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
2014-11-19王珏辉
王珏辉
摘 要:集聚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在区域集聚视角下,从空间集聚、技术优势和市场集中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类模型对吉林省2004—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优势,空间集聚度较高;新能源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发展很快,已有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的趋势;生物医药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且市场集中的趋势明显;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旅游业具有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空间集聚;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6-0031-05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加快了再工业化的步伐。以低碳产业、生物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及纳米新材料产业等一大批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出现在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成为走出危机、争夺经济地位的新希望。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追赶发达国家,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1]。
一、产业集聚与区位优势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指各区域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要素禀赋,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产业集聚是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集聚可以有效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区域创新效应,最终使产业从区位优势发展到产业优势。
首先,产业的区域集聚可以降低成本。Miller指出集聚效应不仅在基础设施成本节约上可以体现,而且还体现在信息互通时间上的缩短[3]。产业集聚可以降低企业间的寻找成本、签约成本及生产协调成本;同时由于信息可以数字化的特点,集中于一个地区的相关企业,可以大幅降低市场、技术、生产和交易等信息的采集、传递的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其次,产业的区域集聚可以促进分工和提升效率。产业集聚可以达到较高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而分工的细化,实现了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因此,无论是通过知识外溢还是技术外溢,都可以提升产业的效率,而效率的提升又可以进一步引导产业的空间集聚,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产业的区域集聚可以整合构成产业发展的资源。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不是来源于产业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集聚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对资源整合能力[4]。集聚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资源转换的障碍,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表现在长期的动态运作中集聚对于其他地区产业资本和相关要素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特定的资源和能力使得这一地区的优势逐步由区位优势转向产业优势,构成了产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是把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的分析”[1]。就研究对象而言,公共选择无异于政治科学:国家理论、投票规则、选民行为、党派和管理体制等。交易成本政治学是交易成本经济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它认为“政治过程和经济领域一样都存在交易行为,可以在交易框架中分析政治问题”[2]。借助交易成本“这把钥匙”打开政治过程的“黑箱”,并检验其内部机制的实际运转情况。作为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成本政治学存在着共识,但是,兴起于公共选择理论之后的交易成本政治学“大大地增进了对于政治领域的交易及制度的理解,弥补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的理性选择理论的不足”[3]。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区位优势评价模型
很多学者对产业集聚与区位优势进行了研究。在空间集聚优势的分析中,Haggett提出的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模型)是最常用的一个模型,区位商指的是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和该地区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和全国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之比,运用LQ模型能够判断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并衡量某一区域的某行业的集聚情况[5]。Ellison和Glaeser的空间集聚指数(EG指数)可对不同规模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行测度[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核心技术是衡量产业集聚发展潜力重要指标,可通过产业研究开发(R&D)的投入资金或专利数量来计算技术系数(Technical Coefficient,简称TC系数)[7]。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时代发展的同时,也代表着新的市场方向,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简称CRn指数)能够测定该产业在市场的集聚密度和垄断程度。CRn表示行业k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地区所占总产值比重之和,其取值在0—1之间,取值越大,表示该行业越集中。
这三类模型在度量和分析产业的区位优势与集聚度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LQ模型侧重的是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均衡状况;EG指数考察产业的空间集聚的可能性;TC系数衡量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集聚发展潜力;而CRn指数侧重的是市场的集聚密度和垄断程度。三类模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分别采用三类模型,分别为空间集聚度模型、技术系数模型和市场集中度模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指标对于产业的集聚程度给予测度,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全面和准确的测算目的。
三、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状况测算及分析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2011—2015年)》指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业共计十项[8]。在此规划下省会长春市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业的产值高到达500亿元,名列全国第七;汽车电子业产值名列全国第三;以轨道客车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同样位于全国前列。2012年,仅吉林省长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就突破千亿元,达到1 090亿元,同比增长28%,发展态势良好。endprint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与其相关的基础性产业的数据。本文对2004—2012年吉林省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前面提到的三类模型进行测算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年版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1.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度测算
经过计算得到2004—2012年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商(LQ)及空间集聚指数(EQ)值,如表1和表2所示。
首先来看表1,2004—2012年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和旅游业的LQ系数始终大于1,空间集聚度和专业化程度较高,这表明这三大产业在吉林省新兴产业中占有相对优势;而新能源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这两个产业相对来说在吉林省属于劣势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
进一步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能源产业的LQ系数在2011年以后大于1,且金融危机爆发后LQ系数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2%;虽然先进装备制造业的LQ系数均小于1,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LQ系数的年均增长率近40%。说明吉林省各行业的LQ值逐渐上升,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和旅游业处于优势地位,新能源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后地区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
其次来看表2,电子信息业的空间集聚EG指数从金融危机以后的2009年快速上升,到2012年电子信息业的EG指数高达0.3973>0.05;新能源产业的EG指数在2009年出现了负值以后,走出了低谷,2012年其EG指数高达0.2497>0.05,均创近年来最高纪录。说明吉林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产业趋向于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地区为中心集聚。而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EG数值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度高,逐渐形成集聚;新能源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快速,其专业化与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已逐渐有产业集聚的趋势;生物医药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但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吉林省旅游业也有发展潜力;但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不理想,处于劣势。
