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 “心” 开始
2014-11-18程蓓
程蓓
摘要:近年来,随着江西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狱工作呈现跳跃式发展,未成年犯教育改造中罪犯生活技能教育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常态化得到全面推进,如何充分运用信息环境、模式和手段提升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质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虚拟场景;多媒体教学;全程数据记录
在监狱生活技能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协调的情况:一方面,运用信息化实现罪犯生活技能教育的创新是监狱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在未成年犯刑满后造就比较低的重新犯罪率;另一方面,由于未管所存在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以及孤岛式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应用教育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教育改造工作的需要,致使目前在罪犯教育改造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难题。下面具体谈谈信息化建设对罪犯生活技能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化对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优势
信息化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中应用的前景可表现为六大显著特点。
一是技术性,我所配备出监评估系统、友迪心理矫治系统、监管改造系统,为生活技能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是发展性,信息手段的运用,使狱警能时时动态了解罪犯的生活适应程度,及时调整生活技能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这项教育持久开展下去。
三是保密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每个罪犯的矫治原始数据,必须由专人管理和保存,没有涉及监管安全的重大事件不得公开,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犯的隐私权。
四是多样性,信息技术科不但配备网络系统数据库,还增加了网络谈话、远程视频会见、启明电视台、启明广播站、周末影院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和培训。
五是虚拟性,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监狱不需投入太多人力物力而换来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既节省了资源,又让罪犯感受到外界科技发展的迅速,从而认识到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六是全局性,由于信息数据的实时传送,监狱各级领导都能随时了解每一名罪犯的改造生活适应情况,有利于全面评估生活技能教育的效果,从大局出发,及时制定相应政策,确保行之有效。
二、利用信息化实施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基本形式
1.利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形式的信息化和虚拟化进行处理情绪能力的教育
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空间、时间的依赖,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未管所由于未成年犯行动的限制性,造成传统意义上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往往动辄就几百人的流动,一方面不利于监管安全的稳定,另一方面,嘈杂的环境也影响到生活技能教育的实效性;未管所劳动改造有一定时间要求,目前情况下难以抽出大量时间组织罪犯学习。我们完全可以搭建一系列虚拟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环境,包括虚拟生活技能教室、虚拟生活技能考场、虚拟生活技能教育论坛、虚拟生活技能图书馆等。如果能利用好开发网络的虚拟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改与传统教改相结合,这应该是未来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趋势。从2013年起,我们针对未成年犯心理焦虑水平较高的问题,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根据问题采取措施,成功降低未成年犯焦虑水平。
首先,我们对学员进行随机抽样心理测试(人数为100人,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测试量表),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出现焦虑症状的人数比例见表1。
表1 SAS测试结果(N=100)
轻度焦虑(50~59分) 中度焦虑(60~69分) 重度焦虑
69分以上 总计
人数(人) 21 28 9 58
比例 21% 28% 9% 58%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启明学校初中学员焦虑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58%)。
对此,教育改造处加强对基层个别谈话制度和“十必谈”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服刑指导中心要求必须开展活动让未成年犯真正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作用。
教育改造处要求基层领导每月网络个别谈话次数达到15次,主管警官每月个别谈话次数达到20次,至2013年10月,累计与未成年犯谈话3000余人次,全面了解每位未成年犯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通过网络谈话记录进行考核。
服刑指导中心运用书信咨询、网络谈话、面对面咨询3种方式重点解决来访者的情绪焦虑等具体的心理问题,至2013年10月,共咨询此类来访者230人次,其中书信咨询50人次,网络谈话160人次,面对面咨询20人次。
服刑指导中心2013年3月起,利用启明电视台网络转播“心理访谈”节目,共播出16期节目,制作2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片在各管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功能的普及教育,累计播出时间400余天,观看人数1900余人。
2013年11月,小组随机抽取100名未成年犯学员进行心理测试,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测试量表,结果如下:
