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再品一壶春
2014-11-20余文祥
余文祥
第一,刘能英是一个谦逊的人、低调的人。刘能英出道以来,不过五、六年时间,一上诗坛,声名鹊起,成绩斐然。除在全国各地诗刊发表作品外,还在全国各地诗词大奖赛中获奖八十余次,其中等级奖三十余次,媒体称她“获奖专业户”。去年9月,她成功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签约,成为一名驻会签约作家。今年3月,她又以优异成绩,被推荐进入鲁迅文学院中青年高级作家班深造,成为鲁院历史以来第一个以诗词创作为主的学员。不论她取得何等的成就,身份有何等华丽的转身,但她仍然低调做人,谦逊待人,刻苦学习,勤奋写作。
第二,刘能英是一个钟情的人、专一的人。她一上诗坛,就把身心都许给了诗词事业。近两年,厄运和灾难不断降临到她的头上。前年下半年,她唯一的弟弟因白血病而英年早逝;今年上半年,她母亲又撒手人寰。巨大的精神创伤与沉重的经济压力,并没有击垮她,处理完后事,含着泪水又返回鲁院继续学习。第三,刘能英是诗坛的一位多面手、“快子”手。一般诗人是先学写诗,后学填词,而刘能英是先学填词,后学写诗,后撰联,然后度曲。说她是多面手,决不是溢美之词。就诗而言,她不仅写近体诗,而且还写歌行体;她不仅填词度曲,而且还写骈体文、写赋。她的一副“广征文曲三千首;同赋武昌一百年”楹联,已由书法名家书写并镌刻在武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碑林中的一显眼处,我作为新洲诗坛的一员,也为她感到骄傲。说她是“快子”手,一点也不夸张,她写诗填词,又快又好。大凡有什么诗词活动,第一个出手的肯定是她。
这次发表的一组田园诗词,可能是刘能英小试牛刀。她知道,田园诗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然她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业有着深切的感受,对农村有着如丝如缕的眷念。这些都是她创作田园诗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与生俱来的天赋。读她的田园诗词,能深切感觉到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浓郁的乡土气息。
田园诗词既是以农村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就必然要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否则就算不上田园诗词了。刘能英深谙其中道理,在她的这组田园诗词中,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如《清平乐·山居》:
时光跌倒,不许西风笑。放牧山歌人未老,背着夕阳回了。 竹篱上演缤纷,黄昏虚掩柴门。偶尔一声犬吠,忽然生动乡村。
“清平乐”在词谱中乃属小调,就在这短短的40余字中,这首《山居》把农村黄昏时的景象写得极为丰满,写得活灵活现。一位放牧的的老人,背着夕阳,赶着牛羊,唱着牧歌回来了。竹篱上各种藤蔓花枝五彩缤纷,迎接着主人归来。山里人家,柴门几乎不上锁,是虚掩着的,一切都是寂静的。这时“偶尔一声犬吠”,整个山村忽然就生动起来了。为什么呢,主人回来了,狗叫起来了,鸡也自然跟着响应,跟在主人后面乞食。这时候的乡村,大部分主人都回来了,自然是开门的开门,喂食的喂食,打水的打水,做饭的做饭,一首锅碗瓢盆曲,一幅生动自然的山居图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困难时期的农村,则是另一副景象。一首《孤村访客》写得十分凄苦:“车骑冬景惹尘埃,笛叩柴门缓步开。兜起围裙鸡蛋借,荒村尽晓贵人来。”过去的乡村,物质匮乏,经济拮据,来了客人,主人紧搓双手,毫无办法。唯一的办法是到村子里借几个鸡蛋,招待客人。作为资产阶级尾巴的副业生产,谁家还敢大量养鸡呢?因此跑遍全村才借来几个鸡蛋,于是“荒村尽晓贵人来”。还有一个情形就是有的人家并不缺鸡蛋,但农村难得来一次客人,偶尔有贵客来,主人自然要在村中显摆一番,于是通过借鸡蛋这个理由,将家中来了贵客的消息在全村散布,好让全村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悦。一忧一喜两种绝然不同的意境,在同一首绝句中呈现,实属不易。凡在农村出生的人都见过这两种情景,但不一定能写出这样乡土气息浓郁的田园诗来。
二是深厚的恋乡情结。
思乡、恋乡,是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永恒的主题。熟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谁不说俺家乡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古代诗人笔下的思乡、恋乡情结,可以说比比皆是。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冰雪消残腊,烟波写故乡”、文天祥的“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等等,都是思乡、恋乡的名句。刘能英自去年9月签约进京,已近一年了,她的恋乡情结有增无减,这在她的田园诗词中能找到最好的佐证。一首是《西江月·二月年年十五》:
