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小城雨巷》之美的多面塑造
2014-11-21李晶
■李晶
浅析舞蹈《小城雨巷》之美的多面塑造
■李晶
《小城雨巷》作为2007年春晚上最受欢迎的舞蹈类节目之一,通过音乐、动作、服饰、灯光、背景等的高度结合,向人们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江南美。笔者分别从地域特性表现、人物塑造和心理描述三个方面,对该作品在景、人、情上的描述展开了浅析,并为今后的舞蹈创作和欣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舞蹈 小城雨巷 地域性 形象塑造
由应志琪、吴凝编导的舞蹈《小城雨巷》是2007年春节晚会中影响度最高的舞蹈节目之一,舞蹈编导的独具匠心,使舞蹈通过景、人、情的高度结合,将江南之美淋漓尽致地用艺术笔墨呈现了出来。
一.地域特质的表现
开场,空气中萦绕着朦胧烟雨,错落有致的青砖黛瓦营造出一股浓浓的古典怀旧意境,伴着天籁般舒缓的江苏小调,一位体态婀娜、亭亭玉立的少女款款从舞台一角低头走来,优雅宁静的场景如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从丰富的民族生活源泉中喷涌而出,将人们带入了宜人恬静的江南水乡。
地域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是决定舞蹈风格的关键因素。江苏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地势平坦,濒江临海,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一地区的民间舞蹈,整体具有柔美、婉约和抒情的特点。[1]《小城雨巷》在一开始,就以朦胧烟雨、淡淡的蓝色为环境述说了细雨霏霏的季节,以不停变换的青色飞檐描绘了沿承千年的徽派建筑,向人们展示了江南之地的韵味。青砖黛瓦、半堵粉墙,让人不禁想起白墙后往来有秩的繁盛气息,以及当地人们固守了多年的稻作渔捞传统;姑娘们轻盈的步伐、摇曳的身姿,无不流露着空谷幽兰般的细腻、婉约魅力,好似天地合一的一幅山水画,映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艺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沃土的作品能广泛吸收各种相关的技巧,表现鲜活的实实在在的内容。江南之地经济发达,自然景色秀丽,带动了当地舞蹈等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人们追求更为含蓄、雅洁的舞蹈语言[2]。《小城雨巷》里,姑娘撑着油纸伞俛头提步,犹抱琵琶半遮面似地,与烟雨中朦胧、若隐若现的徽派建筑群体一起,不愿轻易明朗起来;少女身姿婀娜,绰约多姿,飘然旋转,嫣然纵送,似乎与细雨融为了一体,成为水的化身,细细流淌于小桥之下,或急或缓,不断蜿蜒前行;少女们出门撑伞、甩水收伞、轻盈行步等动作,完全取材于江南特有的生活方式;小桥,流水,人家,古巷,细雨,少女,在舞蹈中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融融的江南美景。
二.柔美灵性的形象塑造
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在情感平行传递并达到共鸣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人物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针对人物外在形象的一种模仿和描写,包括人物所体现出来的身份、服饰、呈现状态等。
《小城雨巷》中通过综合应用服饰、道具、肢体动作、音乐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江南之地妙龄少女柔美、灵性、温婉的一面。舞蹈采用中国国粹服饰——旗袍作为表演服装,一侧辅以低小裙摆,一侧为高叉款式,姑娘提裙过桥时以小裙摆一面为主,延腿、转圈点提时以高叉一面为主,独具匠心的旗袍掺入了西方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中的婉约含蓄,一如舞蹈中少女的个性特征;同时,姑娘们身着的旗袍绣映着牡丹,从侧面展示了妙龄少女们如花的美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恬淡、纯真、质朴的中国女性独有的韵味和魅力;精致典雅、色调一致的油纸伞,在姑娘们手中上下翻飞,收放自如,自然流露出一股潇洒的画意和浓郁的诗情,透射出淡淡的思念,使中华服饰的文化内蕴在舞蹈艺术中发挥了极强的张力;《小城雨巷》在服装、环境颜色中大量使用了淡蓝色,在律动中不断进行着空间变化,时而明快,时而沉静,淡淡的颜色与水墨色彩搭配一致,不禁让人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和其中丁香般的姑娘,向人们展现了诗意十足、宜静宜动、优雅文静的妙龄少女,也向观众们传达了一派水墨山水、烟雨朦胧、秀丽怡人的诗意美好生活。
