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诗人的盛会
2014-11-21史业环
史业环
太阳烘烤着地球,像烘烤着一块面包
——顾城
前 录
年初梳理了新世纪黑龙江诗歌发展,限于视野和主观意识一眼窥察。舆论和诗人宽容友善,尽管如此,我依然深感不安乱谈的不成熟。我想约束下自己,可《岁月》盛装的黑龙江诗歌专号意外飞抵,这个盛夏,黑土地诗歌的殿堂,格外炙热,因为《岁月》新鲜出炉的黑龙江诗歌盛宴。《岁月》立足大庆,辐射全国,是以发掘文学人才、为诗人作家建立文学上的精神家园为己任的当代优秀文学期刊。
印象里这是《岁月》第三次出诗歌专号,由外及里,我尊敬的诗学名家,李云迪,潘永翔,庞壮国,犁痕,张永波,李琦,桑克,潘红莉,冯晏,文乾义,陈树照,邢海珍(依刊序)等已然俱在。除此之外,黑龙江各地诗歌写作的中坚诗人和新生代诗人,又见大庆王勇男,王如,杨小林,许俊德,肖凌,梁久明,曹立光,苏美晴,王沙沙,徐赋等;哈尔滨张静波,杨河山,包临轩,李景冰,赵亚东,古城天子,宋迪非,袁永苹,剑东,罗凯,伟钟,钢克,蓝晓宇,刘禹,赵子桐,张玉秋,杨美宇,龙女,牧之羊等;齐齐哈尔的白帆,牡丹江的杨勇,老树,丁艳,郁有香,葛均义,杨拓,阿西,舟自横等;佳木斯幽幽,王明远等;绥化王立宪,姜超,刘福申,张君艳,北小荒,高原,沈彩初,霜扣儿,冯革文等;伊春安澜,张世忠,张君,于学军等;双鸭山贾胄,徐书遐等;大兴安岭地区鲁微等诗人。于是乎,不虑其他,慕诗香,赴盛宴,遂提笔,录感闻。
大庆地区
2014年诗歌专号以黑龙江省内行政版块为展示单位,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伊春,双鸭山,大兴安岭……同宗龙江,同游诗海。大庆,诗歌、诗人群体和这座见证新中国工业飞速发展的城市一样——我又爱又嫉妒。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汇而凝聚了众多诗人,海纳百川,包容笑纳,刊物或城市历经时间魅力自成。
走进大庆,我看到沉浸于生活细节的李云迪,谦逊于简朴中携诗漫步的潘永翔,在一截桦树皮中透视一个民族历史的庞壮国和满腔热忱倾注给这座石油城市的张永波。一个爱琐碎的人,爱琐碎遗落的细节,爱细节纵联的生活,爱生活引领的世界,幸福总是眷顾平淡的人——“凤阳路两旁的榶槭翠柳/开不开花并不重要/其实开花也是很随意的/重要的是它们兀立在风雨中/宛如一排受阅的礼兵/迎接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李云迪《我的凤阳路》)”;接收细节的人拥有双重幸福,生活是日常的一重,另一重自我面对,“我的结满红杏的山坡/甜蜜的山坡/我的开满百合花的草原/小布尔乔亚的草原(李云迪《我把心中的歌唱给你》)”,骨子里的诗意在血液中潆洄,这样的人是幸福的。幸福是让人嫉妒的,从容的人生是让人嫉妒的。大庆,还有几多嫉妒在等候我。