2.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数测算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根据吉林省生物医药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拥有专利数所测算的TQ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04—2012年吉林省生物医药业的TQ系数处于稳健状态且远远高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TQ系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TQ系数自2007年开始大幅度提升,年增长率在100%以上,发展态势良好。
3.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集中度测算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CR3的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新能源业、旅游业及生物医药业的市场集中度为最高。到2012年,这三大新兴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为0.1365、0.1040和0.0139。从2004—2012年八年的市场集中度的年均增长率上看,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以及新能源业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生物医药业和新能源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这说明这三大产业市场集聚发展较快。虽然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绝对数值较小,但其从2010—2012年三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很有发展潜力。
整体上来看,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在稳步上升,各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并有提高的趋势,市场发展状况良好。
四、发展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吉林省应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推进策略如下:
第一,加强科学规划,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鼓励技术创新和培育产业市场的制度安排。
首先在规划引导方面,应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与此同时要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为支撑、相互提升的发展关系,要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于自身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传统产业也可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达到产业间的协调与融合发展的目的。加快国家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推进生物质发电、固化、气化、液体燃料等综合利用工程;其次在产业扶持方面,应大力加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最后在市场培育方面,应通过政府采购、设立专项资金等手段来积极培育市场。例如挖掘长白山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全力推进生物医药工程的发展,加快对人参等特色资源的研究力度。
第二,建立专业型产业园区,统筹区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集聚发展。首先吉林省要建立产业园区和基地。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等创新基地和孵化基础的引领作用,引导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启明汽车电子产业园、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园、白山光伏产业园、吉林新元器件产业园等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专业园区,以及大安风电设备制造基地、长春光电子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基地;其次要在集聚基础上培育龙头企业,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运作、产品和项目优势互补,进行企业间的联合、兼并或重组。应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强信息交流,逐渐形成以修正药业、长春高新区生物医药业和吉林科伦药业等一批先进企业为首的区域产业集聚;最后集聚要注意行业间的分工细化及行业间的关联性,错位发展,分层次、有重点的以省会长春市为发展核心向吉林市、延边州和四平市等周边地区辐射。对于产业空间集聚非常明显的产业,要合理确定不同企业在同类行业中的发展方向,促进形成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形成较为系统的光电子、汽车电子和电力电子的产业链。
第三,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吉林省应充分依托本地科研院所的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搭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利益共赢;其次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建立支持、保护和扩大知识及技术产权的利益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再次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开发,同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科研骨干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形成以领军人才为主导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吉林省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引领以开展前沿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增加专利拥有数量,构建核心技术联盟。对于技术系数较好的吉林省生物医药业和先进装备业,要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快对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领域的专利申请和制订标准,争取在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电子、换热器等关键核心技术上率先实现突破。endprint
第四,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健全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核心技术专项资金、风险投资资金和产学研合作资金;其次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来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最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的战略投入,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第五,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市场调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发展潜力大,但也存在发展风险。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应该由企业来完成,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复浪费现象。引进外部投资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进而实现共赢发展。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业和电子信息业要优化渠道资源配置,增强市场占有率。对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业,要加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其销售产值。吉林省的旅游业软实力较弱、人才储备欠缺、资本储备不足,走引进合作之路是合适的发展模式。长白山、北大湖、向海湿地等旅游资源为吉林省所独有,可完善提高交通、接待和信息化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及服务能力,合作发展为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集群。
第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吉林省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又有新机遇带来的挑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着力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首先,放宽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净化软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项目规划用地、环境评价、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建设配套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予以优先安排,建立“绿色审批”和“一站式”服务通道,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最后,全面认真落实高新科技发展、节能减排等国家税收减免政策。例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走区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同时政府部门要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明确制定一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只有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整体水平,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吉林省经济才能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DB/OL]. http://www.gov.cn/ldhd/2009-11/23/content_1471208.htm.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96.
