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导学案之体会

2014-11-17王进弟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老师

王进弟

摘 要: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育目的?“学案导学”的教学策略——编写高质、实用的预习导学案。基于地理学科具有实时性强、乡土性浓的特点,再加上学情不尽相同,适时对导学学案进行补充和删改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16-01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改变了老教材的框架结构,再辅以图象材料,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要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不难。但调查之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仍反映:地理难学,难懂,难理解。表现出对地理学习缺乏信心,不仅没有“谋”,连“勇”也没有。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教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如何激发学习地理的创造性?如何才能“不教”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所以我要改变教学观念,不应该固守传统教学上的知与行的统一,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应在引导,指导,疏导以及辅导四方面下功夫,学做“导师”。因此为了落实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这一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采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学案导学对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在教,而是在教会学生学,也就是要变教为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一直以来我都在纠结一个问题,课本上出现的知识,同时又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如果学生通过自学就会了,还用的着在课堂上一板一眼地去教吗?我很赞成有些专家的观点:教学生不会的,会的不教。学生在学中可能会碰到问题,教师根据就根据学生在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指导。比如在地理学习中,有一些技能或知识点是否就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落实或训练?

导学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高效完成。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有教师本人能够看见,最多在上课前给学生说说而已,印象肯定不够深刻。而在导学案上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本课时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目了然,在学习时随时可以回顾目标,学习的指向性更加明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以往的课堂总是满堂灌,教师不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针对性。自从实施了导学案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展示,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

学案导学重在“导”字,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兴趣的激发、学生学法指导、思维的培养上,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从此课堂不再是实施满堂灌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的课堂,也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从开展导学案学习以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大为改观,尤其是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自学。学习过程中,“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变“导师”,“学生”变“主人”由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变成“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种学习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前老师上课拿的是教案,整堂课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效率低下。实施学案导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课堂上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竞争意识强,从学生一开始讨论的跃跃欲试到争抢着回答问题,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老师适时适当地点拨,且点拨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于学生随时会提出新的问题,老师可能课前难以预料,相对来说对老师知识方面的要求更高了,该模式对老师来说是个新的挑战。同时老师还要调控好课堂,该讨论时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上黑板后,要让其他学生迅速静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互动,这对老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做到动静结合,收放自如才能真正驾御课堂。同时针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以直观认识,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目前学案导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思考

学案设计还有待改进,内容设置要有针对性。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让优秀学生从中感到挑战,让普通生受到鼓励,让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一种教学模式使用的多了,学生势必会产生疲劳感。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是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会大打折扣。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导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大面积的提高地理教学成绩。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老师
乡愁导学案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六·一放假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