含量达53%。采用浓硫酸法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水解工艺研究,在比较了液固比、时间、温度、酸浓度等单因素影响后,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水解工艺的条件: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关键词:玉米秸秆;预处理;碱法;水解;浓硫酸

中图分类号:TQ353.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273-03

收稿日期:2013-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266001);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zyg008)。

作者简介:张西亚(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E-mail:zhangxiya1212@163.com。

通信作者:袁红,博士,副教授,从事可再生能源研究。 E-mail:yhyxw_co@163.com。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相比较于汽油,乙醇燃料可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是一种很好的环保能源[1]。自然界中有丰富的植物纤维,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近7×108吨[2],采用秸秆进行能源转化可以得到燃料乙醇,相对于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不仅可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而且可避免对粮食资源的消耗。秸秆主要组成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秸秆制备乙醇的工艺主要由原料预处理、水解糖化和发酵3步构成。秸秆中的纤维素可水解为6碳糖,再通过生物发酵转化成乙醇。由于纤维素被木质素层层包裹,而且其本身是高度有序晶体结构,因此须通过预处理,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离开,破坏晶体结构,降低聚合度[3]。原料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粉碎和热水法,机械粉碎是采用剪切或研磨缩小物料的粒度,以期提高原料的比表面积,降低植物纤维的结晶度,机械粉碎法现已不单独使用,多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热水法是采用高温热水溶解半纤维素及脱出部分木质素,该方法存在消耗大量热水的缺点[4]。物理化学法是采用高压蒸汽处理原料,破坏原料细胞壁结构,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缺点是对设备要求高,产生的副产物较多[5]。化学方法是在原料中加入酸或碱,破坏植物纤维的晶型结构,使木质素与纤维素相互剥离,同时溶解半纤维素。碱法预处理是通过碱与连接半纤维素间、半纤维素与木质素间的酯键发生皂化作用,从而破坏连接键,降低植物纤维的聚合度、结晶度,碱法可有效脱除木质素[6]。本研究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碱法进行原料预处理,考察了预处理工艺中温度、时间和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浓硫酸法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了水解研究,考察水解工艺中液固比、时间、温度、硫酸浓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解工艺的正交优化。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与试剂

通过正交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由离差平方和R数值的大小说明温度、时间、硫酸浓度和液固比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R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因此影响因素为温度>液固比>时间>硫酸浓度,即A>D>B>C。因此,可以得出温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最大,硫酸浓度最小,其他影响因素次之。k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各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程度,k值越大,说明还原糖得率越高,综合比较各水平k值的大小可以得出秸秆水解的最优水平为A2B2C2D1,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3结论

采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选用碱法进行原料预处理,考察了预处理工艺中单因素温度、时间、粒度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以及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00 ℃、时间为4 h、氢氧化钠浓度为2%、粒度为16目,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脱除率分别达90.6%和86.4%,此时纤维素含量可高达53%。在浓硫酸水解工艺中,通过正交法得到最优水解工艺条件:温度为50 ℃,时间为10 min,硫酸浓度为72%,液固比为10 mL ∶1 g。

参考文献:

[1]王许涛,周恒涛,张百良. 秸秆生产乙醇的预处理方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83-6884,6886.

[2]赵岩. 秸秆制乙醇的超临界亚临界组合预处理与水解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9.

[3]张亮,伍小兵,翟井振.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65-3366.

[4]孙万里. 稻草秸秆的预处理及生产乙醇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0.

[5]陈明. 利用玉米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7.

[6]王联结,陈建华. 木质纤维原料预处理技术[J]. 现代化工,2007,27(6):66-70.

[7]刘书钗.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8-31.

[8]王林风,程远超. 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J]. 化学研究,2011,22(4):52-55,71.

[9]熊素敏,左秀凤,朱永义. 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8):40-41.

[10]麻越佳. 稻壳制备燃料乙醇及综合利用[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11]潘晓辉. 微波预处理玉米秸秆的工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6-10.

猜你喜欢

玉米秸秆碱法浓硫酸
氨碱法纯碱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研究
超声波辅助酶碱法提取西番莲果皮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硫酸”的六种考查方式赏析
“铜和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与组合
玉米秸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血柚皮多糖的碱法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杜仲籽粕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