表2 初中学员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N=100)
轻度焦虑(50~59分) 中度焦虑(60~69分) 重度焦虑
69分以上 总计
人数(人) 15 10 8 33
比例 15% 10% 8% 33%
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活动后,未成年犯学员焦虑比例降低到了33%,说明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有所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增强。
2.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过程,比如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罪犯生活技能水平改造问题的诊断、教育任务的分配、详细的个别化矫治方案、智能的生活技能学习指导、精确的生活技能改造记录、整齐的生活技能档案管理、跟踪的生活技能改造表现记载等,还可以施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管理电子一卡通,能够实现对罪犯多方面的方便、快捷和有序化的自动管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我所定期对出入所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用数据分析监狱教育改造的效果,评估罪犯生活技能教育质量。
以下是2011年从入所新犯中抽取100人所做的COPA—PA(中国罪犯个性心理)测试结果。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后结果如下。
表3 入所新犯COPA—PA测试结果
因 子 ≥60分的百分数(基数为100人)
SPD1(内外倾) 12
SPD2(情绪稳定性) 32
SPD3(同众性) 16
SPD4(冲动性) 33
SPD5(攻击性) 36
SPD6(报复性) 33
SPD7(信任感) 30
SPD8(同情心) 35
SPD9(自信心) 37
SPD10(焦虑感) 24
SPD11(聪慧性) 36
SPD12(心理变态倾向) 24
SPD13(犯罪思维模式) 31
L(说谎指标) 18
S(同一性指标) 16
L和S 15
从上表可以看出:SPD2(情绪稳定性)、SPD4(冲动性)、SPD5(攻击性)、SPD6(报复性)、SPD7(信任感)、SPD8(同情心)、SPD9(自信心)、SPD13(犯罪思维模式)等因子出现异常症状的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反映出未成年犯当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个性特点是:情绪易变、容易冲动、喜欢攻击别人、缺乏同情心、自信心不足、有明显的犯罪思维模式。
2013年5月从服刑两年以上的未成年犯中随机抽出100人再次做COPA—PA测试。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后结果如下。
表4 服刑两年的未成年犯COPA—PA测试结果
因 子 ≥60分的百分数(基数为100人)
SPD1(内外倾) 22
SPD2(情绪稳定性) 22
SPD3(同众性) 20
SPD4(冲动性) 34
SPD5(攻击性) 20
SPD6(报复性) 30
SPD7(信任感) 16
SPD8(同情心) 36
SPD9(自信心) 28
SPD10(焦虑感) 30
SPD11(聪慧性) 36
SPD12(心理变态倾向) 18
SPD13(犯罪思维模式) 25
L(说谎指标) 19
S(同一性指标) 16
L和S 16
上表结果表明:SPD2(情绪稳定性)、SPD5(攻击性)、SPD9(自信心)、SPD13(犯罪思维模式)四项因子出现异常症状人数的比例下降了10%左右,SPD1(内外倾)外倾人数比例增加了10%,说明未成年犯经过两年的普及生活技能教育后,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人沟通,自信心提高,情绪稳定性增强,攻击性下降,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一定提高。
3.形式多样化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载体的信息化
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信息化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即时生活技能教育在线答疑课堂,针对罪犯提出的有关生活、学习、生产上的问题,进行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形式的深层次、全方位交流指导;也可以尝试生活技能远程教学,在系统内聘用各个同水平的生活技能教育能手,利用网上同步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远距离答疑解惑,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资源和服务,从而将全国未管所系统内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人才资源整合,节省警力与经济资源,并且能均衡全国各未管所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质量上的差异。
三、以信息化为基础促成现代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全新模式
1.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
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学习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罪犯更容易接受生活技能信息,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学到自己该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之道。在这点上还需要提出来的是,为了增强监狱运用信息化进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民警中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生活技能课堂教学探索研究活动,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组织不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或者让民警有意识地创造情境,调动罪犯学习积极性。
2.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
