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江苏戏剧讲坛”活动综述
2014-11-21华春兰
■华春兰
第五届“江苏戏剧讲坛”活动综述
■华春兰
7月1日至6日,第五届江苏戏剧讲坛在南京举行。江苏戏剧讲坛是江苏省艺术创作源头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是以一年一度集中培训的方式,为我省中青年戏剧编导人员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本届讲坛邀请了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张仲年教授、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欧阳逸冰和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等国内知名的编剧、导演专家,为来自全省各市、县剧目室和省直单位近50名中青年编剧、导演进行授课。
写人还是写概念?
授课期间,欧阳逸冰老师以他近年来参与江苏戏剧活动的亲身感受,着重分析了江苏近年来戏剧创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写人还是写概念”进行了阐述。作为一个剧作家,如果没有对生活独特的发现,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概念都写不好。抓住了一个概念,就想方设法地进行图解,或者人云亦云,没有新意,那么作品中的人和故事就是为了概念而存在,如若没有思想和真情地图解概念,更显得拙劣和漏洞百出,创作的作品何谈为观众接受。剧作家的艺术使命是写人,写那些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和命运的人物,他们似邻家的小妹妹,可敬、可爱,如《小花旦当官》中为了保护古戏台和传统文化,实现了自我人生和精神提升的小花旦;再如《乡村好人》中心地善良、行动狡黠的自私的农民赵发财。他们具有复杂的个性、逼真的灵魂,他们不仅是触手可及的,更是可信、可敬、可爱的。现实题材应该如此,近代戏和历史剧同样应该注意如何写好人物。
欧阳老师最后声情并茂地说:“在座的各位,正在建设和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在你的艺术道路上,多一个让我们骄傲的剧作,少一个让我们羞愧的剧作,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不要求一时的功利,应该写出能够表现人民心声,能够得到观众喜爱的,也能够不愧于时代的作品来。那样,我们的艺术道路就是坚实的、广阔的,通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那么灿烂!”
从“四大名著”看美学的终极关怀
潘知常教授以《从“四大名著”看美学的终极关怀》为题,强调了艺术眼光是剧作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输掉金球奖、赵本山“二人转”落寞国外、重新评选四大名著等经典事例,自然地引入课题的核心内容: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就是“对于人类的关于爱心、关于悲悯、关于仁慈、关于高贵、尊严、善良、正义等的人性预设的坚信,也是对于人类的关于拒斥残忍、卑鄙、暴力、罪恶、龌龊等的人性预设的坚信”。具备终极关怀,哪怕现实再不尽如人意,剧作家仍然可以让人们充满温暖、学会去爱。诚如《红楼梦》昭示的“爱不是万能的,没有爱却是万万不能的,”让一部分人在中国先爱起来,不是《水浒传》的以恶制恶,快意恩仇;又如《悲惨世界》中由于米里哀主教的宽容,实现从肉体到灵魂“弃恶从善”升华的冉阿让,他最终认识到“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一切的不公”,实现了自身真正的赎罪,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即使身处绝境仍能从短暂的温暖和光明中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不仅仅是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作为一个剧作家,感受生活,发现了生活“悲惨的一面”之后,更应该用一种对美好的期许、正义的渴盼、善良的预设等等,来创作那些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看到未来希望、激励人生向前、充满大爱的作品来。
中国戏剧可以为当今世界奉献些什么——浅析戏曲导演现代化创作途径
卢昂教授以《中国戏剧可以为当今世界奉献些什么——浅析戏曲导演现代化创作途径》为题,阐释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独特地位,并指出戏曲的价值在于:演出结构高度严谨的音乐性与舞蹈性、舞台时空超然而自由的虚拟性与开放性、表演手段丰富而高超的综合性与技巧性、观演关系积极而热烈的剧场性与参与性1。同时还向我们勾勒了导演的发展历程,对导演的概念做出自己独特的定义:导演是以戏剧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通过演出形象直观地从精神层面与观众交融与作用,共同探索人性的本质和意义。导演是诗人、思想者,是演出形象的设计师,演出艺术创造的工程师。作为一位导演,特别是戏曲导演,应该具备敏锐分析与深刻开掘的思辨能力、独特演出样式的构思与创造能力和全面整合各个艺术部门创作的整合能力,这样才能具备“坩埚”的功能,“煎熬”出艺术的精华。
卢昂教授已导演了各类戏剧作品60多部,几乎囊括了国内各大戏剧奖项,其执著的艺术追求、独到的艺术见解早已为大家所折服。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途径。首先是采用动作分析法,具体细致地逐场分析戏剧作品,其次是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撰写导演阐述。而后是与演员一起研磨剧本及人物、执导排练、剧场合成、彩排和演出。为了直观地讲解以上创作过程,卢昂教授着重分析了其执导的越剧《双飞翼》、京剧《瑞蚨祥》、吕剧《回家》、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剧,让大家领略了导演对于戏剧演出思想的挖掘与把握和舞台艺术样式创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有利于剧作家与导演通力合作,创作出更适合舞台演出的优秀作品。
历史剧创作杂谈