犁痕文清笔健,诗朴情重。宋站我从未听闻,读犁痕诗作《故乡在梦中一闪而过》我方知黑龙江肇东小镇宋站。重不在这,乡土诗明示地理符号不足奇,重要的是我一读,便记住了宋站——这个旮旯里的小地方。如果没有这首诗,或许我一辈子不会相逢宋站。乡土无边,乡土诗经久不衰确有道理。“冬天的松嫩大平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故乡”,在故乡,读故乡汇编的故乡诗人的诗专辑,专辑第一首是一首故乡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远帆未近,归途未知,但我想,它一定是驶往故乡的。对犁痕的诗我不赘评,李琦《我看到了你的忧伤——话说犁痕和他的诗歌》评析深刻精准:犁痕有意地选择那些朴素的、带着温度的语言,以防华丽的辞藻破坏那种绵绵乡愁,隔断与家乡温暖的联系。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至言不繁”,潘永翔的诗低调,朴茂,渗透对生活、生命的参悟和谦逊的品质。诗歌的分量来自简单,语言是诗歌的容器,仅仅是容器,透明的白玻璃,无需雕饰,诗歌呈现诗歌本身。“大地由绿变黄/就像我的黑发变白 绿色/是我永远无法回去的故乡(潘永翔《秋天,从一粒汗珠开始》)”,大地,黄,黑发,白,绿,“故乡”,常见的平常字构成极具冲击力的诗,时间仿佛一轴由色彩铺展的流逝的画卷,简单爆发深邃的美。上天创造了诗人,我充满感恩。诗人在诗歌中追忆一切不可逆。“不是每块地都有好的收成/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衣锦还乡一样/我就是那片歉收的庄稼(潘永翔《收成》)”,诗歌境界譬如人生,成熟的高粱低头垂向大地,秕谷一天到晚昂着头。诗人内敛的个性和谦逊的品质穿透朴素的诗句熠熠闪光。人生若此,幸福轻而易举,诗人怀揣诗歌抵达喧嚣尽处的宁静,这样的人生让人不吝赞佩。
庞壮国诗歌的震动来自《桦皮桶》,气势与诗人操纵情绪的收放自如贯穿全诗。结合民谚进入史诗般的故事,诗歌新鲜感十足,满足了读者对诗歌陌生化的需求。我们依然看到他远逝的背影……
“在荒原,我们谈论的理想/多与石油有关(张永波《抒怀》)”,多么真诚的诗人,坦坦荡荡,这就是我的爱。不必顾忌我的爱不够伟大,不必担心我的爱是否太直白,不必犹疑我的爱太真实不浪漫太单调不丰满……“我只想为石油写生/只想用手里的相机/拍下这些生活的场景/画面最好能让你看到雄鹰的身影/让你听到百灵鸟的叫声/以及你采油时的面部特写(张永波《抒怀》)”,我的爱有高亢,有婉转,有总貌,有具象……“当然,要有你爱人关注我们的眼神/---更好(张永波《抒怀》)”,我的爱既粗犷又细腻,既辽阔又细小……大庆以石油闻名,张永波的诗散发浓厚的石油气息,凝结在诗歌中的石油情结不正是诗人对生活对城市对脚下土地满腔的热爱吗?