在信息化社会,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改造不应该只是监狱的“专利”,而应该逐步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由于未管所工作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和外界部门缺乏沟通,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效果欠佳的后果。信息化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有效便利条件和载体,我们已经建立监狱、当地关工委、未成年犯三位一体的网络通讯系统,利用视频、音频、IP地址监控进行即时的两方监督、三方对话,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节约各类投入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未成年犯尽量争取家人的支持,联系他们的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以巩固正确行为和想法,比如,李某在和家人进行远程视频会见的联系后,父母感到儿子不再那么喜欢用自杀来威胁他们,主动表示对监狱管理的认同。
3.未成年犯生活技能开放教育与统一规划相结合,构成双管齐下的生活技能教育环境
也许有人问:未管所毕竟是个封闭性很强的场所,必须确保监狱工作的绝对安全,防止罪犯和外界进行无序的联系,怎么可能利用网络进行开放性的生活技能教育呢?诚然,信息化由于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显示的信息不一定都对罪犯生活技能有指导性和可借鉴性。所以我们一方面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在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安装隔离卡和双硬盘,进行网络即时跟踪,并做好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防御及信息加密传输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检查和落实工作,从而避免罪犯获取有关需要对他们保密的信息内容。在软性防御上还必须有选择性地甄别和引导,监狱民警在实施未成年犯生活技能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告诉罪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更重要和有效的是,布置具有生活技能相关的学习性、创造性和有乐趣的任务,让罪犯在信息环境中去完成,培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恢复他们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减少因为服刑带来的亚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积极的信息防御,在抵御不良信息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应该有助于转变未成年犯的潜在对抗意识。
传统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着重的是令行禁止,是无条件的灌输,狱警没有可发挥的自由空间,而在信息化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中,监狱民警不再是个发令官,不是统治者,而是个主持人、召集人、引导者,从而运用信息技术为罪犯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生活技能学习兴趣和增强创造力的环境,培养罪犯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力,营造健康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环境。
四、经验总结和分析
生活技能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四个方面的努力。(1)高度负责、锐意进取的领导层,能支持人员机构设立和经费投入,认同此项工作是影响社会再犯罪率降低的重要项目。(2)生活技能教育组织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任务和价值目标,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来适应全新的工作方法,转变传统的观念。服指中心在近半年的生活技能教育工作中,管理经验丰富了,每名二级咨询师都能独立召开和主持个案分析会,工作量增加了40%,真正成为教育改造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可供参考的案例和数据太少,对管区的指导个人化色彩较重。(3)管区实践者的专业素质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持续不断地督促他们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形成一整套工作制度才能看到效果。我所推行生活技能教育以来,笔者迫切感到对管区干警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否则,开展教育的过程可能变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提审”问话。(4)参与者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在前期的高密度干预过程中,基层干警在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阶段就是筛查寻找参与者的阶段。需要实施生活技能教育各类方案的罪犯在咨询过程中能真实袒露自己的心理动态而不是一味迎合咨询师的要求的人其实是最佳的配合者。生活技能教育工作注意了这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让这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帮助未成年犯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
栏目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黄才玲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我所定期对出入所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用数据分析监狱教育改造的效果,评估罪犯生活技能教育质量。
以下是2011年从入所新犯中抽取100人所做的COPA—PA(中国罪犯个性心理)测试结果。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后结果如下。
表3 入所新犯COPA—PA测试结果
因 子 ≥60分的百分数(基数为100人)
SPD1(内外倾) 12
SPD2(情绪稳定性) 32
SPD3(同众性) 16
SPD4(冲动性) 33
SPD5(攻击性) 36
SPD6(报复性) 33
SPD7(信任感) 30
SPD8(同情心) 35
SPD9(自信心) 37
SPD10(焦虑感) 24
SPD11(聪慧性) 36
SPD12(心理变态倾向) 24
SPD13(犯罪思维模式) 31
L(说谎指标) 18
S(同一性指标) 16
L和S 15
从上表可以看出:SPD2(情绪稳定性)、SPD4(冲动性)、SPD5(攻击性)、SPD6(报复性)、SPD7(信任感)、SPD8(同情心)、SPD9(自信心)、SPD13(犯罪思维模式)等因子出现异常症状的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反映出未成年犯当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个性特点是:情绪易变、容易冲动、喜欢攻击别人、缺乏同情心、自信心不足、有明显的犯罪思维模式。
