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2014-11-21

电影评介 2014年13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专业

杨 柳

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早已成为现代人接触媒介的主要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播更是备受学生的青睐。与影视相关的话题也是高校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谈资。面对如此重要的学科,大多数非专业的学生对它却知之甚少,有些同学还只是停留在消遣娱乐的层面。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各大高校先后引入影视课程,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大部分本科院校中都开设了影视相关的课程,但如何更好地普及影视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依然是教育者们不断探讨的话题。关于影视课程教材及影视专业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已经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影视课程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建立专业方向与影视美学相结合的教学观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13号)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其中《影视鉴赏》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列。”[1]因此,为了响应国家的总体要求,各校都先后开设了影视艺术相关课程,有些是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在系内开设,有些则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影视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固定,即“观摩+讲解”,教材不统一等问题。又因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或是公选课,被许多学生看作是凑学分或是放松娱乐的最佳课程。授课老师往往也以观摩影片为主,影视鉴赏课程几乎等同于“佳片有约”或是“名家名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甚至成为游离于高校主流课程之外的鸡肋。笔者从个人多年的从教经验出发,认为影视课程完全可以拓展专业学术性,充分展示影视艺术美学的魅力,让学生在鉴赏优秀影片的同时,从中得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延伸知识,起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首先,作为文科学生开设的系内选修课,影视鉴赏课可以直接与各学科挂钩,贴近学生专业方向,起到对专业课程的补充作用。各系部可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影视课程。例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影视社会学》,课程内容可多结合电视节目及电视剧探讨社会问题,比如婚恋节目和心理访谈类节目的社会原因,大众的观赏心理等等。列举电视剧的各种类型,比较并通过介绍电视剧类型的发展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大众心理和社会成因。这样不仅可以介绍优秀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是电视的真人秀节目,是最新且最真实的社会学研究实例,可以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分析对象。哲学系则可以开设《电影哲学》,学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还可以探究部分优秀电影作品对于观众世界观的改变和引导作用等等。英语系的学生可开设《电影文化学》,课程中可偏重于英美电影,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观摩电影练习英语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影片内容介绍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现象,例如学生可通过观赏好莱坞的婚礼电影直接了解美国的婚礼习俗,这不正是《英美概况》课程最好的补充吗?美术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和借鉴影视作品中的造型方法和色彩及构图的运用,甚至可以再进一步扩展到现代派电影对美术的影响等等更加深入的内容。那么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文学》,通过影视剧作和电视节目编排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优秀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读经典,深入文学的其它领域。传播学的学生可以结合媒介知识来欣赏电影,历史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发展史来纵观世界文化史。总而言之,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影视课程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图书馆”,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

其次,作为理科学生的选修课,影视课程的内容可以引入电影的技术发展史,侧重影视技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贴合理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理科学生普通逻辑思维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在讲授影视课程时可沿着电影史的发展脉络进行重点的梳理。大部分理科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不强,一定要注意影视作品的选择,过于艺术化和较晦涩难懂的影视作品不易推荐给理科学生进行鉴赏观摩。同时,在讲授电影的发展时,可以从电影和电视的不同播放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在整个课程的讲解中,可偏重于电影和电视的技术内容,例如,电影声音和色彩的出现对于电影发展的推动。电影3D技术的原理等都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在选择影视作品时以人物传记和技术手段精良的作品为主,比如:《美丽心灵》、《阿甘正传》等经典老片。电视方面可以选择理科生比较喜欢的如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等等,国外优秀的科幻影片或电视剧集也不失为最佳选择。总之,从理科学生的整体特点出发,结合各专业方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和相关影视作品才是影视课程的重中之重。力争做到将艺术熏陶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三,许多院校的影视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面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这种情况对于影视课程教师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是一个挑战。鉴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系,专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在讲授影视课程时,根据大学生的共同兴趣和爱好选择影视课程的内容,特别是在讲解基础理论及电影的拍摄内容时,可结合影视产业实际,影视文化相关内容等学生平时都有了解,但并不熟悉的知识展开。比如电影分工部分,可着重讲解演员及导演的工作,在影视技术部分可重点讲解3D技术及相关影片的拍摄背景和幕后工作等。高校大学生一定对3D电影不陌生,但具体如何拍摄,制作过程与普通电影有哪些不同,甚至许多幕后工作应该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电影发展历史时,可从世界历史背景及电影史上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历史及文化作为开展影视课程的导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出发,学习影视艺术。如能在讲解电影及电视历史时,结合一定影片中的内容,则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影视艺术能够博览众家之长,可以与各门类很好的结合,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影视艺术这个艺术殿堂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兴趣又是最好的导师,教师应从兴趣出发,设计好课程的内容。与此同时,尽量做到能为专业所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更是影视课程的必然要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影视艺术在现今的普通高校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边缘学科,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影视课程的教师必须尽一己之力从各方面改善影视课程的劣势,全面提高影视课程的教学质量,普及影视艺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二、利用“影视语言”指导学生实践