大庆的诗歌丰富多样,姜树臣看见《一只蚂蚁在窗台上奔跑》。王如的《官员下海》,王勇男的《飞翔的土地》。著名评论家张清华教授在《当代诗歌写作中的无意识活动》中指出现代文学在无意识写作中发生,诗歌是一种人无意识的活动,诗歌打开人内心隐秘的空间。上述作品恰归属此类写作文本。“一只蚂蚁/无缘无故/在窗台上奔跑”直呈现象,“只有一只蚂蚁/在窗台上奔跑”进一步强调诗人无意识发现的现象。接下来诗人进入猜想空间,对蚂蚁奔跑的目的生发个人揣测,“好像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好像在锻炼强壮的身体/仔细一想/我根本就不知道蚂蚁要做的事情”。最后由看似可笑的生活中微小片段归结至人生的相遇。“就像有一个人/黑夜里 无缘无故/与你擦肩而过”,“黑夜里”和“无缘无故”的加进扩展了“相遇”的背景缘由以及范畴。endprint
“我爱上的桃花怀孕了/微凸的小腹住满了阳光的种子……我爱这花苞裂开的时光/也享受这世界暗藏的光芒(曹立光《我爱这花苞裂开的时光》)”,一年前这样的诗句放在我面前,我绝不认为这出自曹立光手笔。从收录在《2009—2011优秀网络诗歌精粹》的《可可西里》到2012年《诗林》和《新诗》同时选发的《逆水而上》,曹立光之前的诗侧重大气磅礴的场景和气势,情感在诗中排山倒海极尽淋漓。萧红文学院院长李琦和《北方文学》编辑刘云开在今年鲁迅文学院黑龙江中青年作家班上这样评价现在的曹立光,在诗歌留白的处理上取得长足进展,本人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大意)。
苏美晴的诗最多的感受是自然抒发,抒情、流畅,没有那种矫揉造作做秀式的无病呻吟。读她的大多数诗作都能最大程度地被她的诗歌意境所感染,并与其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她的诗没有那种豪言壮语、指点江山等类似的语言。多是以其细微的语言情感与生活感悟恰到妙处地糅合在诗歌意象里。
《代号:秋风行动》的语速和作者的书写状态舒服,书写无束缚。如果你认同命运,感应你存在的当下社会,不妨读一读杨小林这首《代号:秋风行动》。回归是诗人的终极目标,徐赋秉承心灵的回归果断,执著,长途跋涉进程中的王者归来呈现在精悍的诗歌中。沿诗行步履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游侠一定会抵达他的终极“故里”——“不需要卜问,我们在选择,也被选择着/可是,谁都不会/对着一堆干草,屈膝(徐赋《牵着一匹老马回到草原》)”。
哈尔滨地区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誉,诗人的书写极具个人色彩和风度。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曾感言“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和另外的人的生活紧密联系着的事情,紧密得让你无权说它们就只是你个人的事情(《安徒生自传》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P55)”。读李琦《这个夜晚,可以叫做美妙了》、《三月之伤》、《3月3日记事》、《我想让你知道》等一系列缘起孩子的诗,这种感受立体强烈。于俗常日子捡拾一路诗意,它们是沿路的蒲公英,小野菊,不知名的绿叶草,就在那,只是岁月砥砺赐予诗人一双慧眼,沉淀越多,捡拾越多。每个人的日子不过是本质相同基础上的略有差异,相同日子,诗人作家拾遗深度扫描,李琦是一位大智诗人。诗歌专号中的一组诗以孩子为主线纵贯整体,首首暖心,揪心,感动于世界的美好。“想要在剩下的岁月里,成为邻居/想在春天常驻的地方/相互相望,忘记世上的薄凉(李琦《寄》)”,在至真至简的诗歌中忘记世上的薄凉吧。
“阴暗、狭隘、残忍”,这样的《哈尔滨》却让哈尔滨诗歌标志人物桑克像“一个长期住在牢里的犯人真心实意地爱上看守”,爱上了这座城市。《岁月》诗歌专号这组诗是一个明确的回答,读读《文化公园踏雪》,《中央大街的积雪》,诗歌是诗人的答案。“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她漫游在孤寂的公园。/身后的淡影渐渐缩短,向脚底聚拢:/何处无雪?何日无人?在冻泉边留下浅痕。(桑克《中央大街的积雪》)”。《母亲》和《悲剧演员》我看到诗人天生歌剧才华的一面。
