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对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
2014-11-21李爱梅
李爱梅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它是当前危害中老年生命与健康的重要疾病,也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变化迅速,并发症多,不仅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而且常常伴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动机性访谈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和负性情绪,从而引发患者主动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3]。在访谈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患者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矛盾情感,进而达到增强患者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4]。为了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2013年我院对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同时,尝试了通过动机性访谈改善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为26例;年龄45~65岁;小学及以下18例,中学36例,大专及以上24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螺旋CT或MRI检查明确有脑卒中;②年龄在65岁以下;③排除有精神病史及意识障碍不能进行交流的患者;④患者及其监护人同意,并签定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治疗方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进行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睡眠、随诊、患肢康复锻炼、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等,给予一般的心理疏导和安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访谈2次,连续8周,由经过培训的主管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
1.3 评价内容及测量工具
2组患者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给予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5]、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6]、自制遵医行为量表评定。SAS、SDS用于评定患者的主观感受,分别含20个条目,分4级,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上述两个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GSES量表用于测试个体自我信念的乐观程度及解决一系列生活要求的能力,评定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自信心,共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把所有项目的得分之和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遵医行为量表共6项,全做到为好,做到4项以上为中,3项以下为差。
1.4 数据采集及处理
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向患者解释问卷中的各种问题及填表要求,由患者填写,若患者不能,则有患者自述,他人代写。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在教育前SAS、SDS、GSES、自制遵医行为统计量表评定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表3);而教育8周后,2组SAS、SDS各因子分与教育前比较均降低,其中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表1);2组GSES评分和遵医行为较教育前有所提高,但实验组提高的更明显(表2、表3)。
表1 2组患者教育前和教育后SAS、SDS评分比较 (分,±s)
表1 2组患者教育前和教育后SAS、SD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教育前 教育后t值 P值 SDS评分教育前 教育后t值 P值对照组 39 48.73±7.32 44.11±6.92 2.18 <0.05 47.88±6.01 45.42±5.89 2.02 <0.05实验组 39 49.21±7.10 41.07±6.55 4.69 <0.01 46.04±5.77 42.98±5.21 2.72 <0.01 t 值 0.33 2.21 1.53 2.15 P 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2组教育前和教育后GSES比较 (分,±s)
表2 2组教育前和教育后GSES比较 (分,±s)
组别 例数 教育前 教育后 t值 P值对照组 39 2.152±0.347 2.393±0.468 2.51 <0.05实验组 39 2.269±0.335 2.604±0.479 3.95 <0.01 t 值 1.69 2.18 P 值 >0.05 <0.05
表3 2组教育前和教育后遵医行为比较 (例)
3 讨论
动机性访谈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将归因、认知冲突、自我效能和移情法与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相结合。在访谈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①表达移情;②发展冲突;③回避抵抗;④支持自我效能[7]。访谈者利用动机性访谈技术,与患者在一开始就建立一种信任与配合的关系,对患者的病情作一个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及计划;通过表达对患者处境和困难的理解和同情,使患者意识到自己是被理解、接受和关注的,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顾虑;引导患者认识到现有的负性情绪及生活方式对自身的康复是无益的,由于负性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存在,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不仅增加致残率及病死率,而且直接影响自身的生存质量。在访谈过程中帮助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转归,正确面对现实、面对疾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良好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现身说教,让患者看到希望,激发患者主动追求健康的欲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访谈者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家庭资源,建立一个利于长期坚持行为改变的外围环境,确保行为改变方案长期有效的实施,提高患者对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地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大多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因而常常表现有沮丧、无助、恐惧、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实验组通过访谈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这足以证明动机性访谈能主动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并巩固正确的健康信念,使患者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效能,提高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在访谈后,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不仅能认真听取医护人员的建议,还能自觉主动的提出问题和进行康复锻炼,深切感受到健康生活方式对自身的好处,自觉摒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主动参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使自我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实践证明:动机性访谈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可有效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变病态心理和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自我效能发挥最大化,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宋丽,余学,曹一,等.氟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398-399,405.
[2]刘丽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河北医药,2011,33(6):954-955.
[3]李静,姜安丽.从护理学研究生招生方向分析护理学的学科体系.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B):33-35.
[4]Knight KM,McGowan L,Dickens C,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physical health care settings.Br J Health Psychol,2006,11(4):319-332.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6]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7]李蒙,李婷,施秉银,等.动机性访谈在糖尿病教育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