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姓心目中的“最美乡村教师”

2014-11-18李胜基

共产党员·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李胜基

他一生中做过两次改变命运的抉择——为了2000多个孩子的未来,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

他每天要走十七八公里崎岖而漫长的山路,风雨无阻、不畏艰辛地走了整整36年、25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6圈有余,骑坏了3台自行车、1台摩托车,至于走坏了多少双鞋,磨坏了多少车胎,早已数不过来;

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悉心教导,让许许多多山里孩子“飞”出大山,走进大城市的学府;

他潜心钻研授课技能,所带的班级、所讲的课都是“顶呱呱”。他先后获得“辽宁省师德标兵”“阜新市‘感动在基层十大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但在他心里,一批又一批孩子学有所成却胜过一切。虽然国内各级媒体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名单上,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可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他就是“最美乡村教师”。

他,就是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中学教师、共产党员高凤祥。

两次抉择:坚守换来满园桃李

若不是心灵深处蕴藏着对学生的爱,高凤祥的人生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从1974年到1997年,在他教师的称谓前始终挂着“民办”的前缀。就因为这两个字,亲友们频频拖他的后腿:“一个月挣不了几个钱,干点儿啥不比当那民办教师强?”1975年秋季征兵时,高凤祥也曾有机会成为一名军人。当学生们得知他要参军的消息后,顿时哭成一片:“高老师不管我们了吗?你走了谁教我们呀?”30多名家长闻讯赶到学校,拉住高凤祥的手苦苦挽留。当时是家长们哭,老师们哭,学生们哭,高凤祥也哭!

面对孩子们和家长们企盼又可怜的眼神,高凤祥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原本的犹豫在那一刻变得坚定了:“我不走了!不图别的,我得让孩子们多学知识,不能当文盲。有了文化,就算是种地也能多打上几斤粮食。”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参军的机会,继续坚守山乡校园,坚守他深爱的讲台,坚守在他的孩子们身边。

1977年,封闭十载的高考大门再度敞开。考大学一直是高凤祥的梦想。当时,虽然高凤祥对学生家长们解释说:“如果我考上了,学的知识多了,回来后可以教得更好。”可家长们仍然苦苦挽留:“大学毕业后,你不回来咋办呀?你这一走,好几茬学生都没希望了。你……能不能不走?”乡亲们带着恳求的话语、孩子们忧伤的眼神,又一次留住了高凤祥。

1997年,已从教23年的高凤祥终于从民办教师转为一名正式教师。“那年月家家困难,但他家更困难。”高凤祥家的苦日子,从居住的村屯到任教的学校,几乎无人不知。刚任教时,高凤祥的工资少得可怜,每月到手的现钱只有国家补助的5元。村上每年给他补助几百元钱,但要赶上年景好的时候才发,年景不好,他就相当于白奉献,而这点钱甚至还不够用来修理骑坏的自行车。“当老师挣不来钱,地里的活儿白天干不上。”高凤祥笑称自己还不如村里的懒汉。为了生活,本已披星戴月上下班的他,还得起早贪黑地侍弄田地,替妻子分担辛苦。晚饭后先干农活儿,深夜还要借着昏黄的灯光,批改孩子们的作业。

更多的情、更多的爱,高凤祥给了学生。他将别人家的孩子送出大山,却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留在了山村:“我欠老伴儿的,更欠儿子啊!”懂事的儿子过早地替父亲承担了家里的一切活计,没有考上大学,在家务农,至今也没有外出打工。“我爸太忙,我妈老了,家里没个人不行。”儿子的话虽然感人,却深深刺痛着高凤祥的心。

40年间,2000多名学生,陆续从四周被高粱地围拢的校园里,从门窗透风的教室里,一批又一批地顺利考入上级学校,走出山村。高凤祥教过的学生中,有现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杜汇良,现任中国外交部驻俄罗斯大使馆参赞李秀红,中国医大影像科任副主任的高树曦,还有许多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兢兢业业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更有正就读于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大学生……

虽然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可每到教师节、元旦、春节,他们都会通过贺卡、信件、电话等向同一位恩师——高凤祥,表达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每到这时,高凤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道道皱纹更密了,憨厚地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付出,很值!”

