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梅花奖创办30年作

2014-11-21季国平

中国戏剧年鉴 2014年0期

季国平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梅花奖创办30年作

季国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于 1983 年,迄今已经整整 30年了。子曰:“三十而立。”人生如此,事业亦然。30年是成熟的时节,是收获的时节,更是期待超越升华、臻达新的更高境界的时节。

记得 2003 年梅花奖创办 20 周年之时,我尚在中国文联机关工作,遭遇了“非典”的肆虐,但在北京还是观看了不少庆祝演出的优秀剧目,一睹了“梅花们”的舞台风采。也是那年的秋天,我奉调到中国剧协工作。转眼间10年过去了,我见证了梅花奖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打造新的亮点,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戏剧舞台出人出戏,推动了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

(一)

回想 30 年前,我国戏剧舞台经历了 10 年浩劫的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剧目单调乏味。为了让戏剧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在前辈戏剧家们的策划、催生下,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艺术大奖。梅花奖涵盖了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品种,每年一评,得到了全国戏剧界的热烈响应。自第 11 届起增设“二度梅”,自第 14届起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 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三度梅),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就是首届梅花大奖获得者。自第23届起,梅花奖的评选工作按照《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要求,由一年一届改为两年一届,因此,我到中国剧协工作的10年间,组织评选了第 21 至 26 届、共 6 届梅花奖。

梅花奖被广大观众和戏剧界赞誉为当代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如此的肯定和美誉既是对30年梅花奖评选的最高褒赏,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30年、26 届,梅花奖共评出了涵盖 52 个剧种,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获奖演员 634 人,其中包含二次荣获梅花奖 44 人(二度梅 42 人,跨剧种 2 人),梅花大奖7人。他们既有来自国家级大剧院的,又有基层县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的;既有京剧、昆曲、评剧、越剧、豫剧、秦腔等流传地较广的大剧种,又有许多被称作“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600 多朵梅花都是各剧种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成就了当代戏剧舞台的繁花似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时期以来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几乎都是梅花奖获得者领衔主演的,梅花奖已经成为我国戏剧艺术一个标志性的奖项,一个响当当的名牌,享誉国内外。据悉,出席中共“十八大”的艺术家党代表有40余位,其中戏剧家 16 位,13 位是梅花奖获得者。

梅花奖 30年的辉煌,是戏剧艺术家和戏剧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感谢前辈戏剧家创设了这一奖项,感谢历年来关心呵护梅花奖的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们,因为梅花奖,我国的戏剧事业、中国剧协的工作能够如此有声有色。李默然老师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遗作《三十年回眸》,就是为梅花奖创办 30 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在 2011 年11月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上,默然老师在小组发言时,讲到了梅花奖的创办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当时我就联想到今年是梅花奖30周年,于是约请默然老师写文章。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我专门约请《中国戏剧》杂志前主编姜志涛老师去帮忙,后来姜老师告诉我说,默然老师要亲自动笔。老人家正是在离开我们的前夕,亲笔书写了这篇极为珍贵的文稿。

默然老师对梅花奖寄寓了无限深情。他写道:“30年‘梅花奖’评选,经过不断总结、调整、完善,获得了戏剧界同仁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被誉为戏剧界国家级大奖。”默然老师在文章中总结了梅花奖评选的经验,并希望梅花奖“愈办愈好,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含金量愈来愈多,声誉愈来愈响,影响愈来愈大,从而让我们的戏剧舞台,永驻创新、青春之活力,百花园中,永远芬芳四溢”。默然老师自己说过,他曾是反对评奖过多过滥第一人,但对于梅花奖有着如此高度的评价,这对于我们这些组织评奖工作的同志是莫大的鼓舞。

(二)

戏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梅花奖正是紧紧把握表演这一中心,激励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的健康成长,推动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动当代优秀剧目的创作。

以梅花奖得主中比例最大的戏曲演员为例。中华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与西方戏剧相比较,在艺术本质和表现方式上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到的魅力。然而,随着新时期以来西方舞台艺术和技术潮水般涌来之时,戏曲往往被边缘化了,或简单地被西方戏剧所改造,消解了戏曲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或过分追求制作包装、依赖编导,演员反而丧失了创造人物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造成表演艺术水平整体的下降。戏曲梅花奖演员的评选,就是要激励他们在广泛学习、包括学习西方戏剧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中华戏曲根脉的重任,在彰显和创新戏曲艺术独有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魅力上大显身手。显然,发挥梅花奖评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培育戏曲演员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获奖演员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说创办梅花奖直接推动了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在推出了一批梅花奖人才和积累了一定的评奖经验后,设立“二度梅”和梅花大奖,以梅花奖得主创作的优秀剧目为再次获奖的重要依据,则更为直接地催生了优秀剧目的创作和当代戏剧艺术大师的成长。

