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暗的凝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与希望
2014-11-20
天空的常态,是黑夜。面对黑夜,我们有着萨德侯爵的《爱与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亦或是让·热内的《玫瑰奇迹》这样不朽的诗篇,他们扭曲,黑暗而又疯狂。而谁又有资格说自己比他们更加地热爱生命,更加地热爱这个世界呢?不论是于贝尔曼所表达的悲怆,还是杉本博司所呈现的质疑,都是艺术家们自愿背负的十字架。在法语的语意中“Passion "既是激情与热爱,也是受难与枷锁。我们所执著于我们所爱,而这份爱确是需要用不断时间和生命来献祭的。对于这群艺术家来说,他们选择了这份痛苦,选择了凝视这份晦暗。天空的常态是,黑暗。对于今天的我们,凝视晦暗变得尤为是个考验,人们栖身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缝隙与夹层中,一方面我们承受着消费社会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程度上的娱乐景观,另一方面我们也承受着来自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弱肉强食,这两者相互对立却又相辅相成。这让我们在压力与煎熬中往往想用那些最便捷的娱乐方式来自我放逐。现代人的救赎唾手可得,还有谁还会卧薪尝胆,甘愿寻找这晦涩中的点点光亮呢?天空的常态,是黑暗。不拥抱黑暗,我们都将成为下一个楚门。回看艺术,艺术家的实践发展到今天似乎更加的难以定义与归类,但经历了那么多的技术革命,语言革命之后,我们发现艺术的母题依然是怎样生和怎样死的根本问题。而我们也惊奇的发现,彼得拉克的时代,伏尔泰的时代,萨特的时代似乎也像今天一样岌岌可危。我们发现不论是后印象派的美好时代,巴黎画派的黄金时代也同今天的我们一样,认为这是一个创造力匮乏而又失去信仰的时代。时间的流逝也许只是人类的一个想象,时间的规律法则也许只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臆想的模式,而真正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也许从未如此,就像这片天空,这片蔚蓝背后的黑夜一样混沌而永恒。我们今天的生命也许只像山海经描写的熏华草那样朝生夕死,而我们却为自己的短暂而不自知。但是,即使在知道了这存在的荒诞与虚无之后,还愿意追求光亮的人,他们将被称为西西弗斯。(撰文:蒲英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