在影视艺术课程中,影视语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专业的学生,影视语言的学习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也是一直需要不断精进的专业技能。不过,对于仅仅是一个学期的非专业的影视课程,如何讲好影视语言确实是个难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影视语言的内容与观摩影片相结合,边看边讲,力图以此来强化相关知识。这样做自然有它的好处,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也可以在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对影视语言一目了然。不过,在笔者看来,由于不同作品的风格及拍摄年代迥然相异,影视语言的特征也必定千差万别,尽管直观易懂,但缺乏系统性。教师和学生只能跟着作品走,而影视作品又是“千片千面”,不同导演对于影视语言的表达往往各不相同,更不要说不同时代下,影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影视语言的变化了。因此,笔者认为将影视语言作为单独的一章来讲解,然后通过实例,结合学生即将观摩的作品具体证明反而更具系统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影视语言的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可以省略。比如,构图是影视语言很重要的内容,而影视构图是动态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花很多时间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作为非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构图的知识一定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教师应先从静态的构图手法,基本的构图原则入手,特别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影视语言中构图的禁忌其实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拍照时的禁忌,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拍摄经历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拿出自己拍摄较好的照片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同时,还能增加课堂互动。一张照片不仅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线索,也是教师开展影视语言知识传授的起点。

三、通过“任务+项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理论课堂最大的弊病即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占主导,学生成为“填鸭”的对象。有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毫无回应。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成了现代普通高校教学法的共同难题。理论的讲授是所有科目的必然要求,先理论后实际是大部分的理工科目的教学定式。而对于文科则几乎是全部课程唯一的教学方法。自然科学的许多科目都要结合实验或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程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增加了趣味性,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大大改善了在教室中的被动局面。而对于文科的许多课程,走出课堂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教师们的头等大事。笔者提出“任务+项目”的方法并非首创,它是现在许多教师采用的“分组讨论”法的延伸。而分组讨论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可通过“任务+项目”的方式进行改良。具体实践操作中,首先,对学生进行自由或是定向分组,为了避免学生在分组之后会出现的组内成员相互依赖心理,例如:组长成了所有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唯一的完成者,而最后的成绩却是大家的。这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一组即一人”的情况可以通过分组之后,设定每位同学的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具体实践中可由学生在组内拟定任务书,也可以由老师拟定,由学生进行选择。这样,在最后的考察阶段教师即可根据每位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分别打分,而不是一组一个分数。这就如同修建明长城时的责任制,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任务负有责任,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设定任务的同时,还要安排项目,每一组学生作为一个项目的主要成员,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得出项目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集体完成项目,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在各小组完成项目之后,需在统一时间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教师不作为主要的评判人,要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度,让同学作为评判人,教师则扮演监督者的身份,完全让学生掌控课堂。当然,教师要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最后的评定结果给予说明和指导。这也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课堂上可能会由于没有唯一的掌控者而出现各种情况,同时,如何对于各组学生所做项目给出专业的指导和意见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考量。

以上方法具有普遍性,在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选择地尝试。例如,不少影视鉴赏教材中有按地区分别介绍优秀影片的章节。教师可结合地区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参照教材内容实施“任务+项目”的安排。也可打破地区限制,按照电影或电视节目的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分配任务,整个小组要统一完成项目。实践操作中,教师的准备工作比较重要,可结合课程内容和课时来灵活调整。相信只要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一定能够将这一方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将教师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总而言之,作为普及影视知识,提高美学素养,传播媒介文化的影视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对于现代媒介认识的不断提高,学生将会更多的接触影视文化。正如香港电影学院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所言:“以现代人接触影视媒体的时间,每天至少两小时以上。一般观众如果没有影视文化的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影视传媒的讯息,几乎可以说是被影视媒体日日洗脑,更不用说用活动影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文盲。”[3]影视课程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艺术早已超出了公共课程的范畴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影视课程的教师更应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从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开始!

[1]教育部网站[EB/OL].(2014-07-02)[2014-07-15]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1284/201001/80347.html.

[2]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4.

[3]陈宇锴,王志敏.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7.

猜你喜欢

影视艺术专业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