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重的“放养”,怎堪12年悲情寻子之累

2014-11-18茉拉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陈宇儿子

茉拉

这是一个看似完整而令人羡慕的家庭。父亲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数学教授,母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药学专家。父母对儿子很开明,希望儿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儿子24岁那年,他们督促儿子走上自立之路。却不料,从此儿子人间蒸发,杳无音讯。年过六旬的父母开始漫漫寻子的历程。

2014年4月,已经36岁的儿子在失踪12年后回归。究竟为何儿子出走12年?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完美而理性的教育导致儿子的离别?他们的教育错了吗?

父亲理性教子,督促儿子自立

时光倒回到12年前。2002年4月,陈鼎兴终于得偿所愿:24岁的儿子陈宇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踏上了自立之路……

时年60岁的陈鼎兴是南京一高校的数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妻子金逸芬57岁,是南京的药学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陈宇是他们的小儿子,他还有个姐姐,大他3岁。

1978年陈宇出生时,陈鼎兴考上了北大研究生,而妻子也工作繁忙,便把陈宇送到了上海姑姑家,由奶奶、姑姑照料。5岁时,陈宇才被接回南京父母身边。

陈鼎兴从未认为这段经历会给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造成什么影响。相反,他和儿子一起很好。爱读“水浒”、“西游”的他给儿子做了很多玩具,大刀、金箍棒。小陈宇很喜欢,常和爸爸一起“比刀论剑”,还向小朋友们炫耀爸爸的了不起。

上了小学的陈宇,天资聪颖,学习不错,但就是不做作业。老师请家长,陈鼎兴便说:“不用太管他,我希望他能按自己的性格发展。”

在宽松的家教氛围长大,陈宇只考上了上海金融学院。儿子没像自己和妻子一样上名校,陈鼎兴虽然遗憾,但他也觉得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不料1998年,陈宇大二时,突然说不喜欢所学专业,提出退学。金逸芬劝儿子不要放弃学业,但陈鼎兴则询问儿子退学后的打算。儿子说:“我要参加自学考试,学习计算机。你们放心,将来我一定不会靠你们!”陈鼎兴认为既然儿子有下一步打算,也不算是鲁莽,离开学校教育也自有一番天地,便同意了他的决定。

陈宇回家后开始报名自考。他学的计算机专业数学是重头科目,而陈鼎兴就是数学教授。他对儿子说:“数学上的问题你可以问我。”但陈宇却从没向父亲请教过。

陈鼎兴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他的原则是:你问我,我肯定给你讲。但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陈宇学得很认真,自考全靠自学,且通过率相当高。陈鼎兴心里赞赏他的学习能力,只是从没开口表扬过。

三年,陈宇通过了全部课程。陈鼎兴便把儿子的自立问题提到议程:“人要自立,自己管自己。以后你要靠自己去努力。”儿子说:“春节过后我就走!我要到没人知道我的地方。你们不要找我,也找不到我。”

金逸芬听出不对劲,要自立也没必要让家人找不到自己啊,她劝儿子冷静,心平气和地看待爸爸的建议。但陈鼎兴不以为然:“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该看重他生命的尊严,把创造的权利还给他。即便他要离开我们也没啥不好。”

2002年的春节过完了,陈宇嘴上说走,但就是没行动。金逸芬理解儿子,他的社交能力弱,出去闯荡的决心难下。但陈鼎兴不这样看,身边太多的啃老族让他认为,父母只有对子女“狠”一点,才能早一点让他们自立。

2002年3月,他认真地给儿子写了封信:“你越早迈出这一步越好。准备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你只有出去后才知道。我不再催你,什么时候走你自己决定。”

就是这封信触动了儿子,或者说刺激了儿子。一个月后,陈宇终于起程去北京,并带走了爸爸写的那封信。

走的那天,姐姐送他到火车站,妈妈想送他到楼下,却被他喝止:“你干吗!回去!”他怕妈妈的眼泪。而陈鼎兴没下楼,他认为儿子会理解他的苦衷。

12年悲情寻子,反思教子方式

陈宇初到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清华大学招待所。母亲的老同学去火车站接的他。三天后,陈宇给母亲老同学打了告辞电话说找到住的地方,就走了。自此,他从家人的视线里消失。

金逸芬开始担忧,陈鼎兴却乐观,“儿子在努力,他情况稳定后会联系我们的。”可半年过去了,陈宇仍没音讯。陈鼎兴仍劝说妻子:“或许春节会联系。”这时他已底气不足,儿子至少该报个平安吧。难道他是带着对他的怨恨离家,才如此决绝?

