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大陆之辉
2014-11-18老虎
老虎
2014年8月20日,印度电视台公布了一张该国第一艘核潜艇“歼敌者”号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上,很难判断出太多细节。据专业人士推测,这种潜艇装了一座80兆瓦的核反应堆,功率不到美国“海浪”级核潜艇的三分之一,至少可以携带4枚印度国产的K-15潜射弹道导弹,射程700千米。在历经30年的难产后,印度海基核威慑力量终于蹒跚起步。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如此看重耗资庞大的三位一体核力量,有其深刻原因。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留下一句名言:“印度要么是大国,要么什么都不是。”印度的这种勃勃雄心在1962年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碰了壁。开战自视甚高,结局一败涂地,屈辱感幻化出内心的焦虑,发展核武的观点在印度国内甚嚣尘上。和苏联签订同盟性质的条约后,1971年底,印度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并最终把东巴基斯坦变成了独立的孟加拉国。战争中,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驶入印度洋,企图向印度施压,同时中国也曾做出支持巴基斯坦的强硬姿态,让印度如芒在背。印度用加拿大提供的民用核反应堆获得了钚,在1974年进行了第一次“和平”目的的核试验,引起世人关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成为西方国家乃至中国抵御苏联扩张的前哨。印度敏感地意识到,自身的地缘安全格局有恶化趋势。印度追求核武的步调变得更快,一直坚持拒绝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为核计划赢得了时间。1998年,通过一系列核试验,印度宣布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此遭到国际社会制裁。
从地理格局上看,印度对自身安全的忧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严格来说和大英帝国二战后的解体有关。按照《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克什米尔等地留下争议的尾巴,这样就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长期对立,甚至不惜数度兵戎相见。
第二个方面,实际也跟殖民主义有关。英国殖民时期,一直把印度作为向中国渗透、抵御沙俄势力南下的基地,因此在领土问题上不断对中国进行蚕食,在中印边界西段非法划定了“约翰逊线”,东段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大量中国领土窃为己有。印度独立后,信心膨胀,认为大英帝国设定的“边界”也就是自己的边界,人为地把同属第三世界、同为不结盟国家的中国塑造成“敌人”,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其实这未必是必然选项。二战时期,中印本是盟邦,大量美国援华物资正是从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起运,经喜马拉雅山上空的“驼峰航线”抵达中国。之所以产生如此局面,跟印度试图全面因袭殖民主义遗产有直接关系。
第三个方面,实际根植于印度次大陆的地理。印度一直有人认为,印度洋是“印度之洋”,向西边可以控制阿拉伯海,向东边可以经孟加拉湾扼住马六甲海峡。继航海大发现之后,大英帝国凭借海洋贸易商路,繁荣了卡拉奇、孟买、加尔各答、吉大等良港。随着印巴分治,卡拉奇、吉大已非印度领土,而英国衰落后的海洋贸易主导权归了美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海洋利益实际被边缘化了。不过,印度现代海权理论家潘尼迦早就指出,印度要是成为一个亚洲大陆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从欧亚大陆观点看,她只是个毗连的地区,为不可逾越的高山所隔开;另一方面,从海空观点看,她则是具有主要战略意义的中心之一。从海洋角度看,她控制着印度洋。从航空角度看,她被称作‘航空岛屿。她是海洋各地区的天然航空转运中心。印度对于海洋国家体系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而对于大陆国家体系来说,她却并不重要”,“印度有两千英里以上开阔的海岸线,如果印度洋不再是一个受保护的海洋,那么,印度的安全显然极为可虑。”
冷战期间,印度一直没有像B-52或者图-95那样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为防范中国,曾和苏联协商引进图-22轰炸机,但并未得手。让歼击轰炸机承担核武器投放任务,一直是印度空基核力量的一个重点。印度空军的“幻影”2000H、美洲虎IS/IB、米格-27(接近退役),以及苏-30,都可能执行核打击任务。以这些飞机的作战半径考虑,它们主要应对巴基斯坦和中印边界方向。
印度发展了两大系列的弹道导弹。“普里特维”(也译作“大地”)短程弹道导弹家族中,陆军型“普里特维”-1射程为150千米;空军型“普里特维”-2射程为250~350千米;海军型“普里特维”-3射程为350~600千米。此外,印度重点发展的弹道导弹家族是“阿格尼”(也译作“火神”、“烈火”)系列。“阿格尼”-1射程700~1 250千米;“阿格尼”-2射程2 000~3 000千米,可以铁路或公路机动部署,属于中程导弹;“阿格尼”-3射程3 000~5 000千米,可以铁路机动。以上导弹都已装备部队。完成试验的“阿格尼”-4射程4 000千米,“阿格尼”-5射程5 000~8 000千米,据印度人说,这两种导弹属于 2015~2020年核力量的主要装备,不仅具备突防能力,还有可能用于发射再入大气层的高超声速武器。建立远程或洲际核威慑的是正在研发的“阿格尼”-6弹道导弹,其潜射型射程6 000千米,陆基型射程6 000~10 000千米,可以携带多个分导弹头。
据说印度正在研发射程10 000千米的“瑟亚”(印度教“太阳神”)潜射型弹道导弹;具备分导弹头的洲际型号射程能达到80 000~12 000千米,但这两种导弹的试验并没有官方证实。印度人本想在“阿格尼”-3基础上发展潜射型,但是后来发现尺寸太大,“歼敌者”号核潜艇装不下,由此出现两种试验中的潜射弹道导弹——“萨加里卡”(也译作“海洋”),也就是K-15;射程3 500千米的K-4,今年3月份首次试射成功。此外,印度海军的“丹努什”(也译作“弓”)是“普里特维”的海军舰载版,射程能达到350千米。
印度的选择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从趋势上看实际是一种基于印度洋、面向全球的“大安全观”。印度一直在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给自身定位并不局限在南亚次大陆。911事件后,印度敏锐地抓住机遇,高举反恐旗帜,博得美国欢心。实际上,从“阿格尼”-3开始,其射程已可以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到“阿格尼”-5已经可以覆盖中国全境,对中国的“战略均势”已经成型,那又何必研制射程覆盖全球的“阿格尼”-6呢?而美国近年来出于遏制中国的考虑,对印度核试验得态度由1998年的坚决制裁转为模糊暧昧,甚至纵容,这是否又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呢?
印度人以非常务实的手段,借传统的友好关系笼络住俄罗斯,同时借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民主大国”形象稳住美国,两边讨巧,国际环境远优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为国家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但是,心多大,未必世界就有多大——如果站得不够高,甚至站在坑里的话。
责任编辑:吴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