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日英兴海之鉴
2014-11-19王丰丰贺颖俊刘石磊郭一
王丰丰+贺颖俊+刘石磊+郭一
俄 国沙皇彼得大帝曾经说过:“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如今,被誉为“第二个彼得大帝”的俄总统普京也说:“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
当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让陆地不堪重荷时,浩渺的海洋向人类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占全球地表面积70.8%的海洋,所提供的水产品至少能养活300亿人口,还能给予人们水、肥料、矿物以及其他宝贵资源,同时,它又为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战略空间。
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强国都异常重视调整海洋战略,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美国:以海权理论为指针、海军为工具走海洋强国之路
美国堪称当今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美国海军除保护美国海外利益外,还服务于开拓商业航道、拓展国际影响以及开展舰炮外交等国家战略。纵观美国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以海权理论为指针、以强大海军为工具的海洋强国之路。
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完成工业革命,西部开发初具规模,向外扩张的需求开始出现。此时,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海权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指导美国早期海洋战略的纲领性思想。
海权理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来控制世界的理论。所谓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全被囊括其中。这一理论暗合当时美国的向外扩张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国政府与民众,并成为建设强大海军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海权理论的影响下,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特雷西在1890年提出了建造200艘战舰的宏伟计划,但国会只批准建造3艘战列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国海军出现于1898年。当年,美国与列强中最弱的西班牙为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美西战争,最终美军险胜,夺得古巴、菲律宾等地的控制权。
此后,随着曾在海军部任职的西奥多·罗斯福1901年成为总统,美国走上了海军强国之路。在他的8年任期内,美国海军从世界第六一举跃升至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二,并成功夺取了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还在古巴修建了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拥有50万水兵,从人数上来讲已是世界第一。
一战战后,尽管美海军舰船大量退役,但在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的《华盛顿条约》中,美国分到的海军总吨位已经和世界第一的英国一样。后来,随着太平洋战争开打,美国海军在其雄厚工业基础的支撑下又急剧扩张,屡次大败日军更是奠定了其超级海洋强国的地位。二战结束时,美军已拥有超过1200艘战舰。
冷战期间,由于苏联的压力,美国海军保持着超过300艘战舰的规模,同时海军成为全军应用新技术最多、最快的兵种。苏联解体后,美国凭借11艘航空母舰成为首屈一指的海上霸主。
受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政府公共债务危机的影响,连续10年高涨的美国军事开支从2013财年开始走入下行区间。美国在继续巩固其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同时,也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在外贸和经济增长方面更为重要的亚太地区,这其中,海军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美国也在加紧制订开发北冰洋的战略,这个海洋强国,不打算漏掉全球任何一片海洋。
俄罗斯:瞄准北极、放眼世界,开发海洋实力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但说它是一个海洋大国也并不为过。俄拥有长达3.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3洋13海”相连——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至里海。俄历代统治者都对海洋雄心勃勃,并高度重视海洋实力的发展。
普京非常清楚海洋的重要性,上任伊始就批准了《2020年前俄联邦海洋学说》,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份目标清晰的海洋战略。此后,一批有关海洋发展的战略性文件相继出台,2010年普京签署的《2030年前俄联邦海洋活动发展战略》是该领域的最新纲领。
根据俄制定的《2030年前造船业发展计划》和《2020年前国家武装计划》,俄罗斯将为发展军用和民用造船业拨款420亿美元,为更新海军装备准备1516亿美元。从俄海军装备的更新计划来看,未来10年它将获得8艘战略导弹潜艇、约20艘多功能潜艇、50多艘水面战舰和数百枚海基导弹。俄罗斯恢复海洋强国地位的宏图,从这些计划中便可窥得一斑。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最主要的是能源、渔业资源和运输航道,而北极地区恰恰集这三种资源于一身。作为北极圈内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在开发北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俄将海洋发展战略的重点定在北极顺理成章。
2008年,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20年前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国家政策框架和远景计划。俄罗斯对开发北极的渴望也在《2030年前造船业发展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该计划规定,民用造船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开发北极地区的海上能源”和“确保北方航道的有效利用”。为此,俄将在该计划框架内建造26艘破冰船、230艘油轮和40艘汽轮。2011年,普京又提出在3年内投入近7亿美元建设和改造北极沿岸基础设施,为北极航道的运输提供保障。俄政府希望在2030年将该航道的货运量翻17倍,达到8500万吨。
从2002年恢复北极科考,到2008年恢复在北极海域的军舰巡逻,再到2012年俄安全会议提出在北极建立军事基地,俄罗斯的“北极梦”正在按部就班地实施。
如今,俄罗斯也在谋求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如果没有在世界海洋的足够影响力,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同时,全球化使得俄罗斯在海上的利益不断增加,这些利益必须通过远洋舰队和其他形式的海外军事存在来维护。在这一背景下,重返世界海洋不仅是俄罗斯再度成为海上强国的梦想,也是其捍卫和实现全球利益的客观需要。
英国:把握科技竞争主脉,强化新世纪海洋战略
业界普遍认为,当前新一轮海洋竞争的突出特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纵观英国新世纪的海洋战略,“把握科技竞争主脉”是其主要特点。英国认为,保护并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与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