2003年春节,陈鼎兴夫妇来到北京,开始寻子的漫漫征途。他们唯一的线索就是陈宇曾到北京双榆树邮局去取过款。他们寻找的方向是双榆树周边的居委会,以及外来人口可能居住的住所。

那个冬天,北京常常下雪,陈鼎兴走在街上摔了一跤,之后走路就腿疼。而金逸芬的左眼近乎失明,是30年前研制白血病的新药时留下的伤残。两位老人相互扶持着,在北京冬天的风雪里,从那些逼仄潮湿的地下室一次次失望地走出来。

2004年、2005年,金逸芬独自一次次又来找儿子。她手里拿着海淀区所有居委会的地址电话,以及她手绘的一幅幅路线图。陈宇酷爱听摇滚,于是60岁的她去北京摇滚人聚居的树村,去三里屯所有的酒吧游走。至于中关村的电子大厦,她更是走过了每一幢每一层。但她仍无功而返……

儿子的杳无音信,让陈鼎兴开始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他督促儿子自立,结果竟是狠心绝交?

慢慢地,陈鼎兴记起一些事。儿子很小就开始不对家长讲自己的诉求。记得陈宇上中学时喜欢踢足球,如果儿子开口说,他肯定会买,但儿子最后到底是从自己的饭钱里省下钱来给自己买了个足球。

陈宇从不开口跟父母要钱,给他多少钱他也不嫌多,他都拿着,但就是不开口要。应该从那个时候起,儿子与他们就产生了隔膜,而他们没在意,还认为是儿子有性格。

再往后梳理,陈宇在自考的那几年,非常自闭,从不与同学来往,甚至连同学的来信也不回。再想起儿子的话:“我再也不回来,你们也别想找到我!”那分明是儿子在诉说心底的挫败和压力:父母皆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做这样家庭的孩子并不容易,“长大后有出息”就似乎注定是他的使命,可他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endprint

陈鼎兴开始自责,他应该早点体察出儿子的失败感,应该在他自学通过考试时给他真诚的表扬。如果当时多与儿子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后果。

2007年的秋天,儿子离家5年多了,陈鼎兴已65岁。他刚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后便北上来找儿子。

这段儿子当年离乡的旅途,他是骑自行车走过的。从南京到北京,9天,1200公里。陈鼎兴还写了封信,希望儿子有机会能看到:古人“千里走单骑”是为了个“义”字,爸爸“千里走单骑”为的是个“爱”。虽然,无法与你5年多所经历的艰难相比,但我这趟历程,同样需要自信和勇气……

但这次仍没找到儿子。无奈,陈鼎兴夫妇想到求助于媒体,再三权衡,他们找到《北京青年报》做了《陈宇,爸爸妈妈在找你》的报道,金逸芬还给儿子写了封公开信,却仍没得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一年又一年,转眼又是7年过去了,陈宇已离家12年。陈鼎兴已是72岁的老人,金逸芬也已69岁。

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寻找儿子,没人知道这些年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陈鼎兴更是悔不当初。他想把自己的歉意当面告诉儿子,可是,他们有这样的机会吗?

亲情引路儿子回,教育再好爱最重

2014年4月,家中电话响起,陈鼎兴拖着沉重的步子去接。猛地,他的身子一僵,半天说不出话来,金逸芬赶紧过来:“怎么了?”陈鼎兴声音都变了:“儿子!”

