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小学一年级习作起步*

2014-11-18黄冬梅熊媛媛

教育信息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感习作多媒体

黄冬梅 梁 颖 熊媛媛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广东广州 510080)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各级教学和教研机构正在组织力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强调了“对写话有兴趣”,[1]这是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按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提出的。因此,小学一年级应该尽早进行写话体验,培养写作兴趣,为二年级的看图写话、三四年级的写片段、高年级的写作做好铺垫。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平台,形成语感,拓展阅读,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写作支架,降低写作难度,多元评价,培养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表达真情实感。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通过网络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写作空间,丰富了写作生活,在愉悦中摆脱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实现了作文小课堂到写作大舞台的跨越,但这其中也要解决一些问题。

1.网络技术与课堂整合的需要

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随着网络技术广泛进入课堂,网络教学资源形态正迅速发展,如何发挥网络的作用,并应用其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认知和表达能力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眼界宽,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因此可以在一年级进行习作的起步训练,但因为学生识字不多,会写的字更不多,“手写滞后”,学生“动口不动手”,造成了手写能力和思维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因此导致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而且一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阅读积累少;有的一年级学生,很有表达的愿望,只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表达,需要一个写作的支架。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源于没有经历成功的体验。我们用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一年级的习作起步训练,解决这些矛盾。

二、理论基础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并培养学生对自己知识获取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1.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同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具有社会性,即知识或意义不仅是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需要依靠意义的社会共享和协商进行深层的建构。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具有情景性。即学习者理解、建构知识受到特定学习情景的影响,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并与其自身的经验背景相互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与完善起来的。

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当代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应适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通过多媒体平台技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写作空间,丰富写作生活,在愉悦中摆脱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束缚,突破了教与学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实现了写话小课堂到写作大舞台的跨越。

1.入情入境:形成语感

一年级的习作是从写话起步的,要写话,就要建立基本的语感。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抽象概括的成分较少,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我们为写作做铺垫,重在培养“基础语感”[2],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在网络技术下,利用多媒体平台,创设情境,发展一年级学生的语感,从把一句话读好,再把一句话读懂,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文段。

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活动。活动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创设情境,设计不同的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如教师会用教师监控平台中的“文件传送”功能给学生提供名家朗诵的视频,供学生们欣赏,模仿;另外教师会亲身范读,实践证明,每当欣赏范读的时候,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轻轻地诵读,入情入境。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感情的体会会更深刻更真切。除了范读,教师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表演读、朗读竞赛等等,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把这些朗读比赛拍摄下来,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班级网站,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让读的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可以说,语感是对生活真味的一种体味,要真正培养语感,还必须随时留心周围丰富的生活。

但在非网络环境下,缺乏感官的刺激,无法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和创作语言的欲望,听读说的能力没有很好地提高,写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而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感官刺激,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激起学生对写的兴趣,从而促进写的能力。

2.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外阅读就是积累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占多少,大概六七开吧。”因此要尽快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积累下丰富的语言。这个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懈地努力、积极地引导。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阅读积累少,语言贫乏。在非网络环境下,只有单一的书本,有的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建立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阅读内容,营造出特有的情境和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无边网海助积累。

当然教师还可以提供书目给学生进行纸质媒体的阅读,也可把书目和书卡提供给家长,让家长配合,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等等,我们以灵活的方式提供很多阅读材料给学生,这些材料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解决学生写作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3.思维导图:提供写作支架

有的一年级学生,很有表达的愿望,只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表达。这样,就需要教师提供写作支架给他们,帮助他们理清写作的思路。小学写作教学可以从一年级就开始起步,因为语文是母语,其实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受和经历过六年的说话训练和实践,已经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完整地说一段话。虽然学生学会写的汉字不多,但有先进的多媒体平台进行打写,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这种能力迁移过来,让它们变成书面的写话练习。尤其通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学到仿,随文说写,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拓展思维,顺利地跨上由说到写的阶梯。

但我们常常发现说和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学生他很能说,出口成章似的,但是一开始动笔,他还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小学生思维发散,逻辑性不强,写作没有思路。第二、低年级的学生会写的字少,遇到不会写的字词干脆就放弃了。第三、练笔练得少,写的能力的发展跟不上说的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练笔,训练学生准确地表达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

