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2014-11-17刘效嘉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改变新课程

刘效嘉

摘 要:湖北省从2009年全面进入了新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千百万教师能否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转变为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经过本人在教学工作中亲身感受,发现与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满堂讲的现象少了;(2)师生关系转向民主、平等、融洽。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23-03

引言

当今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若干问题,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最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落实。虽然我们已经进入新课程两年了,但是在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理念极不适应的教学行为。诸如:时间方面。一堂课45分钟,有些教师要讲45分钟。学生只能当教师的忠实听众,被动接受学习,缺少思考和交流,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空间方面。传统的课堂,三尺讲台是教师的“领土”,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与学生毫无亲近可言。这种教师占据学生活动空间的状况,很难使学生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出来,而且对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和创造性的解放都没有什么良好的帮助。主导性方面。现今的有些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接受和服从,它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合作学习方面,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了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如小组讨论,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就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嘎然而止。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实际效果甚微。这样只能使讨论流于形式。也有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许多问题,其中不少问题缺乏思考性,教师一提出,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还有的教师组织集体交流,仅仅局限于你说我说大家说,缺少点拨提升,综合归纳、拓展延伸。还有照本宣科的“应付教学”:教案照抄照搬教材内容,讲课照诵教案内容,缺乏学生的主动反应,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只有教师机械的“独角戏”的表演。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新颖,个性鲜明,课改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基本的价值理念,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客观走势保持同步。它必然引发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创新,进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理应追求的理想的价值目标,也是课程理应体现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为了突出新课程的理念,以其作为该书的书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课程应该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理念是新课程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到管理展开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来设计和确定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要从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换言之,课程核心要从静态知识型转向动态生成型,重视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主张师生对所经历课程的自我解读。教师在平等对话中与学生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发现,在课程开发和创造性实施中施展个性,体验专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幸福;学生则在合作、研究和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其独特个性,体验作为课程教学的共同创造者的成长经历。课程评价从关注学生,“认知多少”到关注其在原有水平上身心发展的状态前景,不偏重结果而更重视过程,不偏废知识技能而更重视心智、情感和价值态度,凸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本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新课程还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等)、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环境意识)。用一种整体的观点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起点。

2、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由破而立,提出一系列旨在鼓励课程生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建设性教学策略。其中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程评价一改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反对对个性精神状态不同的学生做出简单化、统一化的横向评比,二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一切是为了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而非选择适合课程的学生,这样,就能在课程展开中尽可能充分地释放学生个体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和敢于突破陈规的思想个性,只有当学生真正作为课程主体之一而全方位、有深度地介入课程的学习中去,课程发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达成。

3、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则要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有可能使同一学科内容在不同课程主体参与和塑造下呈现出个性化的课程形态。新课程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实现个人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使课程发展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创造、开放与动态生成。教师作为课程创造者、开发者之一,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涌现出的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从而使自己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构课程,并在此过程中真正感受作为课程的共同创造者的欢乐,提升自我在课堂教与学中的生命质量。

4、提倡自主、合作、交流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提倡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自学生内心的“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还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以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积极支持与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注重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精英,而是要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它既重视结果又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既关注意义建构又注重应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因而它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改浪潮滚滚而来,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教师角色的挑战

在已有课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课程的执行者;在新课程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2、构建新型的教学行为

在已有课程里,占支配地位的教学行为,其特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授”关系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建构起新型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行为,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行为。

3、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在过去的课程里,主要是分科教学,教师大多是靠个人力量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新课程的综合化、平衡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4、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新课程的建设和推展过程,要求教师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的培养,从重认知到重情感,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教法到重学法,从重继承到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在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三、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和推动下,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而理念的变化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来,落实到课堂上,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一切对我们当今教师的教学行为又提出了几项要求:

1、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全面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传统的课程体系以知识和智力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比较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和习惯、能力的养成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是片面的、非人本的,自然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今,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发展不只是指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且还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的个性、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便不能只限于知识和智力的层面,局限于“教教材”,而应该转变为“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让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转换性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学”,教师对学生起带领作用,负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往往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重视不够,在这种教学行为的主导下,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新课程改革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却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只有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行为应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演变成固定不变的唯一的真理或结论,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简单的传授标准答案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与学生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5、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对话性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体现的是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种教学交往与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上课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建构知识。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5、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多元性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给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把评价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整个过程,它应该是教育者自觉、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其次,教师应该掌握新的评价技术与方法,不能以纸笔测验为唯一评价手段,而应该以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第三,新课程标准推崇的是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判定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行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元化、多层次,激励性地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各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这些内容对个体而言都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偏颇。因此,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衡量不同的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发挥其所长,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是真正落实新课程关键的所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始终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林培英.课堂决策一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徐妙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 王永华.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新操作[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改变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以英语教学的改变创造课堂魅力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