2013年5月从服刑两年以上的未成年犯中随机抽出100人再次做COPA—PA测试。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后结果如下。
表4 服刑两年的未成年犯COPA—PA测试结果
因 子 ≥60分的百分数(基数为100人)
SPD1(内外倾) 22
SPD2(情绪稳定性) 22
SPD3(同众性) 20
SPD4(冲动性) 34
SPD5(攻击性) 20
SPD6(报复性) 30
SPD7(信任感) 16
SPD8(同情心) 36
SPD9(自信心) 28
SPD10(焦虑感) 30
SPD11(聪慧性) 36
SPD12(心理变态倾向) 18
SPD13(犯罪思维模式) 25
L(说谎指标) 19
S(同一性指标) 16
L和S 16
上表结果表明:SPD2(情绪稳定性)、SPD5(攻击性)、SPD9(自信心)、SPD13(犯罪思维模式)四项因子出现异常症状人数的比例下降了10%左右,SPD1(内外倾)外倾人数比例增加了10%,说明未成年犯经过两年的普及生活技能教育后,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人沟通,自信心提高,情绪稳定性增强,攻击性下降,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一定提高。
3.形式多样化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载体的信息化
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信息化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即时生活技能教育在线答疑课堂,针对罪犯提出的有关生活、学习、生产上的问题,进行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形式的深层次、全方位交流指导;也可以尝试生活技能远程教学,在系统内聘用各个同水平的生活技能教育能手,利用网上同步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远距离答疑解惑,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资源和服务,从而将全国未管所系统内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人才资源整合,节省警力与经济资源,并且能均衡全国各未管所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质量上的差异。
三、以信息化为基础促成现代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全新模式
1.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
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学习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罪犯更容易接受生活技能信息,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学到自己该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之道。在这点上还需要提出来的是,为了增强监狱运用信息化进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民警中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生活技能课堂教学探索研究活动,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组织不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或者让民警有意识地创造情境,调动罪犯学习积极性。
2.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
在信息化社会,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改造不应该只是监狱的“专利”,而应该逐步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由于未管所工作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和外界部门缺乏沟通,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效果欠佳的后果。信息化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有效便利条件和载体,我们已经建立监狱、当地关工委、未成年犯三位一体的网络通讯系统,利用视频、音频、IP地址监控进行即时的两方监督、三方对话,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节约各类投入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未成年犯尽量争取家人的支持,联系他们的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以巩固正确行为和想法,比如,李某在和家人进行远程视频会见的联系后,父母感到儿子不再那么喜欢用自杀来威胁他们,主动表示对监狱管理的认同。
3.未成年犯生活技能开放教育与统一规划相结合,构成双管齐下的生活技能教育环境
也许有人问:未管所毕竟是个封闭性很强的场所,必须确保监狱工作的绝对安全,防止罪犯和外界进行无序的联系,怎么可能利用网络进行开放性的生活技能教育呢?诚然,信息化由于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显示的信息不一定都对罪犯生活技能有指导性和可借鉴性。所以我们一方面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在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安装隔离卡和双硬盘,进行网络即时跟踪,并做好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防御及信息加密传输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检查和落实工作,从而避免罪犯获取有关需要对他们保密的信息内容。在软性防御上还必须有选择性地甄别和引导,监狱民警在实施未成年犯生活技能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告诉罪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更重要和有效的是,布置具有生活技能相关的学习性、创造性和有乐趣的任务,让罪犯在信息环境中去完成,培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恢复他们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减少因为服刑带来的亚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积极的信息防御,在抵御不良信息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应该有助于转变未成年犯的潜在对抗意识。