三.清晰的心理刻画
18世纪舞蹈改革家诺维尔曾说过:“舞蹈家必须通过姿态和面部表情来诉说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他们的静止状态,都必须意味深长,比言语更加娓娓动听。”舞蹈的实践和发展,充分实践了诺维尔的这个理论[3]。
《小城雨巷》里也对舞者的肢体动作、组合构造等进行了细腻的编排。舞蹈开场,聚光灯打在角落中走出的一位姑娘身上,姑娘低头浅笑,缓缓前行,上桥时轻提裙角,下桥后脚尖环圈戏水,伴着灵动静谧的丝竹声,雨水滴答、滴答地滑落,姑娘转而背向离去,纤纤玉手随着雨滴的节奏一张一弛,左右摇摆,留给人们一个渐行渐远的背景。作家戴望舒《雨巷》中描绘的女子活灵活现地凸显在脑海里,飘过、丁香、悠长、哀怨这些字眼聚集在一起,浓浓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此时,正对背影远去姑娘的正向,亦款款走来一名姑娘,两人动作相对,像极了一名姑娘行走在小巷时的正反两向,同时也掺进了内心面对面独白的意味,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流动的空间里对真情真景加以陈述。走近时,看到的是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迷惘而凄婉,走远时,留下的是深深的回味,充满期待。一把油纸伞,一场江南雨,演绎了白素贞与许汉文的千年奇缘;一把油纸伞,也在《小城雨巷》姑娘的低头不语、三步一叹中描绘了文学作品中丁香姑娘的经典形象。前奏响完后,丝竹音乐开始丰富起来,相对行步的两位女子相遇时将油纸伞相向而转,巧妙避让后继续前行,旋转的伞犹如迭连起伏的徽派建筑,在历史的尘埃里越发醇厚,同时让人联想到相互辉映的层峦群山,一抹散不开的墨绿色浸入心脾。姑娘不经意的旋转中透露出一股乡土爱恋之情,这份情感使得人、景自然而然相映为一体,和谐之余不禁让人心生美感。背影渐行渐远的姑娘转进白墙之后,轻行而来的姑娘伴着缓缓述说的音乐开始舞动,一时间,同一装扮的姑娘们开始一个个多了起来,有的从白墙后探出头,轻轻撑开伞来,有的在青石板依偎的房檐下甩水收伞,有的独自徘徊前行在深深的雨巷,她们或独舞,或群舞,或静,或动,犹如细细描述刚出场时那位姑娘的心中乐趣,少女们在烟雨中不同宽窄浅深的雨巷里或嬉笑、或独行的千姿百态,一时间让人无法分清,如梦如幻。编导恰恰利用了这一虚实相生的手法让观众对《小城雨巷》的舞台表演充满遐想,回味无穷[4]。
舞蹈高潮部分,20位花季少女在情绪激昂的音乐背景中翩翩起舞,协调一致,撑起的20把油纸伞也在高度协调一致中有节奏地随舞者上下摆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余,也展露了妙龄少女们欢快、明朗、充满希望地迎接天气放晴时的阳光心态。灯光增亮,姑娘们纷纷抬起望向天空的脸,淡淡的忧愁、不明的思念瞬间散开,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观众们的情绪此时也被带动到了最高点。音乐欢快过后,逐步走入了之前的空静和明澈,舞蹈最后,少女们渐渐退去,终曲上亦留下一个典雅前行的背影,与开场遥相呼应,让人久久难忘。
结语
舞蹈中演员们丰富的表演方式和舞景、服饰、灯光布置,重现了经典诗歌《雨巷》中的情景,但整台节目中没有忧郁、彷徨、无助的诗人,没有结满愁怨的丁香姑娘,然而,毫无疑议地展现了江南少女们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这个舞蹈作品中,保留和深化了诗歌里的情绪元素。从某种角度上说,舞蹈《小城雨巷》借助了诗歌《雨巷》的情绪通道,展现了一个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张力的诗性世界。
《小城雨巷》的诗情画意打动了人们,这种美需要人们用眼睛去发现祖国山河的美好,用耳朵去记录动听喜人的旋律,用心灵去感受蓬勃向上的质朴之情。《小城雨巷》告诉我们,好的作品不仅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本土传统舞蹈文化和文学作品,更扎根于编剧和舞者本身对生活的热爱。
(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
注释:
[1]袁惟彧.从舞蹈《小城雨巷》论江苏舞蹈的元素[J].剧影月报.2011(4):第23页.
[2]袁惟彧.从舞蹈《小城雨巷》论江苏舞蹈的元素[J].剧影月报.2011(4):第24页.
[3]刘秀乡.动作的旋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57页.
[4]李玉娇.探讨舞蹈《小城雨巷》的审美属性[J].艺术与设计,2013(1):第116页.
[1]袁惟彧.从舞蹈《小城雨巷》论江苏舞蹈的元素[J].剧影月报.2011(4):23-25;
[2]刘秀乡.动作的旋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3]李玉娇.探讨舞蹈《小城雨巷》的审美属性[J].艺术与设计,2013(1):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