剧作家李莉从事戏曲编剧几十年,创作了越剧、沪剧、京剧、淮剧、滇剧、白剧、桂剧、电视连续剧等四十多部。可以说,对如何做好一名戏曲编剧,有着最权威和最充分的话语权。李莉院长认为戏曲编剧是“戴镣铐的舞梦者”。特别是在当今环境之下,做影视编剧难、做戏剧编剧难、做戏曲编剧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戏曲编剧仅靠能做梦、会织梦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戴着“镣铐”把这些无形的梦“舞”出亮点来、“舞”出神韵来,“舞”出大家可以接受的姿态来。编剧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个性和独立人格,但综合艺术的特性,要求的是必须能融合于群体且又能引领群体意识于无形的“独立”。她精选了其创作的、成功上演且获得好评的历史剧《成败萧何》、《白洁圣妃》两部作品,带领学员一一进行解读,让学员们在如何去选择题材、确定主题、架构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收获了非常实用的历史剧编创的经验和技巧。
导演的写作
张仲年教授以《导演的写作》为题,首先提纲挈领地回望了西方戏剧导演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流派风格和艺术追求,继而着重解析了什么是导演的写作、导演用什么来写作、写作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导演写作的环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一个导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来解构戏剧舞台艺术的奥秘,使剧作家掌握创作的要领。
众所周知,剧作家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那何谓“导演的写作?”、“导演用什么来写作呢?”,张教授认为这涉及到导演与剧作家的相互关系:一.导演是剧本的忠实解释者,导演的任务就是把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化成舞台演出形象;二.导演是演出的作者,剧本只是他创作的材料;三.导演是独立创造的艺术,必须把文学从戏剧演出中祛除出去。因此,导演的写作是一种剧场艺术的创造,它不同于“文学艺术”。剧场艺术既不是表演,也不是剧本;既不是布景,也不是舞蹈,但它却包括了构成这些东西的全部因素:动作(表演的灵魂)——台词(剧本的躯干)——线条和色彩(布景的心脏)——节奏(舞蹈的精髓)等。那么,一切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得以表现并呈现于舞台的元素都可以成为导演写作的“语言文字”,文学、表演、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色彩、线条、造型、音乐、音响、静态与动态影像等等。为了直观、具体地了解导演写作的“语言文字”,张教授让大家观摩了《白娘娘》、《芸香》、《屠夫》等剧作,解释了其运用音乐舞蹈、布景灯光、影像道具等手段,来实现对戏剧思想表达的目的。
那么,导演实现对戏剧思想的表达,即把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经历什么样的写作过程呢?为了论述这个问题,张教授条分缕析地分别从六大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导演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和呈现的过程。寻找什么?寻找剧本、故事、思想、形象、形式、语汇。
第一是寻找剧本。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在1962年曾提出过最理想的剧本的十大要求:“(一)主题明确。(二)人物鲜明。(三)矛盾冲突尖锐。(四)结构严谨。(五)戏剧性强烈。(六)语言生动(既生活,又提炼,并含有动作性)。(七)潜台词丰富(不是一就说一,二就说二,而是充满想象余地,耐人寻味)。(八)艺术构思完整、独特。(九)哲理性深高(不仅指一般的思想性,而是指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透过作家的心灵,挖到一定的程度)。(十)戏剧观广阔。”2诚然,这样的好剧本实在难得,亦不易寻觅。实际上,寻找剧本的过程,也是剧作家创作剧本、选择题材的过程,因为只有剧作家创作出作品来,才能为导演提供二度创作的素材。那对于剧作家而言,选择好题材,对成就一部好的作品便是首要的工作。其二是寻找故事,这个故事要满足观众内在的伦理诉求,故事情节在观众经验把握之内,与观众的日常生活有某种类似性或相似性;人物行为跟生死相关、跟荣辱升迁等命运相关,跟人类某种内在渴望与态度相关;故事含有较深的传统文化因子,能吸收外来时尚文化,并使两者融合等等。其三是提炼思想,思想来自剧作家对剧本主题的回答。而剧本主题的形成,是剧作家从社会生活——包括历史生活、现实生活、幻想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四是寻找形象,寻找形象就是创建时空结构和视听总体形象。导演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里或文字上,它必须通过演出形象来传达。寻找形象要根据剧本提供的线索,也可以根据导演读剧本后的形象感受。其五是寻找形式,一部戏的形式在剧作阶段基本确定。形式创新首先从剧作开始。但是,由于剧作主要由对话组成,所以它留给导演的创造空间是相当大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演出形式几乎难以数清。一般说,最经典的演出形式往往是跟剧本创作同步完成的。所以最好的导演是剧作家兼导演。其六是寻找语汇,导演语汇跟剧作家使用的文字语汇不同,它视听综合、上下左右高低前后立体交叉、而且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如果把角色的台词作为口语(文字)语汇,那么导演语汇主要部分就是场面调度。有叙事语汇、抒情语汇、表现语汇和思想语汇等。
统而言之,导演就是运用自己特有的写作方式,来捕捉艺术形象、创造艺术样式的。那么,了解了导演思维和导演创作途径,必将给编剧创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综上所述,第五届戏剧讲坛是历届讲坛中邀请专家最多的一次,也是编剧导演轮番讲课、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在讲坛结束之际,省剧目工作室全体班子成员和专业人员与学员们进行了真诚、热烈的互动交流,学员们畅所欲言,对我省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繁荣舞台艺术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大家对江苏的戏剧创作和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对省剧目工作室坚持培育和扶持创作人才的举措充满期待。
注释:
1.卢昂教授著《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黄佐临《漫谈“戏剧观”》见《导演的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