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2014-11-20庄玉荣
庄玉荣
【摘 要】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教学中多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从具体的例子出发,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教学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既能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高中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又觉得与生活没有关系,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所以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某商店国庆前搞促销,大降价以答谢新老顾客,分两次降价,制定了三种方案:一是第一次降价a折销售,第二次按b折销售;二是第一次降价按b折销售,第二次按a折销售;三是两次降价都按a+b/2折销售。问哪一种方案降价最多?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运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枯燥的数学课堂如果引入故事,会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故事:数学王子高斯,上小学的时候,教师出了一道题,1+2+3+……+100=?教师刚说完,高斯就给出了答案是5050,其他的学生还在一步步地进行运算呢。高斯为什么这么快就给出答案,他采用了什么方法呢?再如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用古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提出问题:发明者要求赏赐多少麦子呢?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就动手算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数学教学中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设计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悬念是促使探究的催化剂。了解未知是高中生的天性,正因如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悬念性情境,把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中,就会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是对所学的知识有疑惑,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课堂开始设计悬念,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结束时设计悬念,会让学生感到回味无穷,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如教学“指数函数”前,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张白纸问学生:这张纸的厚度大概为0.1毫米,如果27次后,纸的厚度会是多少?学生先是思考、继而讨论,有的指出有十层楼高;有的指出大概有100米等,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多样的。对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不做评价,给学生留出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教师指出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很是惊奇,然后教师顺势引出指数函数,学生也就积极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设计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
四、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理论讲授,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如果引入实践会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如教学“平均值”后,学生掌握了平均数计算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教学“双曲线定义”前,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图钉、拉链、铅笔等工具,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椭圆给双曲线下定义;图钉距离的远近,对双曲线开口的开阔度有什么影响?什么条件下无法画出双曲线?学生边思考边实践,能较完整地得出双曲线的定义。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五、利用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随着错误的知识不断地被摒弃,才能加强正确认识,因此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创设试误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到定点(2,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x+2y=4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很多学生认为点的轨迹是抛物线。教师给予否定后,学生很是意外,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体验犯错误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能克服数学教学中的空洞说教,让学生经历考验,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红伟.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高中生学习,2014(4)
[2]韩登峰.高中数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J].科教文汇,2009(1)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