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化”畅通“最后一公里”
2014-11-18何良才
何良才
今年以来,公安县认真落实“岗位在村”工作机制,畅通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推动乡镇干部驻村工作经常化、日常管理规范化、服务群众实效化,践行群众路线收到了干部作风转变、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效果。
严格要求,确保驻村工作经常化。按照“因村(社区)制宜、按需选派、人岗相适、发挥优势”的原则,把干部特长和村情实际相结合,把懂党务的干部驻班子弱的村,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懂产业的干部驻经济落后村,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懂法律的干部驻治安乱的村,维护村级和谐稳定。同时要求驻村干部当好“八大员”即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产业发展引导员、为民服务代理员、人口计生信息员、困难群众帮扶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生态保护监督员,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求包村干部把宣传“上情”、掌握“下情”、沟通“感情”、解决“事情”作为主要任务,做到“五个六”,即调查村情“六必知”、联系群众“六必访”、重大活动“六必到”、重点工作“六必帮”、工作纪律“六必禁”。按照“每周一汇报,每月一考评,每季一通报,半年一测评,全年一总评”的方法,加强对驻村工作的督办指导。各乡镇还成立了督办专班,不定期对干部驻村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并将督查情况记入驻村干部工作档案,作为评先表模、推荐任用的重要依据。如闸口镇将驻村干部到村开展工作的天数,与奖励资金挂钩,按每月必须到村工作10天,每次20元计算,缺一天扣20元。同时,各乡镇加强对驻村干部日志记载管理,确保真实记录工作过程。如章田寺乡将网上晒业绩与干部驻村工作相结合,对网上日志与驻村日志记载情况是否一致、是否详实等进行抽查,做到“每天记载、每月审签、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底总评”。
严格考评,确保日常管理规范化。实行述职自评。根据驻村工作职责和目标考核管理内容,在所驻村、镇年终驻村工作会上开展“双述职”,述职包括到岗情况、代办代理、帮扶走访、活动组织、矛盾化解、实事办理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驻村干部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自评、自我打分。实行民主测评。针对驻村任务完成情况,围绕乡镇干部包村驻点奖惩考核办法、民主评议办法,开展民主测评。民主测评由所驻村的党支部、镇党委政府开展“双测评”,确保测评的公平性和群众的公认性。如黄山头镇将测评按群众评议占70%、机关干部互评占30%的比例进行,并将考评资金按三个档次发放,其中确定为优秀等次发放2500元、称职等次的发放2000元、基本称职的发放1600元、不称职的由乡镇党委书记实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实行组织考评。在干部自评、会议述评、群众测评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召开党政班子成员会议,综合“民情日记”记载情况、平时工作掌握情况以及评议结果,同时征求综治、计生、纪检等部门的意见,对每个驻村干部提出评议意见,最终确定评议结果。目前,各地树立起了“实绩在一线创造、功过让群众评说”的风向标。
加大保障,确保服务群众实效化。县委组织部在开展乡镇干部“走读”专项治理中发现,部分乡镇住宿环境较差,有的甚至不能满足住房需求。为了确保乡镇干部住的下来,我县实施“安心工程”,由县财政提供无息借款共计1300万元,对家不在乡镇的机关干部按照人平30平米的标准进行改新或改扩建单身宿舍。目前各乡镇都已经着手建设。为了解决驻村干部到村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吃饭和交通等问题,我县出台实施意见,对乡镇驻村干部按照下村1天不高于40元的标准落实补贴资金,并要求各乡镇要根据考评情况确定发放等级,不得实行普发制。为驻村干部下村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岗位在村”工作机制以来,公安县驻村干部先后帮助村制订发展规划243个,帮扶发展项目443个,帮助新建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46个,帮助基层群众代办事项1000多项,联系帮扶困难群众120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50多起,帮助村、社区解决实际困难800多件。目前,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基层群众已在全县干部中蔚然成风。
(作者系公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