四面环海的英国,将海洋视为能量之源。根据英国能源部的目标,英国未来所需电力的五分之一将从环绕它的海洋中获取,从而使英国成为“海洋能源中的沙特阿拉伯”。为此,英国早在新世纪伊始就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USTB)提出了5至10年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方面的科技计划。
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保持海洋与近海环境的功能完整性,重点为英国专属经济区和英国关注的其他海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计划关注3个方面的内容:海洋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质保护,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海洋环境对英伦三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海洋环境预报也是英国海洋战略的重要内容。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对海洋自然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可靠预测能力,重点研究利用现场自动化仪器和遥感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解释。海洋环境预报科研计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跨学科、跨空间的综合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数据获取与综合集成,实现海洋观测数据在环境预报和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新世纪第一个10年刚刚过去,英国政府就于2010年初发布了《英国海洋科学战略》报告,将未来15年英国海洋科学研究重点确定为应对气候变化等3个方面,并成立了“海洋科学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推进这项战略的实施。公布这一报告的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说,发布这项战略旨在使英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海洋科研知识。
与《英国海洋科学战略》相呼应的是“2025海洋研究计划”(Oceans 2025)。该科研计划由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资助,主题科研课题包括:气候、海洋环流和海平面,包括二十一世纪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快速变化气候下的北极和冰冻圈海洋;高二氧化碳浓度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环境持续观测的集成等等。
《英国海洋科学战略》发布一个月后,海洋能源方面的新计划也出炉了。能源部2010年3月发布《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提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新兴的海洋能源发展,以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并提供一批就业岗位。
该计划的目的,是帮助英国海洋能源产业设立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推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发展。其具体举措包括:设立一个全国性的战略协调小组,为海洋能源发展制订详细的路线图;引导私有资金进入海洋能源领域;推动海洋能源技术研发;建立海洋能源产业链。根据这一计划,若能将海洋能源充分开发,预计可满足英国1500万个家庭的能源需求。与此同时,发展海洋能源可使英国在2050年前减少排放7000万吨二氧化碳,并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
英国的海洋科技行动计划,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做到了适度超前、重视中长期发展,并注意各个阶段间良好衔接。在总体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英国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环境部主导海洋环境计划,能源部领衔海洋能源计划,具体的科研项目则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管理。
从英国的经验来看,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制定应该重视海洋科学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研究。综合英国新世纪以来制定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来看,其接续性好、各领域管理明晰、分工明确等优点,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日本:加大力度开发海洋,提升海洋资源实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对海洋开发的热情并不高,矿物资源主要从海外进口。但是近年来,受到他国开发海洋的“刺激”,日本开始逐渐意识到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大力度开发海洋资源。
开发海洋资源,岛国日本拥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据估算,在日本近海海域,蕴藏有相当于日本100年天然气消耗量的甲烷水合物资源,而在这种新资源开发方面,日本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天然气在制备、储存及运输等环节上比较费时费力,日本的“天然气水合物”(NGH)技术则可以将天然气制成可燃冰,进而大幅降低成本。
日本政府计划在今后三年间探测周边海域表层的可燃冰分布状况,并在2028年前研发出相应的开发技术,为将来实现商业化做准备。2013年3月,日本在海面下1300米深处开采到了可燃冰,这也是全球首次从海底开采到可燃冰。
其实,沉睡于日本近海海域海底的,并非只有甲烷水合物。据媒体报道,在日本近海海域,还蕴藏有丰富的稀有金属等金属矿物资源。目前被看好的深海矿物资源主要有3种,分别为海底热液矿床、富钴结壳以及锰结核。
海底热液矿床是海底喷出的热水中的金属成分沉淀形成的矿床,它由铜、铅、锌、金和银等构成,据推算,日本周边海域的海底热液矿床资源量约为5000万吨。富钴结壳含有丰富的可广泛用于高强度合金、发动机及磁铁等的钴,在日本周边,堆积有厚度为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的富钴结壳;锰结核是含有锰、铜及镍等30多种金属、直径为2~15厘米的球形块团,广泛分布于夏威夷群岛东南部海域,但锰结核位于深达4000~6000米的海底,即使对日本来说也存在开采成本非常高的问题。
在这3种矿物资源中,目前日本政府倾注精力最大的是海底热液矿床的探测,它计划在2018年度之前实现海底热液矿床的商业化。2013年1月至2月,日本海洋资源调查船深入海面下1600米处挖掘,发现了蕴含金、铜、铅等矿物资源的大规模海底热液矿床。
对日本来说,海洋也是非常理想的自然“发电机”。比如,辽阔海洋上的风力、海流、海浪及海洋温差等,都存在巨大的发电潜力。
在利用表层水(海洋表层的温暖海水)与深层水(深海冰冷的海水)的温度差发电方面,日本拥有先进的技术。日本佐贺大学已在佐贺县伊万里市建成了输出功率为30千瓦的试验设备,目前正在实施全球唯一一个正式的实证试验。
在海上能够得到相当于陆地上1.5倍的风量,同时海上发电也不会带来噪音或影响周围景观,由于上述原因,海上风力发电在日本也受到了很大期待。2011年秋季,日本已经在博多湾开始进行海上风力发电试验。
虽然被称为“资源小国”,但日本拥有获取资源能源的先进技术,如果再加上有力的政治决断和有效的资源外交,那么日本的“资源实力”肯定会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