(1)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思维整合和筛选的一种科学方法。要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笔记的方法,能够用文字将你的想法“画出来”。小学生写作,写着写着,就容易天马行空,不知所云。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抓住要点、关键和本质,管理好发散的思维。我们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工具“画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画画的形式把脑海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有创造性的、有条理的在纸上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帮助他们理清写作思路。正如纽约大学坤斯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伯特·爱特温在《写作思考》中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时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事实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活动也就是思考的过程。所以有人说:“没有思维,就没有写作”。[3]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软件,创造性地使用和设计各种图标,画出自己的写作思路。

有了写作的支架,学生心中就有个大纲,不会写着写着就偏离中心。而网络环境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思维导图等写作支架,帮助理清思路,写出有条理、有中心的作文。

(2)驾驭各类材料进行摹写。学生习作过程中都会以外部的一个比较成熟、完美的文本做参照,在写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参照文本往往是写作者的“拐棍”。因而有较高的需求与强度。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在社会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艺术学习活动诸如绘画、雕塑、舞蹈是如此,竞技体育活动中动作规范是如此,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标本参照是如此。同样的,在一年级的写话起步的指导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参照文本,学习有条理的表述,是推进写作学习的必要教育活动。当然,随着学生成长到高一层次的年段,逐渐形成自身的写作特色、写作个性和写作评价系统,从参照文本步入独立创作,这是一大跨越。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学生善于模仿,学了别人的好文章会产生羡慕心理,进行自己的好词好句的加工创作,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习作写话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的精美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抓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讨论发言,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引导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或者让学生置身某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语言训练,然后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如读了《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让学生仿这种“问,找”的模式,编《毛毛虫找妈妈》《小孓孑找妈妈》等童话故事,说完后打写下来,发在论坛上供大家欣赏。

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没有多媒体平台,一年级的学生就只能写几句话,是无法写出成段成篇的故事,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一年级的习作起步课堂教学,就能走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定调子,学生填格子”的写作困境。

4.多元评价:增强写作的成就体验

传统的教师评价,就是教师书写在作文本上的评语。常常出现老师写得辛苦,学生懒得看的尴尬情形,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评价的方法,就可以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庭学校学生多层次评价。形式丰富,评价多元,方便快捷。

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源于没有经历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写作的内驱力,还来源于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所以,《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了“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4]。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起他们再行动的动力。对于他们的作品,教师以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方式促进他们、鼓励他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调动保持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这些,学生的写话能力一定能够得以逐步提高的。

(1)及时反馈,激发热情。多媒体平台具有反馈及时、交互性强和效率高的优势,这将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批改反馈慢、批改笼统等缺陷。这里,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平台的BBS 论坛功能,学生建立自己的网上作文本。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作文,放手让学生大胆创作,然后相互评议和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还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计算机上,进行赏析和评议,并存盘,然后发送给对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交流过程。这种基于多媒体平台的作文教学的评议批改,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了学生修改文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再次写作的热情。

(2)合作交流,多元评价。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学生写话的评价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完成的写话练习,无论是课内发布的还是课外发布的,其他学生、教师、家长均可进行阅读、点评,并利用我们自主开发的批改工具进行在线批改,会在原文上留下红色规范的批改符号,还可以进行段批、总评和给作文评分。其多元互动性、开放性可使同一篇作文的不同浏览者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批改,一篇习作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教师、家长批改时留下的痕迹。学生在写作时遇到困难,可以通过论坛、留言簿等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如图1)。当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点击率不断升高,众多人参与修改、点评、打分,看到大家都在关注自己的作品,一定会感受到成功喜悦,从而保持学生写话的热情,体验写话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话内驱力。使写话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径。

图1 学生的留言

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平台,加强听、说、读、思的训练,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话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从而使其兴趣盎然进行习作。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因为有了多媒体平台,就放弃了其他教学手段。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江 平.义务教育中语感培养之刍见

[3]彭晨光.从材料选用的视角审视中学作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语感习作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