传统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着重的是令行禁止,是无条件的灌输,狱警没有可发挥的自由空间,而在信息化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中,监狱民警不再是个发令官,不是统治者,而是个主持人、召集人、引导者,从而运用信息技术为罪犯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生活技能学习兴趣和增强创造力的环境,培养罪犯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力,营造健康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环境。
四、经验总结和分析
生活技能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四个方面的努力。(1)高度负责、锐意进取的领导层,能支持人员机构设立和经费投入,认同此项工作是影响社会再犯罪率降低的重要项目。(2)生活技能教育组织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任务和价值目标,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来适应全新的工作方法,转变传统的观念。服指中心在近半年的生活技能教育工作中,管理经验丰富了,每名二级咨询师都能独立召开和主持个案分析会,工作量增加了40%,真正成为教育改造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可供参考的案例和数据太少,对管区的指导个人化色彩较重。(3)管区实践者的专业素质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持续不断地督促他们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形成一整套工作制度才能看到效果。我所推行生活技能教育以来,笔者迫切感到对管区干警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否则,开展教育的过程可能变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提审”问话。(4)参与者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在前期的高密度干预过程中,基层干警在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阶段就是筛查寻找参与者的阶段。需要实施生活技能教育各类方案的罪犯在咨询过程中能真实袒露自己的心理动态而不是一味迎合咨询师的要求的人其实是最佳的配合者。生活技能教育工作注意了这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让这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帮助未成年犯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
栏目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黄才玲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我所定期对出入所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用数据分析监狱教育改造的效果,评估罪犯生活技能教育质量。
以下是2011年从入所新犯中抽取100人所做的COPA—PA(中国罪犯个性心理)测试结果。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后结果如下。
表3 入所新犯COPA—PA测试结果
因 子 ≥60分的百分数(基数为100人)
SPD1(内外倾) 12
SPD2(情绪稳定性) 32
SPD3(同众性) 16
SPD4(冲动性) 33
SPD5(攻击性) 36
SPD6(报复性) 33
SPD7(信任感) 30
SPD8(同情心) 35
SPD9(自信心) 37
SPD10(焦虑感) 24
SPD11(聪慧性) 36
SPD12(心理变态倾向) 24
SPD13(犯罪思维模式) 31
L(说谎指标) 18
S(同一性指标) 16
L和S 15
从上表可以看出:SPD2(情绪稳定性)、SPD4(冲动性)、SPD5(攻击性)、SPD6(报复性)、SPD7(信任感)、SPD8(同情心)、SPD9(自信心)、SPD13(犯罪思维模式)等因子出现异常症状的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反映出未成年犯当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个性特点是:情绪易变、容易冲动、喜欢攻击别人、缺乏同情心、自信心不足、有明显的犯罪思维模式。
2013年5月从服刑两年以上的未成年犯中随机抽出100人再次做COPA—PA测试。对测试报告进行分析后结果如下。
表4 服刑两年的未成年犯COPA—PA测试结果
因 子 ≥60分的百分数(基数为100人)
SPD1(内外倾) 22
SPD2(情绪稳定性) 22
SPD3(同众性) 20
SPD4(冲动性) 34
SPD5(攻击性) 20
SPD6(报复性) 30
SPD7(信任感) 16
SPD8(同情心) 36
SPD9(自信心) 28
SPD10(焦虑感) 30
SPD11(聪慧性) 36
SPD12(心理变态倾向) 18
SPD13(犯罪思维模式) 25
L(说谎指标) 19
S(同一性指标) 16
L和S 16
上表结果表明:SPD2(情绪稳定性)、SPD5(攻击性)、SPD9(自信心)、SPD13(犯罪思维模式)四项因子出现异常症状人数的比例下降了10%左右,SPD1(内外倾)外倾人数比例增加了10%,说明未成年犯经过两年的普及生活技能教育后,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人沟通,自信心提高,情绪稳定性增强,攻击性下降,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一定提高。
3.形式多样化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载体的信息化
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信息化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即时生活技能教育在线答疑课堂,针对罪犯提出的有关生活、学习、生产上的问题,进行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形式的深层次、全方位交流指导;也可以尝试生活技能远程教学,在系统内聘用各个同水平的生活技能教育能手,利用网上同步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远距离答疑解惑,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资源和服务,从而将全国未管所系统内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人才资源整合,节省警力与经济资源,并且能均衡全国各未管所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质量上的差异。
三、以信息化为基础促成现代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全新模式
1.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
