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 倾听孩子的心声
2014-11-17崔智芳
崔智芳
摘 要:本文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透析孩子心灵世界的需求,认真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情况,针对性的对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不足之处进行总结采取适应性的转变,积极参与互动提高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指南;幼儿;心声;教育观;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93-01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同我们发生共鸣,我们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平凡与伟大相差只有一点点,让我们虔诚的点燃每一位孩子创新的火把吧,孩子将在平凡中出类拔萃!
孩子心声:我喜欢这样的幼儿园。首先,我喜欢的幼儿园要好看。妈妈在我入园之前,带着我走了许多幼儿园,很多幼儿园的墙上都贴了小朋友画的画,或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剪的手工图案,什么动物都有,总之乱七八糟的有点好看。
其次,我喜欢的幼儿园要有趣。有一次,妈妈带我走到一所幼儿园的教室前,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们在跟一位老师念古诗,一人一本“唐诗三百首”,然后一块儿学唱歌,我吓得立刻就要逃跑!上课原来是这么没意思啊!我喜欢的幼儿园,最好是大家伙儿一边说一边跳舞一边玩游戏的,还有最好大家不要那么整齐啦,都做一样的事情多没意思。如果我敲小鼓,小哥哥敲小嚓,不就变成秧歌了,那多好啊。
最后,我喜欢漂亮的老师!漂亮的那位老师并不是漂亮,就因为她穿得好看,又经常微笑能蹲下和孩子交流的老师,还喜欢脾气好温柔的老师。
通过以上对孩子的心声解读之后,作为幼儿教师深深的意识到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尊重孩子真真切切的不要只是口号,让孩子每天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老师能蹲下和孩子交流,照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空间要求;处处时时用微笑及其他方式鼓励孩子,重视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懂得手足、朋友的真诚含义。那才是真正的走进了孩子的心灵,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孩子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学前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1.计划实施填充式;2.教师缺乏自主权;3.观念行为脱节化。于是,这一共识便也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其实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园传统的那套教学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及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心灵,阻碍了幼儿的主体发展,幼儿的兴趣、需要不能很好地得以关注和满足,致使教和学呈现一种消极被动的不相适应的状态。我们认为只有当幼儿带着自身的兴趣、融进自己的情感、需要等这些因素投入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把师幼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更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并在寻找幼儿兴趣、需要和教育目标结合点的基础上,及时吸纳师幼双方共同的智慧,理智而充分地追随、满足和激发幼儿,使教学既能顺应幼儿的发展,又能将发展纳入教师有计划的轨道。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幼儿的尊重热爱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落实。
一、教育观的转变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而不仅仅是单向灌输,把语言文字作为获取知识的捷径。要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在与情景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也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目标,而是要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教育要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需要。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起互动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的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帮助幼儿提出问题。正如马拉古奇所说的:“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观察幼儿在做什么,假如你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幼儿在教育过程和课程决策上应有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因为幼儿的学习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往往为教师补充教育资源、提供多元的选择及做出建设性的想法提供支持与来源。
3、环境是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认识到环境的创设在与幼儿发起互动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作为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对幼儿的学习起着促进、激发作用。例如在“地球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创设生活环境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水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利用听故事、实际生活中的环保工作的了解,幼儿通过在讨论,得出了环境的美化有益于保护地球。并且还在生活中认真地按规则去做,自始至终,幼儿兴趣盎然,不但丰富了知识经验,还感受到更多探索发现的快乐。因此环境保护的参与是许多互动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关键。为使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教师不仅要充分的利用环境,更要有意识的创设环境。
二、幼儿观与教师观的转变
对幼儿的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幼儿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与文化的参与者,是他们自己文化的创造者。与成人一样,是拥有独特权利的个体。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入学之前就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富有好奇心、创造性,有着强烈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他们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的。
1、幼儿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个体。幼儿是学习与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教师和幼儿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中。
2、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例如,在探索性主题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由有幼儿自主发起的,课程尽管有预设的计划,但幼儿的兴趣点与需要起很大的作用。教师通过权衡各方面的情况后做决定,起向导作用,平衡课程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更多的是以参与者——伙伴的身份出现,与幼儿一起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或扮演某个角色,或设置某个情景,给予幼儿直接与间接、显形与隐性的指导,以维持幼儿高度的探索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