[3] Miller, P., Botham,R.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R].Trade and Industry Main Report,2001.23-35.
[4] 蔡宁,吴结兵.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45-49.
[5] Haggett,P. A Computer Appreciation Course for First Yea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5,(10):345-351.
[6] Ellison,G.,Glaeser,E.Geographic,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5):889-899.
[7] 李春娟,尤振来.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综述及评价[J].城市问题,2008,(12):29-33.
[8]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EB/OL]. http://www.jl.gov.cn/xxgkml2011/szfgkml/bgt/201107/t20110727_76447.html.endprint
第四,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健全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核心技术专项资金、风险投资资金和产学研合作资金;其次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来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最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的战略投入,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第五,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市场调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发展潜力大,但也存在发展风险。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应该由企业来完成,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复浪费现象。引进外部投资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进而实现共赢发展。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业和电子信息业要优化渠道资源配置,增强市场占有率。对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业,要加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其销售产值。吉林省的旅游业软实力较弱、人才储备欠缺、资本储备不足,走引进合作之路是合适的发展模式。长白山、北大湖、向海湿地等旅游资源为吉林省所独有,可完善提高交通、接待和信息化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及服务能力,合作发展为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集群。
第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吉林省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又有新机遇带来的挑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着力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首先,放宽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净化软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项目规划用地、环境评价、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建设配套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予以优先安排,建立“绿色审批”和“一站式”服务通道,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最后,全面认真落实高新科技发展、节能减排等国家税收减免政策。例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走区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同时政府部门要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明确制定一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只有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整体水平,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吉林省经济才能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DB/OL]. http://www.gov.cn/ldhd/2009-11/23/content_1471208.htm.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96.
[3] Miller, P., Botham,R.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R].Trade and Industry Main Report,2001.23-35.
[4] 蔡宁,吴结兵.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45-49.
[5] Haggett,P. A Computer Appreciation Course for First Yea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5,(10):345-351.
[6] Ellison,G.,Glaeser,E.Geographic,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5):889-899.
[7] 李春娟,尤振来.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综述及评价[J].城市问题,2008,(12):29-33.
[8]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EB/OL]. http://www.jl.gov.cn/xxgkml2011/szfgkml/bgt/201107/t20110727_76447.html.endprint
第四,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健全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核心技术专项资金、风险投资资金和产学研合作资金;其次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进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来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最后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的战略投入,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第五,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市场调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大,发展潜力大,但也存在发展风险。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应该由企业来完成,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复浪费现象。引进外部投资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进而实现共赢发展。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业和电子信息业要优化渠道资源配置,增强市场占有率。对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业,要加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其销售产值。吉林省的旅游业软实力较弱、人才储备欠缺、资本储备不足,走引进合作之路是合适的发展模式。长白山、北大湖、向海湿地等旅游资源为吉林省所独有,可完善提高交通、接待和信息化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及服务能力,合作发展为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集群。
第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吉林省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又有新机遇带来的挑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着力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首先,放宽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净化软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项目规划用地、环境评价、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建设配套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予以优先安排,建立“绿色审批”和“一站式”服务通道,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最后,全面认真落实高新科技发展、节能减排等国家税收减免政策。例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走区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同时政府部门要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明确制定一些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只有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整体水平,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吉林省经济才能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DB/OL]. http://www.gov.cn/ldhd/2009-11/23/content_1471208.htm.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96.
[3] Miller, P., Botham,R.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R].Trade and Industry Main Report,2001.23-35.
[4] 蔡宁,吴结兵.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45-49.
[5] Haggett,P. A Computer Appreciation Course for First Yea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5,(10):345-351.
[6] Ellison,G.,Glaeser,E.Geographic,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5):889-899.
[7] 李春娟,尤振来.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综述及评价[J].城市问题,2008,(12):29-33.
[8]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EB/OL]. http://www.jl.gov.cn/xxgkml2011/szfgkml/bgt/201107/t20110727_76447.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