在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学习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罪犯更容易接受生活技能信息,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学到自己该学的知识,真正掌握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之道。在这点上还需要提出来的是,为了增强监狱运用信息化进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民警中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生活技能课堂教学探索研究活动,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组织不同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或者让民警有意识地创造情境,调动罪犯学习积极性。
2.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模式
在信息化社会,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改造不应该只是监狱的“专利”,而应该逐步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由于未管所工作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和外界部门缺乏沟通,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效果欠佳的后果。信息化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有效便利条件和载体,我们已经建立监狱、当地关工委、未成年犯三位一体的网络通讯系统,利用视频、音频、IP地址监控进行即时的两方监督、三方对话,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节约各类投入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未成年犯尽量争取家人的支持,联系他们的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以巩固正确行为和想法,比如,李某在和家人进行远程视频会见的联系后,父母感到儿子不再那么喜欢用自杀来威胁他们,主动表示对监狱管理的认同。
3.未成年犯生活技能开放教育与统一规划相结合,构成双管齐下的生活技能教育环境
也许有人问:未管所毕竟是个封闭性很强的场所,必须确保监狱工作的绝对安全,防止罪犯和外界进行无序的联系,怎么可能利用网络进行开放性的生活技能教育呢?诚然,信息化由于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显示的信息不一定都对罪犯生活技能有指导性和可借鉴性。所以我们一方面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在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安装隔离卡和双硬盘,进行网络即时跟踪,并做好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防御及信息加密传输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检查和落实工作,从而避免罪犯获取有关需要对他们保密的信息内容。在软性防御上还必须有选择性地甄别和引导,监狱民警在实施未成年犯生活技能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告诉罪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更重要和有效的是,布置具有生活技能相关的学习性、创造性和有乐趣的任务,让罪犯在信息环境中去完成,培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恢复他们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减少因为服刑带来的亚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积极的信息防御,在抵御不良信息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应该有助于转变未成年犯的潜在对抗意识。
传统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着重的是令行禁止,是无条件的灌输,狱警没有可发挥的自由空间,而在信息化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中,监狱民警不再是个发令官,不是统治者,而是个主持人、召集人、引导者,从而运用信息技术为罪犯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生活技能学习兴趣和增强创造力的环境,培养罪犯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力,营造健康的未成年犯生活技能教育的环境。
四、经验总结和分析
生活技能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四个方面的努力。(1)高度负责、锐意进取的领导层,能支持人员机构设立和经费投入,认同此项工作是影响社会再犯罪率降低的重要项目。(2)生活技能教育组织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任务和价值目标,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来适应全新的工作方法,转变传统的观念。服指中心在近半年的生活技能教育工作中,管理经验丰富了,每名二级咨询师都能独立召开和主持个案分析会,工作量增加了40%,真正成为教育改造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可供参考的案例和数据太少,对管区的指导个人化色彩较重。(3)管区实践者的专业素质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持续不断地督促他们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形成一整套工作制度才能看到效果。我所推行生活技能教育以来,笔者迫切感到对管区干警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否则,开展教育的过程可能变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提审”问话。(4)参与者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在前期的高密度干预过程中,基层干警在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阶段就是筛查寻找参与者的阶段。需要实施生活技能教育各类方案的罪犯在咨询过程中能真实袒露自己的心理动态而不是一味迎合咨询师的要求的人其实是最佳的配合者。生活技能教育工作注意了这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让这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帮助未成年犯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
栏目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黄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