我常在想,一个诗人有多清醒的认识才能掌控超脱日常纠缠之外的客观,进行岁月之上的理智判断。潘红莉的《空袋子》与岁月、爱情、人生保持冷静的审度关系,却不凌驾于岁月、爱情、人生之上,面对面在诗中抖落“空袋子”,安静妥帖。“其实空袋子就是空袋子/在几近倾空的瞬间成全事物的脱身”,从容表达的诗人睿智应对有可能造成困扰的一切,“空袋子从来就没有听觉视觉/辨别的评判和任意的滑动时间/它会收留我灵魂的低落微弱的想象/许多时候它都和我一样静止”,自始至终明晰,淡定。
“诗人是社会的观察者”,冯晏窥探的《内部结构》是经济多元、物质丰富、外表强大的现代社会的内部结构,这种结构是中空的,势如暴风有朝一日席卷人类。诗人笔触严厉,所过之处皆见现代症结的巨大隐疾,犹如扁鹊医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诗人毕竟非医者,环境、种植链、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对人类的摧残是公开的秘密,人类在吸毒,此症状之医谈何容易,该怎样治国之医得医。定位诗歌,冯晏扛着诗歌的摄影机掠向一处处焦点,张弛有度,远近结合,所过之处诞生冯晏体的诗歌作品。作为存在者,发现者和发言者,诗人忧心如焚,一方面对病体沉疴的凶猛包围,一方面对人类集体的麻木和盲目狂欢,有责任感的诗人是强大和令人尊敬的。
以“我”的视角领悟、反思、感受的诗歌拉近阅读者与作者心距,我喜欢阅读文乾义的诗歌。个体经验赋予诗歌的魅力直观愉悦,让阅读变得愉悦,即使阅读的诗歌感怀伤逝,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文乾义诗歌除了哈尔滨地理名词的亲近,比如《大成街,某个冬天》,个体经验的传递流畅,环环相扣,阅读舒适。“我曾见过的它们以及它们的所有姿态,/包括它们歌唱、微笑、舞蹈/和安安静静睡眠的样子,甚至/我讨厌它们曾给予过我的那么多快乐。/我不相信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但这千真万确。(文乾义《在客厅》)”淡淡的叙述,某个生活章节中的任一个体,我见过,我讨厌,我不相信,诗歌不正是这些么,我讨厌,我喜欢,我见过,我相信。
张静波重回时光的一组轶事立体,丰满,充满对时代的回味和流逝的追忆。《童年轶事》、《一九六二年十月》、《记忆》和《红高粱》“不想回家,一个人滚着铁环,沿着乡村土路/水泡子里游弋着青蛙的家族,野花开满草甸子/雨中被淋湿的大鹅,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腐烂的玉米秸上散落着冒着热气的牛粪(张静波《童年轶事》)”,童年是一个人的,也是伙伴的,更是乡村的。通过一个人的情景传达诗歌的通感,诗人要做的就是继续呈现,延伸通感的深度和广度。从《一九六二年十月》诗人降生开始,跟随诗人的《记忆》进入《红高粱》,接近当下,“那时,我还不知道谁是莫言/也不知道山东高密的高粱能比东北平原的高粱更火(张静波《红高粱》)”,短促回忆构成个人的成长史,“我渴望秋天,渴望成为一株不倒的红高粱/漂泊的白云,在头顶上盘旋成嘹亮的鸽群(张静波《红高粱》)”,祝福诗人,抵临秋天。endprint
将无关联的景物和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歌,读杨河山《面对一列疾驰的火车》。正如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说“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这句话恰说在岛村去雪国途中看到车窗中忽隐忽现的叶子面容。火车,车窗,远去之物,“让我想起许多事情。/比如逝去的时光,一些往事,以及难以忘怀的经历。(杨河山《面对一列疾驰的火车》)”现代诗歌已经让火车和远逝有了紧密关系。火车继续,诗人在追逝的基调上深感无奈:“一些珍贵的东西正在远去,而我无力挽留,只能眼睁睁/目送它渐渐模糊的背影。(杨河山《面对一列疾驰的火车》)”。
初见《蹲犴》在李景冰的新浪博客,《岁月》黑龙江诗歌专号中再见,有几分蹲诗歌犴的意味。惊喜于惊喜依然存在,有气味的诗歌以蹲犴事件的陌生化选取为基奠,诗人娴熟的对诗歌整体错落的构建行云流水。“她”和“他”的一小节,似乎是蹲犴过程中诗人有意为之的插曲,突然的转换,看似毫不衔接,却天衣无缝地承上启下,留有悬念。再遇讶异在诗歌结尾,“他们的敲击/隔着树洞/触摸它的沉默/直到他们将唾沫裹到草棍上/丢入洞中/它轰然而出(李景冰《蹲犴》)”,“它轰然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犴,苦苦“蹲守”才能找见,为迎合世俗而“献祭”,寻觅者往往自我埋葬,而“犴”终将爆发,复活。《蹲犴》书写对象的生僻选取和对诗歌结构的巧妙安排使诗歌上升到美妙的空间,谁说这不是一次美妙的相遇?