优秀的戏剧演员要以优秀剧目为载体,优秀剧目的创作更要靠优秀的演员去实现。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老师生前就多次对我说过,演员的表演是附丽在具体的剧目之上的,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他擅演的一大批优秀剧目和舞台人物是紧密相联的。表演与剧目相辅相成,从梅花奖到“二度梅”、梅花大奖,激励着优秀演员不断打造属于自己的优秀剧目和代表剧目,这也就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我国戏剧舞台。令人高兴的是,梅花们创作的许多优秀剧目经过多年的磨砺锤炼和演出实践,已经成为新时期的经典或优秀保留剧目。以尚长荣先生为例,他三次参评梅花奖的过程,也是尚氏“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创作和诞生的过程,他本人也成就为当代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事实已经证明,30年来梅花奖推动了我国舞台艺术出人出戏,成就斐然。荣获梅花奖是对演员以往表演成就的最大褒奖,更激励戏剧表演人才不断进取,传承和创造更多更好的优秀剧目,在繁荣当代戏剧事业中发挥领军带头作用。

(三)

梅花奖的 30年,经历了初创的探索到声誉的日隆。新世纪以来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完善评奖机制,创办梅花奖艺术团,拍摄梅花奖数字电影,不断扩大评奖成果和社会影响。

改革和完善评奖机制

梅花奖一直在努力完善评选程序与办法,特别是 2005 年,中央对全国性文艺评奖进行了整改,梅花奖评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每年一评”改为“两年一评”。由于调整后的评奖周期加长,过去的分散看戏、集中评奖的评选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在广泛听取了中国剧协主席团、顾问、理事、各省市剧协等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了三年的酝酿,对梅花奖评奖程序与办法进行了改革,以大赛的形式公开评选。

从第 24、25、26 三届评奖的成功举办来看,以大赛形式公开举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评奖以大赛的形式举行,让比赛置身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评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评奖工作的公正和公平;大赛集中进行评比,有利于在更大范围聘请评委和评委的定期轮换;大赛的集中进行,为参赛演员提供了相互观摩和艺术竞赛的平台,激发了参赛演员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大赛名家荟萃,对于观众和戏迷来说是一场难得的戏剧盛宴,评奖的过程也就成了还戏于民、与民同乐的过程,提高了梅花奖的社会影响力。

创办梅花奖艺术团

2005 年 6 月 30 日,第六次全国戏剧代表大会闭幕的当晚,梅花奖艺术团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没有固定建制的公益性演出团,所有梅花奖的获得者都是这个艺术团的成员。艺术团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一方面深入基层“走下去”,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送戏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另一方面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加强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八年来,艺术团深入全国各地,到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灾区、贫困地区,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精彩的戏剧节目,足迹遍及国内27个省区市,演出 114 场,观众 38 万余人。2008 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还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庆奥运”专场演出。梅花奖艺术家们无论条件多艰苦、困难有多大,从来都没有怨言,始终保持着最乐观的精神和最敬业的状态。梅花奖艺术团重视对外文化交流,赴港澳台,赴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德国,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纽约林肯中心等世界级剧院的舞台,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领略梅花奖演员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八年来,梅花奖艺术团已经形成了“德艺双馨的高尚品格、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的优良作风、快乐和谐的创作状态”的团风,成为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支重要队伍,成为对外文化交流中一个响亮的品牌。

拍摄梅花奖数字电影

在当前电影技术与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拍摄戏曲电影是弘扬戏曲艺术、展示当代戏曲人的精神风采、传播优秀剧目、扩大剧目影响力的有益方式与新的探索。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简称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就是以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及其代表性优秀剧目为拍摄对象,永久地留存梅花奖得主精彩的舞台瞬间,为优秀剧目插上电影的翅膀,扩大优秀剧目的传播,让更多的观众欣赏优秀作品。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戏曲文化工程。

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剧协从 2010年起组织实施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现已完成拍摄了8部,包括京剧《响九霄》、《野猪林》、《兰梅记》,龙江剧《木兰传奇》,晋剧《傅山进京》,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另有京剧《曹操与杨修》、梅花版昆剧《白蛇传》、越剧《玉卿嫂》、粤剧《小凤仙》等8部,或完成拍摄,或正在筹备拍摄中。这将是一项长期实施的工程,每年都要拍摄若干部。值得一提的是,京剧数字电影《响九霄》荣获了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中宣部第 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类)。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是梅花的品格,也是梅花奖的品格、当代戏剧人的品格。梅花奖的30 年是辉煌的 30年,是戏剧人开拓奋进的 30 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第25届梅花奖获奖演员座谈会上,我曾引用元代诗人王冕《白梅》诗的后两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希望新科“梅花”们在经历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砺,收获了“忽然一夜清香发”的喜悦之后,则更需“散作乾坤万里春”,为当代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上,30年来“香自苦寒”的戏剧梅花,早已经“散作乾坤万里春”,化作了当代文艺百花园的姹紫嫣红,创造着我国绚丽多彩的艺术春天。

(为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 30周年,中国剧协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梅花谱》,2013 年 8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本文是我为该书所作前言,发表于 2013 年 9 月 14 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