金逸芬也惊呆片刻,瞬间夺过电话:“儿子,你在哪?12年了……”金逸芬哽咽了,陈鼎兴见状接过电话,颤抖地说:“你还好吗?回家吧。”电话中陈宇说他在深圳,过几天就回家……

原来陈宇2002年到了北京后,一直居无定所。在孤独无助时,他想过给家里打电话,但一想到父母,尤其是爸爸催他离家自立的狠心,便认定父母嫌弃自己没上名牌大学,以自己为耻。他觉得只有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不让他们看到自己才会坦然。同时他心中也憋着口气,我说到做到,就是让你们找不到我!

2007年,父母大举动在北京寻找他时,他已到了深圳。多年的磕磕绊绊,总算在深圳立住脚跟,但心中对父母的那份感情也淡而又淡。直到近期,他面临二代身份证补办,便上网去搜家人的信息。在网上,看到了2007年《北京青年报》上妈妈写给他的那封信:

陈宇:你好吗?这句普通的问候,却是我五年来魂牵梦绕的一句话,是我和着眼泪千万次无声的呼唤。陈宇,你听到了吗?你离家五年中,我(们)多次到北京寻找你。几乎访遍了中关村的电子大厦;走遍了双榆树一带的居委会;寻遍了周边外来人口可能居住的平房、地下室、阁楼等;去过树村、六郎庄、方庄、三里屯、“无名高地”……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五年过去了,你还记得否,我们全家为你爸爸过60岁生日情景?现在,他已是65岁的老人了。但为了寻你,他“千里走单骑”从南京骑自行车到北京,为的是和你一起展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你一起体验人生旅程的艰辛。

爱子之心,天地可鉴!陈宇,你感应到了吗?

直到这时,陈宇才知道:这些年,父母无时无刻不对他牵肠挂肚,两位老人一直在寻找他,父亲为此千里走单骑,而母亲几乎哭瞎了双眼。带着内疚与悔恨,36岁的陈宇终于在离家12年后,第一次给父母打了电话……

激动万分,近乎语无伦次的老两口,在电话里和儿子聊了很久。生怕儿子再次消失,金逸芬要了儿子手机号,才放心放下电话。

一周后,陈宇回到阔别已久的家。看着面带沧桑的儿子,陈鼎兴和金逸芬再次泪如雨下。陈宇真诚道歉:“对不起,我以为你们并不爱我……爸妈,原谅儿子的自私和不孝。”陈鼎兴拉起儿子的手:“爸爸也不对,你的青春结束了,才知道爸妈爱你,这是我最大的失败。”

与父母小聚几日,陈宇又回到了深圳,隔三差五给父母打电话,说说自己的生活,中断了12年的父子情分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悲情12年的寻子总算以团圆结尾。

但故事留给人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

教育专家认为,0至6岁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最需要与家庭建立依恋关系的年龄,陈宇与父母分离,失去了亲密接触的机会(无论代替“妈妈”的姑姑给予他多少关爱)。而与姑姑的最终分离(回到父母身边),又再次使陈宇体验到“分离焦虑”。一般来说,亲密关系的丧失会使人缺失自我价值感,对别人缺少亲密感,于是就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再加上父亲超乎常人的对孩子独立性的要求,让孩子再次体验到要被家庭“抛弃”的感觉。

当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承受太多压力时,他们会试图和家庭分离:青少年会离开家庭,去上大学或跑掉,年纪小一些的儿童则会在情绪上和家庭分离。他们和父母的接触变得简单和表面化。

依恋关系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情感上的联系,是子女在乎父母的意义和期望的程度。在教子过程中,爱是第一位的,任何教子方法,不管多么理智睿智,如果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爱,都会导致教育失败,陈宇的故事足以让天下父母深思。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宇儿子
打儿子
《朱顶红》
Tunable Range Interactions and Multi-Roton Excitations for Bosons in a Bose-Fermi Mixture with Optical Lattices∗
绿色建筑工程监理及控制的相关探讨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Have a Guess不猜不知道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加入“缺牙帮”
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