读古城天子的作品,一定读他写涌泉村的诗。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有的人一生在游荡,不觅归属。肖云伟是幸运的,路途之初已觅归属,而涌泉村也将为他带来荣耀。《在涌泉村发现一只麻雀或其他》不同以往肖云伟涌泉村系列诗表露霸气,这一次,古城天子细腻温柔,甚至有点窃窃絮絮,“它像是大地在阳光下/举起的淡灰色花瓣/有弧度的飞翔/不是秘密/可能是为了一只虫子/也许是发现了散落的草籽/于是 下降/如火焰倾泻/不只一个/是一群很大的一群(古城天子《在涌泉村发现一只麻雀或其他》)”,或许这才是完整的古城天子。
“可是我依然看不见你,妈妈/麦芒扎伤了我的眼睛/在这深不可测的夏日/你的眼睛盈满了风的低语/和我再也找不到的,回家的路”——麦田气息温暖忧伤,这么忧伤,这么美,不经意的落笔五月的麦地金黄灿烂。相比诗人其他谷粒分明的村庄诗,这首更柔暖,同样光彩夺目。这是赵亚东《这深不可测的夏日》。《这深不可测的夏日》流露的气息接近海子诗歌纯净伤感的美。
暴力美学和诗歌的结合,读到袁永苹的《瘀伤》。“你应当拥有你自己黑圣母,/你应当拥有利剑刀柄。/当你企图得到丈夫的拥抱和亲吻时/你应当想到的吵闹和厮打,/你应当听到摔碎的盘子它婴儿般的嘶叫/你应当崇拜亚马逊女人——/你所有的问题就是来自于/你需要爱,你需要那该死的爱。(袁永苹《瘀伤》)”,节奏渐强,几近窒息,阅读快感是一种享受,享受于诗人缤纷的炸裂和神经。精短的《无题》和《巴赫》响起不一样的心跳,诗人对周遭事物的敏感激活我的阅读欲,紧致丰满。
罗凯《奔跑着更远的白》自觉,警醒,潇洒。“从我身体里,跑出来奔跑着的雪/一直奔跑着更远的白。(罗凯《奔跑着更远的白》)”条理清晰,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的雪。伟钟讲述的爱情在历史中悲伤,“在风中林间 可怜的康丝坦丝/充盈我羞涩粘滞的诗篇/却不知道爱情来临生活将如何开始(伟钟《康丝坦丝的爱情》)”,一气呵成,语意强劲,传奇而伤情的爱。钢克《月神》语言特立,诗意独行。“没有锦绣,当十指开出阿耳忒弥斯之莲/芸香在你双颊旋出海风,而心因你/于末世的晨昏间,永动不息(钢克《月神》)”,“无人就是/在人世的至亲,了无声息,他们以/一环又一环不可见之玫瑰,环绕我/慢慢渗出你那孤寡之身,迈向全黑的新家(钢克《月神》)”,由神及我,诗心俱现。龙女《玫瑰小镇》细腻委婉,真切明了。“而我爱实在的日子,爱不完/像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在错车的时刻/鼓起一股强风,逼人后退/我沉默,适时眯起眼睛/不用关心两朵云的去向和来路/只要明了,它们都曾含着雨(龙女《玫瑰小镇》)”,诗歌是一种态度,咏叹传达。蓝晓宇笔下的春风吹散乌云,明媚,充满希望,“用遍地的鸟鸣种植春天/就不再害怕陌生的旅程(蓝晓宇《用遍地的鸟鸣种植春天》)”,将这明亮种进诗歌,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犹如春天,犹如一株树,犹如诗歌。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
绥化,伊春及双鸭山地区