25万公里:风雨无阻育人路

1978年3月,高凤祥从台吉小学调到化石戈中学。相比栖身四面环山的台吉小学,化石戈中学的办学条件无疑要好些。但这也意味着,高凤祥每天的上班路途从6公里被拉长至17公里,而所行的还是令人打怵的山路。“来回走路肯定是不行了。”咬咬牙,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高凤祥推回了一台自行车。

到学校的山路中,有一段是长400余米的陡坡。遇到下雪天,高凤祥必须带着工具,除一除雪方可行进;赶上雨天,他要一边推车爬坡,一边留神脚下。尽管倍加小心,意外还是发生了。2007年12月4日清晨,前夜的一场中雪后,已经骑坏3台自行车、1台摩托车的高凤祥,骑着自己的第二台摩托车坚持赶往学校。在一处下坡路段,裹着厚厚棉大衣的他在转弯时不慎滑倒,小腿断裂骨折。学校给了高凤祥一年病假,他只休了3个月,就让家人把自己送回学校上课,吃住在学校,干脆以校为家了。“当时,我正带初三学生,学校又缺数学老师,可不能把学生的课程耽误了。”怕影响教学,本该一年过后取出的固定钢板,在高凤祥的腿里一直留到了现在。

另一次意外摔倒,留给高凤祥的“后遗症”是右手无名指再也无法伸直。老伴心疼地说:“老头子太倔了,只要多休息些日子,也不至于落下这样的残疾!”其实,在那些两头摸黑的寒冷冬日里,高凤祥到底摔过多少次跟头,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没大事儿就不说,怕老伴担心啊。”殊不知,整日担惊受怕的老伴也不知偷偷掉过多少眼泪。

质朴的山村孩子不善表达,可对自己家长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们的老师像父亲”“老师走很难走的路来给我们上课”……

“两个首屈一指”:偏僻小学创奇迹

“山里的孩子求学不易,不少都是几里、十几里地赶路。”为了把自己担负的数学课讲好、班主任工作做好,当时还是台吉小学教师的高凤祥一面向老教师求教,一面挤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书籍,不断揣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实践,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所讲的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无论多忙多累,他都会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个学生的作业。他的教学成果很快便体现在了学生的成绩单上:1976年,在全镇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中,高凤祥所带的班级荣获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双第一”,全镇教师都特别吃惊:“一个那么偏僻的小学,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成绩?这真是奇迹!”

在高凤祥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班里有一个男生因母亲早逝,平日里十分邋遢,同学们都嫌他又脏又臭,叫他“傻子”“小疯子”。高凤祥就在办公室里给他洗头、擦身,还给他从里到外买了新衣服,督促他保持卫生,鼓励他和同学们融合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快乐与幸福。初中毕业后,曾经的“小疯子”报名参军入伍,如今已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两次,被部队批准为“志愿兵”。

学生崔志强是个异常顽劣的孩子,同学们见了他都远远地躲开,老师们提到他也很头疼。但在这个“小魔王”的心里,全校只有一个老师让他信服,那就是高凤祥。有同学问他:“高老师一点儿也不严厉,你这么‘厉害咋就服高老师?”崔志强不好意思地回答:“高老师对咱们多好呀,我就服他!”原来,崔志强和高凤祥住在一个村屯,高凤祥主动在上下班路上和他搭伴儿,边走边唠心里话。天长日久,高凤祥和风细雨般的教诲令原来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的“小魔王”,也变得知书达理了。

家住台吉村四家子屯的学生孙志国,自幼父母离异,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平时家人都用铁链子锁上他,直到8岁他才会说话。这个特殊的孩子一上初中就引起了高凤祥的注意。了解情况后,高凤祥耐心地教导他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坚持在他读初中的3年里,每周一用摩托车把他带到学校住校,每周五再用摩托车带着他回家,让他从特殊的生活环境里走了出来,慢慢变成了正常人。毕业后的孙志国长大成人了,从一个被铁链子锁了8年的小“哑巴”,成了一个能写一手好字、自食其力的人。

孙桂玲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学生,因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几度让她辍学。“我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那段时间,下了班,奔波几十里山路回到家的高凤祥,不进家门直接跑到孙桂玲家,做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经过十几次不懈的努力,高凤祥终于说通了孙桂玲的父母,让孩子回到了她喜爱的校园。

发生在高凤祥身上帮助学生、关心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今,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敬慕、喜爱的高凤祥即将退休。“他永远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最美教师!”乡亲们众口一词地说。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