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上闪光的科技标兵张英
2014-11-20刘九知,包春波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北制药”),坐落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前身为东北制药总厂,始建于1946年,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
东北制药作为中国重要的药品生产与出口基地,设有医药研究院、设计院和质量检验中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聚集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顶尖级专家和管理人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生产、经营、培训体系,具有较强的新药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主要生产抗生素类、维生素类、心脑血管类、消化系统类、抗病毒类、天然药物类、解热镇痛类、抗艾滋病类、麻醉精神药品类、计划生育药品类、保健品类、诊断试剂类等12大系列,400多种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制剂产品。主导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东北制药这片沃土上,人才辈出,不仅培育出了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安静娴,还培育出许多许多扎根企业、默默奉献几十年的优秀科技人员,张英正是其中之一。张英,现就职于东北制药研究院,于1986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二十多年来,埋首于产品研发工作中,不论是当实验员还是当项目负责人,她都能兢兢业业,潜心专研,在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工作中成绩突出,取得多项成果,并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其中2006年发明“制备中性磷霉素钠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磷霉素氨丁三醇生产新工艺研究”项目获沈阳市2005年科学技术创新二等奖;2009年完成的“磷霉素钠及其系列产品生产工艺的技术优化”项目获评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 东北制药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树立信心,坚持科研
金刚烷胺是最早用于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在东药已经生产了几十年,但由于中间体溴代金刚烷的生产周期长,含量低,一直制约着生产能力和产品金刚烷胺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9年公司成立了攻关小组,张英任项目负责人,进行溴代金刚烷工艺改进。面对几十年生产的工艺,很多人认为再有所突破是非常难的,但张英没有退缩,开始对溴代金刚烷合成工艺进行攻关。她潜心钻研,翻阅各种书籍和资料,尝试多种实验条件,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改进后的工艺生产周期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到16小时,溴代金刚烷的含量由80%提高到95%以上,产品质量达到出口标准,为企业赢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英本人被授予东北制药总厂“十大杰出员工”称号。
为人低调朴实,科研独具慧心
她注重对文献的研究,但却不拘于文献,而是开阔思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琢磨,争取设计出的路线在当时是最合理、最优化的,是企业最容易实现产业化的。在研究中,她十分注重细节,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细致研究从中找出规律,为以后的实验提供指导。她还特别注重对失败实验的研究,从失败中发现问题关键点,为以后放大生产做好预防准备,以提高生产转化的效率。张英先后完成了非甾体消炎阵痛药依托度酸的研制、磷霉素氨丁三醇生产新工艺研究及生产、磷霉素氨丁三醇质量升级研究及试生产、悬浮级磷霉素钙的研究及公斤级中试、金刚烷胺工艺改进、金刚烷胺异构化工艺研究等项目。
2011年张英承担了黄藤素的研制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张英开始着手该产品研制工作,通过比较黄连素和黄藤素的化学结构,参考相关文献,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行设计了有机合成路线。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大量试验打通了工艺路线,但却发现灰分、水分、杂质等技术参数超标。为了尽早攻克技术难题,张英和所长刘九知商定后决定改变思路,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间体质量提升上,利用化学专业理论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对整个反应路线进行梳理和深度分析,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几个因素,同时考察几个实验条件,找到了异常原因,最终优选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保证反应完全、避免物料损失,使中间体含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含量达到95%以上,收率达到96%以上,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使整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科学细致地考察,确定了产品制备工艺,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后期,张英和项目组的成员经常守在设备旁通宵达旦考察数据,经过苦心研究,通过“先模拟现场条件小试”“改变溶剂量及温度等条件”“同步进行小试跟踪”等措施,使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黄藤素中放试验,产品质量达到中国药典2010版标准,优于天然提取的黄藤素质量。
该项目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化学方法合成黄藤素,有利于节省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也为东北制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带动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
在从事磷霉素氨丁三醇生产新工艺研究及质量提升工作中,遇到了产品质量差,有四个单一杂质在0.5%左右,达不到欧洲药典标准的难题。当时项目组成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她经常对项目组成员说:“面对未知和不可能,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仔细思考,努力尝试,必定有所收获!”她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每个人最大潜能,并积极地指导他们,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研骨干,使得更多员工找到自己的人生乐趣和价值坐标。同事开玩笑地把她比作伯乐,她却说成绩全是千里马的。在张英的带领下,项目组终于解决了难题,使单一杂质控制在0.1%以下,达到了欧洲药典标准。
“讲”在行动,“比”在成绩,张英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讲理想、比贡献”,在甘于寂寞搞科研的坚持中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科技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