二月年年十五,柔桑初破新芽,畦田坡地间黄花。羡得神仙直下。 惯入旧街庙会,游人密密麻麻,箩筐扁担碰扬叉。聊惹一番笑骂。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生日,故曰花朝节。旧街花朝庙会,历史悠久,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舊街花朝庙会内涵更为丰富,庙会活动、物资交流和文化旅游三合一。每年花朝节,鄂、豫、皖、湘、赣等五省的客商都要到旧街“赶交流”。刘能英这首词上片写远景,写大场面,下片写事、写人,写近景,写特写。既是一幅幅风俗画,也是一组组流动的镜头。最后“箩筐扁担碰扬叉,聊惹一番笑骂”一句,使词的结尾达到了高潮,把人挤人、物碰物的场景写得十分到位,既风趣又有诗味,如果不是对家乡如此眷念怀念,是写不出这么俏皮的诗句来。另一首是《小重山·宋渡》:
半日疏慵宋渡游,河堤深树隐,水横舟。艄公闲弄鱼钩。浮桥荡,缓步亦悠悠。 香草蔓平畴,芰荷残照立,晚归牛。芦花鸡饱客余愁。题红褪,岁月不禁秋。
宋渡是举水河中的一个沙洲,上面有一个村子。离刘能英家不足五公里,是一个游乐的好去处。上片写树木、小船、浮桥,下片写香草、芰荷、鸡牛;上片写渔人,下片写牧人,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诗人对家乡的一人一景,一草一木如此的多情,如此眷念,还用得着去阐释吗?
三是娴熟的艺术手段。
可以说刘能英深得诗中三昧,对于写诗填词的各种艺术手段比较娴熟了,这里只说三条。
首先,刘能英善于选择题材。即使是以农村题材为主的田园诗,在选题上不拘一格,有独到之处。比如写农村儿童题材的诗,一般诗人容易忽视,而刘能英却独具慧眼,农村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古人有言:“茅屋出公卿”、“蓬门出诗人”,刘能英不正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诗人吗?在这组田园诗词中,有关农村儿童的作品就有《摊破浣溪沙·野趣》、《画堂春·忆》、《鹧鸪天·骑车夜行》、《小重山·儿时听说书》等4首,无论是采花,捉迷藏,还是骑车,听说书,儿童的形象十分可爱,儿童的生活十分有趣。
其次,刘能英善于捕捉细节。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组成艺术形象的最小细胞,是关于人物、事件的细部的具体描写。没有细节,没有细节的具体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诗歌亦然。刘能英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描写细节。如七绝《饮茶》:“清明小叶色初均,闲院尝新半启唇,日暮寒来香欲尽,挑灯再品一壶春。”茶叶最好喝的是雨前茶,这首《饮茶》写的是清明茶。正因为是清明茶,所以“色初均”;也正由于是“色初均”,所以才“半启唇”。日暮之时,气温也低了,茶香也淡了,所以晚上挑灯再泡上一壶,小饮细品,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壶茶,而是“一壶春”,享受的是整个春天的味道。
再次,刘能英善于篇章结构。什么是“结构”?夏衍先生说得好:“结构者,章法也。章法者,编章之法也。”所谓结构,就是章法,就是编章之法。任何文艺作品,都要讲究谋篇布局,诗词亦不例外。一篇作品,都有起承转合,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结尾,要做到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哪里需要实写,哪里需要虚写;哪里需要一笔带过,哪里需要浓墨重彩。刘能英都基本处理得当,恰到好处,特别是在结尾处,给人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感觉,犹如神来之笔。如《野趣》的结尾:“隔崖却闻村妇喊:小心呀。”又如《饮茶》的结尾:“日暮寒来香欲尽,挑灯再品一壶春。”又如《八声甘州·正麦逢小满艾香飘》的结尾:“宜农策,这回不是,痒隔靴搔。”这样的结尾不仅有力,而且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她自己在创作谈里说到的“灵魂”。
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有指导意义,刘能英也要注意在“选材”和“开掘”上下功夫。我相信刘能英在鲁院深造后,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写出又多又好的田园诗词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