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在解决电机线圈端部漏电问题中的应用
2014-11-20黑龙江生产力促进中心孟令子
文/黑龙江生产力促进中心 孟令子
一、项目概述
电机线圈端部(出槽口)处由于电场强度比较集中,极不均匀,在大电压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起晕现象,对防爆电机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电机线圈端部进行必要的防晕措施,均匀其电场前度很有必要。
二、初始问题描述
模具在使用时有时出现使用时间短,造成产品生产成本高。如何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其成本?目前采用的防晕手段不能有效均匀线圈端部的不均匀电场,起晕电压很低。防晕层采用SiC非线性半导体材料,其性能是:高压情况下,其电阻率很低;低压时,电阻非常高。利用其非线性导电特性,制备成防晕层,能使出槽口电压均匀分布,场强不再集中,可有效的提高线圈端部的起晕电压。
三、解决方案简述
1.系统分析
九屏图:
图1 防晕层九屏图
定义理想解IFR
研究对象:
1.设计的最终目标? 均匀线圈端部电场2.理想化最终结果? 线圈端部电场自动均匀,提高起晕电压3.达到理想解的障碍是什么? 4.出现这种障碍的结果是什么? 不能有效均匀线圈端部电场5.不出现这种障碍的条件是什么? 不要附加绝缘或附加绝缘不渗透6.创造这些条件所用的资源是什么? SiC漆、其它增加机械强度的材料防晕层外部刷一层附加绝缘(树脂),在固化时,受热渗透到防晕层中,破坏SiC漆比例,改变其非线性系数
拟提出方案:
使用加热固化时不流动的树脂,或增加SiC漆的层数,使渗透不到底部。
2.运用TRIZ工具
(1)运用技术矛盾解决方法提出原理解
A 原问题技术矛盾
改善:渗透
恶化: SiC防晕层的机械强度
B 问题模型
对应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
改善的参数: 30(作用于物体的有害因素)
恶化的参数: 27(可靠性)
C 解决方案模型
对应查看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得到参考创新原理为:
2:抽取;24:借助中介物;27:廉价替代品;40:复合材料。
D 提出方案
使用24(借助中介勿扰):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使用27:预先作用,SiC漆需要涂刷2~3层,可在层与层之间增加其他增加强度的材料。
使用40:复合材料,寻找新的复合材料作为附加绝缘,使其早受热时不具有流动性与渗透性。
(2)运用物理矛盾解决方法提出原理解
A 为了增加防晕层的机械强度,需要附加绝缘;为了防晕层不被渗透,不要附加绝缘,所以附加绝缘即要又不要。
B 拟采用分离原理提出方案
时间分离:先将防晕层加热固化或半固化,然后再整体固化。
空间分离:增加防晕层层数,使渗透只能进行到防晕层上层。
条件分离:增加防晕漆中SiC的相对含量,使渗透影响减小。
整体分离: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3)运用物-场分析解决方法
A 分析问题,确定相关元素
为促进“造血式”精准帮扶深入开展,今年,农垦北安管理局锦河农场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为有从业意愿的困难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以及公益性岗位,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地帮他们找寻合适的就业岗位,提升帮扶效果。
防御层、附加绝缘、渗透
B 绘制物-场模型并确定类型
图2 原始物场模型
C 选择物-场模型的常用解法
引入S3
图3 改进的物场模型1
引入场F2
图4 改进的物场模型2
D 提出方案
方案一: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方案二:先将防晕层先加热固化或半固化,然后再整体固化。
3.产生方案
方案1:先将防晕层先加热固化或半固化,然后再整体固化。
方案2:增加防晕层层数,使渗透只能进行到防晕层上层
方案3:增加防晕漆中SiC的相对含量,使渗透影响减小。
方案4:在防晕层与附加绝缘层间增加一层薄膜,阻挡渗透。
4.方案评价
方案1:该方案增加了一道工序,实验中,防晕层的固化需在特定温度下2—3小时,冷却后在涂刷附加绝缘,冷却过程中,自然冷却需3—4小时(辅助冷却更快)。对该方案增加的工艺时长是可接受的。
方案2:增加防晕层层数,会使最后的防晕结构整体厚度增加,在整机组装时,造成线圈与线圈之间距离过近,影响安全运行。
方案3:提高些许防晕漆中SiC相对含量,在实际操作的比较容易,且成本较低,可以实行。
方案4:寻找这样的防渗薄膜需要长时间的实验,且薄膜的厚度、导电特性、装备工艺需大量时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