牡丹江诗人老树且行且思,在诗歌道路上默默踯躅的人,隐藏一路的遭遇和困境,将内心的梦想借助诗歌发声。老树是实干者,他主编的《乌斯浑河》诗刊创立时间不长,严谨务实,为当地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具归属感的心灵港湾。“有时想找一个离梦靠的最近的地方/想一想,还要熬此一生/等着这次/夕阳西下(老树《清晨》),读诗,个人品质是外延内容,外延丰满了内质,牡丹江因此多了一份葱茏的暖意和诗意。
佳木斯诗人陈树照在火车的嘶鸣中喁喁私语,纵发联想,生发感慨。陈树照隐忍的语言赋予诗歌轰隆隆的声响,“当火车再次前行/我却无法安睡/我一边数点窗外隐现的星星/一边在想人类与万物的命运(陈树照《火车》)”,“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川端康成《雪国》北京燕山出版社 P102)”,寂静的夜,火车上的诗人的感受,徘徊在《岁月》龙江诗歌专号佳木斯站,《雪国》主人公的恍惚再次来临,三者的内在联系,交由神秘诗歌,浩瀚文学。自言自语是诗人的好习惯,陈树照的一系列火车(《火车》、《我多想变成一只鸟》和《夜行火车》)是一座联接自我意识和万物意识的桥梁。诗人在变幻的桥上行走,爱默生说思考就是行动,行走的诗人已经走了很远,还会走得更远。
绥化诗人邢海珍的诗悲悯,大气,厚重,诗中既有一位长者的阅历和宽厚,也有一位评论家的广博和深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叶君说“诚意的写作是写作者对于自己写作行为本身的一种态度”。邢海珍的诗真诚,茂盛,传递的情感引发阅读者共鸣。诗人的怀念基于诗人对作家萧红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对苦难岁月和疼痛的感知、对这片咫尺相连土地的亲情热爱,所以即使写的是容易流俗成空洞口号的献诗,仍然深刻优美,留有回味。“那是一座修缮过的旧房子/沉默中一愣神/家乡便伸出手臂/拉住了飘然远去的衣襟/你这苦命的孩子/把神情肃然的雕像还给故土/而你命运的双足已深陷于历史的苦难中/很难再拔出来(邢海珍《萧红诞辰百年后的献诗》)”。同样《怀念羊》更多体现的是作为评论家的邢海珍的思辨和纵深。“天涯的白云与近处的草/在历史的唇边/叫出生命中羊的声音(邢海珍《怀念羊》)”,羊的替代胶着历史的脚步,评论家的怀念于我充满隐喻的阅读探求。endprint
绥化姜超《从前的马车》诙谐生动,画面感强,对比可爱,有现实意味。“赶马车的人睡着了/他四肢伸展,睡思深沉/鼾声像枝条上的树叶随意摇摆/老马打着响鼻/默默地低头走在熟悉的路上/仿佛什么也没发生”,我兀自沉浸在村路老汉的自在悠闲,诗人姜超像一个聪明调皮的孩子,“得意”于我们被他讲述的表象迷惑,笔锋一转,笔力渐重,“想起从前的马车/满载的是一车的慢和轻/而那些失眠的人心跳快,血压高/一再挥舞欲念的鞭子/抽打着自己内心的马超过光速/他听不懂马蹄声的暗示/他闻到的只有尾气”,落笔至尾气,是啊,现代社会人们急功近利,追逐的脚步越走越快,充斥浑浊,这是个大问题,可爱的诗人。
高原是黑龙江海伦诗人,他的冬天孤独,痛楚,催生希望,“所以一匹马的记忆/只有气势、辽阔与豪放/像一片片雪/留在春的骨朵里/扬起满眸鬃毛,葳蕤/北方之北(高原《一匹马的冬天》)”,孤独是诗人的影子,故乡是圆月,国画大师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北方诗人桀骜,坚韧,诗是一匹马的冬天,诗是一匹北方的狼。
