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镭 意识形态的坍塌

2014-11-20

艺术汇 2014年6期
关键词:观者共性古典

不管是傅镭前期绘画的这种具体属性的形象,还是现今极简的形象,在感知上都是有同一种理性特征和逻辑的,只不过是把这种直接的感知降到最低点——画面中物象通过“逻辑”的布置感来产生一种视觉关系,并不是通过言辞和属性来产生关系,同时显得更视觉语言本身。尤其回归到傅镭纸本“B”系列近期作品,画面中不同形状、形体,不同质感的物质,从直接的角度来看都是极度纯粹的东西,但它们之间是有关联和秩序的,可以说是有逻辑性的。似乎作品从视觉的感知来看里面的故事感是存在的,但感觉不到它“具象的、线性的事物关系”,实则故事感它就是一种“逻辑”,看我们来如何安排它了。从以前到现在傅镭更尊重绘画视觉的感性部分,会把一种理性做的更“直接视觉”一点,理解画面的时候不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属性指向,是通过感知挖掘画面更丰富、更暧昧的关系,从一种线性的逻辑中抽离出这种难以分辨的、暧昧的关系,从而构建一个新的纯视觉、纯感知的绘画,把视觉故事变得更加的“视觉状态”。和“A”系列作品来比,是把同等的“逻辑”和“状态”联系在一起。构建了自我体系的上下文关系。以前的作品还能通过感知古典视觉样式,从画面中的人物、事物的“属性”,来理解这种暧昧等种种“逻辑”关系,但现在会变的更加纯粹了,可以直接从图像上感知这种关系,但是这种感受是极其潜藏的,是要抛开直接的观看习惯。这对于观者是一种极大的“感官调戏”,是反观者经验的。要感受那种极简就得去抽离经验之外的信息。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社会主体意义上“视觉化”的趋势是同时伴随着共性和问题发生的,其实在傅镭的绘画中除了暴露出当下的“问题”,也潜隐着这种在“膨胀式”的社会环境中遗留下来的“共性”,他是极力想和这种被包裹在“视觉化”表象的社会主体直接对话的。

“视觉危机”也好,“空洞的意识形态”也好,都是要拨开当下意识的主体回归到最基本的个体。发现“视觉化”在今天无时无刻地辨别着各种“属性”,连建筑都在形成可被定义的类同符号,甚至是事物的一种颜色、形体,也包括一种网络用语、一个动作都多了更多的共性——趋于一种“类同”。这种共性逐渐成“膨胀式”的趋势发展,我认为这种“趋势”总是伴随着共性和问题,当这两者失衡时,“问题”暴露出来以后,这种“视觉化”就容易显得空洞——“不堪一击”,结果只是承担了对视觉的“过时消费”,就像傅镭的绘画中最不意外的就是这种“身体”、“饱满”的形象,在当下这种感官更具普遍性,更容易刺激人的感知经验。在这里傅镭恰恰是要把它当成一种剩余的感官“属性”来使用,企图在画面中把“完整的线性”、“故事性”抹去,让绘画呈现出一种“指向匮乏”的状态,当观者使用“视觉化”的形式经验时,只是能感受到“身体”、“饱满”的属性,“空洞感”意外地显而易见,这样也就引发观者暴露出了“问题”——一种“饥饿经验”的缺失,这也就是傅镭的“反观看”。他就是要利用这种习惯性的感官来模糊观者,质疑观者。更直接的刺激这个社会浮夸的状态,停留下来想想这种理性的“秩序”。这岂不是和我们说的这个被“视觉化”的社会有同等关联,何尝不利用这种“视觉化”来质疑当下个体这种对“文化依赖”的情感常态。对于艺术家傅镭来说,他要尝试使用这种更加“视觉空洞化、极简化”的方式来“戏弄”观者的依赖性,来达到“人的行为的失效”。

傅镭所有艺术方法的实验,都是在回归一种态度:当下群体在以怎样的方式看待这个环境,并且是如何地“消化它”,同时又能给出一种有效的反馈。而他的方式是通过质疑观者的观看,来激发出他想要获得的“问题”。傅镭也是逐渐在“古典”的概念中抽离出更多的余孽,来延续他的“主体”为中心的问题,他反思“古典”本身的这种平衡和崇高美在没有了古典的叙事后他还是否存在?其实在这种古典的视觉样式附着下,没有了叙事、没有了故事,换成纯粹的事物也是可能会有这种平衡的感受和关系的,也就说明古典视觉本身的“秩序”是有这种潜在性的。所以傅镭抽离出古典的视觉样式的这一特质,来探讨纯粹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外形的、质感的,甚至是画面感的纯视觉的关系,同时是围绕着当下的语境来发生。以至于到后面使用更加直接、极简的样式,来延续他要建构的“视觉主体”,都是想唤起与观者对话之后的“经验对抗”。今天虽然我们不是再用一种强迫式的方式在引领我们去感观,但是这种普遍性经验,迫使人们去用某种方式观看和怀疑这个世界并下结论,这种局限性和绝对性会阻碍我们对于一种新的事物的发生和建构的判断。而在这种艺术的生产过程中随时都会是一种新的感知,甚至对于傅镭作品呈现得深入性和精致感也可以理解成一种艺术家所要到达观念的需求程度,这种索求最终能回归到视觉艺术本身的知觉经验上来,例如一种形体、形状感观上“差别与对比”的使用,都与艺术家的绘画经验、当下经验有关系。如何使用当下的问题,关联到视觉艺术本身,这里能产生的线索是从眼前人们普遍的感观经验中找到遗存的价值。最终对于傅镭来说他的整个创作的延续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极简性地或绝对性地呈现问题的“催化过程”。(撰文:李宁)

猜你喜欢

观者共性古典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端午节观龙舟赛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轻古典风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