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梦幻与现实
2014-11-20薛江雨
薛江雨
本世纪初,有一位印像派画家画了伦敦的一组风景画,其中一幅展现了伦敦的天空。在那幅画中,伦敦的天全是红的。来看展览的人都以为他只是想标新立异,没想到当他们踏出画廊的那一刻发现天空真的就是砖红色的。
人们常常形容某件耸人听闻的事“像电影一样”,不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那么难以想象。最后却发现,现实中的事比电影还要离谱。就像王小波说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那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人们评价王小波是文学怪才。这样的评价也许并不全面。刚看他的作品时感觉他的作品很有意思,特别多的是对性的大胆的描写,的确和别人的不同,很多人都没有对这个话题很平静看待。他的语言充满着京味儿,文字之间还有一些叛逆。近代,京味儿的作品就给人一种叛逆的感受。在人们眼里,北京是一个能实现梦的地方,北京就像一个大锅,翻煮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的人们,梦和现实本来就有很大差距,这种叛逆感也许就来自这里。所以看着这些似梦的文字,反而感受到了王小波的真实。
梦具有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王二的风流史》中收录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这三篇小说,三篇小说分别讲述了“王二”二十岁的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以及四十不惑之年。王二的故事似乎就是王小波的故事。因为当王小波讲述“王二”的韵事风流时,他智慧的语言,幽默的段子似乎从来没有雕饰过,自然,还有一种眩晕感,这种眩晕感和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让读者像受了催眠一样误以为那就是王小波本人的风流史。
而这些故事的真实就像王二二十一岁生日那天,光着身子在草地上睡觉一样。那么的赤裸裸。小说里有很多关于真假,存在与不存在的证明,这些语言让小说也充满了亦真亦幻的风格。“王二”在他的黄金时代,他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的半明半暗的云。这是他对他正在经历以及即将到来的黄金时代,梦一般的憧憬,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知道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槌的过程,人慢慢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一头被阉割了的牛。这些幻想和人生的经验在二十一岁的“王二”来说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他的二十一岁,是他真正活着的时刻,所以这真实就让他觉得“自己永远会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他用自己的梦幻证明了自己的真实。
“陈清扬”身上也交织着真实与梦幻。“王二”与其他来找“陈清扬”看病的男人不一样,“王二”的真实开启了这场梦幻。于是,陈清扬便找到了“王二”,来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他所谓的“伟大友谊”便开始了。然而,刚开始,这“伟大的友谊”对于“陈清扬”来说就像每一个小女孩都会幻想的美梦,就像她曾经幻想着能哭醒。直到“打屁股”事件,“陈清扬”发现曾经的她以为的梦破灭了。她一直向往的真实就是无法醒来。来说说“陈清扬”的线索。首先她活在梦幻中,现实中打破了梦境,清醒之后再次以自己的方式在现实中梦幻的活着。
两个人的真实之处都在于坦诚。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于他们的敌人。两个人的梦幻之处在于他们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的格格不入。他们用自己的梦幻证明了自己的真实,又在真实中梦幻的活着。对于王小波来讲梦幻和真实都是美的,他用逻辑的思维和眼光来表现两个词语,带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书中有句话,“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那时她被人叫做破鞋。”其实,“陈清扬”和“王二”更打动人的东西是他们的真诚,这真诚多半是对他们自己的,是一种光明磊落,正是这种问心无悔才让两个人觉得这是自己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用两个人赤裸裸的真诚夸张地反衬了这个社会的虚伪与丑陋。
《王二风流史》还有王小波的时间哲学,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人生哲学。因为人生就是从时间里慢慢体现出来的。王小波觉得“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这听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他一面证明着这过程,一面反抗着这个规律。然而这的确就是生活的本质,生活总会将我们的棱角慢慢磨平,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王二”的思想过程。刚开始,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这时我们还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梦境之中,渐渐地,迷惘开始笼罩上来,“没有人能告诉我我在何处,没人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直到入睡,我心里还带着一丝迷惘”。时间继续向前,人生最大的酷刑就是衰竭,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脸上布满皱纹,头发渐渐脱落,乳房下垂,月经停止……“线条”视这些为“老天爷安排的衰老之刑”,这时他想做一件值得一做的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好样的。”还有,就像“陈清扬”说的“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这些,一切就能泰然处之。”不管这话是线条,还是清扬说的,都能看出来作者是一个英雄主义者。他时刻将生活当做一场战斗,他扮演这场战斗中最勇敢的士兵。就像他说那些死去的人还有再活下去的力量,他的英雄主义总是能不经意间给读者一种精神力量。
在王小波的眼中,生活永远都是流动的,是最珍贵的,也是最矛盾的。就像他解释似水流年,“这些事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看着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他不论对过去的时光还是对故去的人,有的更多的是怀念和珍惜。他将一切记忆视为最宝贵的东西:“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他对于那些故去的人们,虽然有时用戏谑的语言讽刺他们的小气,胆小,还用捉弄般的笔调写他们的趣事,但他最后都会觉得那些死去的人们总是用他们足以再活下去的力量照耀着我们。他觉得只有珍惜过去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因为在旧时光里,我们能看见以前的自己。人生当做最好的课本,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生活之流是最宝贵的,同时也是最矛盾的。人生也是那么的荒诞和难以捉摸:每当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的时候,都是他最一无所有的时刻。
王小波的文学主张也很不一样。在中国,像他这样的作家很少,多数的作家目的性很强,然而,他主张的是完全的自由主义,而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他曾在《黄金时代》后记里回应一些反对他的声音:“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刻意的说教,我的写作态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良的青年。”他的小说从来都没有什么深重的主题。而且有的段子真的会让人捧腹大笑。然而这些有趣的语言和段子,看似有讽刺意味,甚至有的玩世不恭,不过,这些文字就是能让你的心为之一颤,有的时候是因为笑的,更多时候是因为一种共鸣。在王小波去世后,产生了“王小波热”的现象,人们都在效仿他的幽默和他的玩世不恭,然而那些仅仅是皮毛。有一位作家叫冯唐,他也欣赏王小波的风格,他的作品的确也有一些王小波的风格,然而他的语言却显得很吃力。
没有人能够模仿王小波,王小波不属于任何流派,他就是他自己。
王二生在北京城,我就是王二……
〔责任编辑 丛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