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分析

2014-11-18

山西建筑 2014年24期
关键词:中心区空间生态

王 健

(三亚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 三亚 572000)

1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背景概述

1)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优化的诉求。当今社会,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渐疏离。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商业价值,其生态作用往往被忽视,导致城市中心区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在商业利益的挤压下,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与“生态性”正在逐步消失。伴随着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尖锐,“低碳城市”理念相应而生,中心区公共空间开始提出更高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诉求,而生态设计正是迎合这一发展诉求的重要手段。

2)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概念界定。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即位于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具有公共价值的城市空间。它能够为中心区的市民提供公共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停留性、参与性。那么什么是生态设计,俞孔坚曾在《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一文中,给出生态设计的理论界定: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程度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实际就是设计过程对自然环境的有效适应及整合。

3)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城市生态学强调城市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的有机系统,将人与其生活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城市生态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城市,认为只有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处才是良好的城市运行模式。它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一种有效思维方式。因此,城市生态学将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笔者将站在城市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对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建立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优化策略。

2 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现状特点及问题分析

1)生态设施与城市功能设施缺乏立体整合,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率不高。中心区的土地资源一般较为紧缺,但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并未考虑立体复合设计,多为老式的摊大饼模式。公共空间与周边建筑的复合使用、立体整合鲜有问津。在中国,很少有设计能够做到将多个标高层面的绿色生态设施(空中花园、覆土建筑、下沉广场等)与功能设施相结合。最终导致功能空间与绿化空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态效果。

2)街道空间立体设计不足,交通压力大,无法为公共空间提供低碳支持。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许多城市中心区都呈现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的状况,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寸步难行。究其原因,多是因为街道空间系统立体设计不足,导致人车混行,交通出行方式单一。公共交通先行的TOD 设计模式,在我国现有的城市中心区规划中应用较少,这就导致私家车数量过多,其尾气排放进一步增大了城市中心区的生态压力。只有解决交通问题,才能为低碳策略的施行准备必要条件,预留充足的空间。

3)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与功能扩张,忽视绿地建设。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过分强调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扩张,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往往忽视生态容量,导致建筑密度过大,绿化空间过少,生态环境恶化的消极局面。同时,因为各地政府极为看重寸土寸金的中心区的商业价值,而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生态绿地往往被城市管理者忽略,这也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生态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4)绿地建设较为盲目,缺乏科学指引。首先,一些地方缺乏对城市生态格局的宏观把控,忽略中心区与城市总体生态空间格局的联系。中心区绿地建设没有与上级绿地规划充分衔接,与周边生态斑块缺乏联系,使其成为生态孤岛。其次,绿地建设流于形式,其真实的生态效益往往被忽略。虽然很多城市建设了巨型绿化广场,但由于植物配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最终的生态效益并不显著。最后,就是在生态设计过程中缺乏地域性考虑,乡土物种在建设中较少采用。这使得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景观配置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千城一面的现状。

5)缺乏微观技术层面的生态设计手法。在国内城市中心区建设过程中,微观层面生态技术并未得到有效普及。在国外,诸如新能源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等先进生态科技已经被有效应用至设计实践。国内一批前卫建筑师,也已经开始与生态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但这些技术性手段在中心区公共空间景观系统中却少有体现。

3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优化策略建议

1)宏观层面——基于城市生态学的多级规划控制。

宏观尺度立足于城市生态学高度的多级规划控制,是生态规划体系的最初、亦是必要环节。在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建设中,我们应当与上级规划控制体系紧密衔接,使得这一区域性的生态空间与城市宏观尺度的生态斑块及生态廊道相顺应,从而保障生态基础设施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例如巴黎中心区绿色廊道(见图1)。

图1 巴黎中心区绿色廊道实景

在行政层面,政府应当加大环保投资,完善环境立法,增加环保控制层级和力度,为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生态建设提供法律支持;邀请专家对中心区规划方案进行适宜性和生态学评估,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障区域内生态设施建设。

2)中观层面——公共空间进行立体复合设计,提高生态效益。

首先,应当促进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多维化发展,促进公共空间使用形式的多样性。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充分运用穿插、叠合等形态策略,并配合绿化栽植,打造立体生态系统。在平面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环节的生态需求及城市功能需求,进行平面的复合多元处理,设置相对应的景观生态功能。

另外,在交通系统组织中,也应引入立体复合的设计理念。并积极鼓励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充分利用地下及高架空间,提高交通效率,解决地面拥堵问题。运用立体化设计减少交通设施用地,为生态优化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

3)微观层面——合理运用先进生态技术,改善环境质量。

在进行中心区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当引入最新的生态节能技术,例如: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屋顶绿化系统等。在建设过程中,也可选用新式的节能环保材料,如保温玻璃、绿色涂料、再生砖等。这些生态技术应当与中心区的功能设置相配套,借以完善公共空间的生态建设,改善片区环境质量,达到节能减排、美化环境的双重作用。

与中心区公共空间相配套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也应与新型的生态技术相结合。例如,地面道路路面可使用透水性铺装,使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基,利于自然雨水循环(见图2);互通式立交交叉口也可使用灵活的移动种植池、花槽达到高覆盖率、施工简单的整体绿化效果;二层步行连廊则可应用覆土生态设计技术,以及种植攀缘植物的方法进行简单有效的绿化。

图2 透水性路面铺装及雨水回收系统示意图

4 结语

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其公共空间的生态品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特别是在当下“低碳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建设生态型的中心区公共空间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笔者以城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站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对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研究作出微薄贡献。

[1]吴明伟,孔令龙,陈 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Rob Krier.Urban Space[M].New York,Rizzoli,1991.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74-75.

[5]Mc Harg.Design With Nature[M].John Wiley & Sons,1969.

[6]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 :108-109.

[7]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 :36-37.

[8]鞠美庭,王 勇.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9]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Miguel Ruano.生态城市——60 个优秀案例研究[M].吕晓惠,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心区空间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生态
国外城市中心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