海伦沈彩初的诗个人特征显著,从题目到严格限定的每首诗的行数。一首诗从题目开始,沈彩初的诗题是诗人与自己灵魂的撞击,《希望,你每首诗都是写给我的》《爱情,已在我的存款单上透支》《脚印,它将冬天的地面烫伤》每篇诗题都是一扇通往诗人心灵的窗户,诗歌的故事就此打开。“3毫米的玻璃,已把冬与春彻底隔开/我只能到一张张照片中/寻找支款凭证。可这一切/都成了我情感的夹层(沈彩初《爱情,已在我的存款单上透支》)”,忧思的诗人诗歌从每一次深夜的眼圈中缕缕不绝。
“你向着夜晚说:/‘我的灵魂,沉默的兄弟,一起去/雪光粼然的山谷/那里的夜晚没人踩踏/那里的荒野生长幸福(北小荒《倒影》)”,绥棱北小荒的诗灵气,自由,不拘格式,形体舒散,一株蒲公英,吸吮泥土的养分,等待一天,漫山遍野飞翔。“所喜的是,你还有触摸、感受黑暗的能力/在夜的浩淼水域,你还能看见自己的倒影//孤绝的/芬芳的/荡漾的(北小荒《倒影》)”。
伊春安澜诗的对话质朴,憨厚,深浓,林中木散发大地的醇香。阅读的过程我刻意停顿,转移目光,以避免我不能自控热泪盈眶。明代文学家徐祯卿有句话,“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安澜的诗具有朴素感人的力量。“现在儿子已经感知不到您的冷暖/突然的一个愣怔一个恍惚/妈妈,这些文字被夹在了前世和今生之间/它们疼得/就要淌出血来了(安澜《绵绵小雨里》)”。
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双鸭山诗人徐书遐的《老榆树》精湛,熨帖,精巧丰盈,散发诗歌的语言魅力。这首诗可以倒着从后往前读(通感来自诗人王西平曾就我一首小诗如是分析),“我顿悟,我命的样子。”命是什么样子呢?“翻个身,还跑。被风吹着跑”的榆钱的样子,“阳光下,薄薄的淡绿的榆钱”的样子。榆钱哪来的?老榆树撒下的,用“叶子的密纹占卜命”的老榆树,“晃着它的银子”的老榆树,在我的路边。诗人的顿悟通过她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安置如一枚莹绿的榆钱玉顿现视野,使得我们被玉惊到的同时,也不禁发问自身,我们的“命”是什么样子呢?而且这种置换主角的发问是惶恐,身陷沧桑的。
后 缀
赴宴《岁月》黑龙江省诗歌专号之际,正值在鲁迅文学院黑龙江作家班学习的日子。短短数日,经盛夏,入立秋,白天聆听著名批评家、作家学者的深度讲座,晚上跃身诗海,期间鲁甸频传震撼,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揭晓,相遇苍穹最大月亮……我感词穷,不能尽述澎湃感受。关于《岁月》2014秋天的诗歌盛会,更多的是感动,在物欲横流,纷繁喧杂的当下,黑土地仍有一群金子般沉静的人在写诗,在仰望,在坚守灵魂。向诗人致敬,向照看灵魂的《岁月》致敬。略感遗憾的是,限于篇幅,很多诗人未及详谈,留待以后,在时间的章节里再碰撞,因为我们紧握诗歌,在黑土地,恰巧同路。
2014年8月6日-11日 于哈尔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