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2014-11-17张渭军
张渭军
摘 要: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用国家通用的必修教材,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组特点,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关键词: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6-01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即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国家通用必修课程转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及老师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的实施过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组织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对现有必修教材内容开发、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一、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教训
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运用学校资源,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整合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起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突破: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即细节化。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段特点。国家课程标准是分学段呈现,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学段目标,具体到学年目标,乃至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浅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细化。在此基础上,对每学期的三维目标进行深化,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定位准学科方法训练点、人文素养着眼点,依据现行教学班学生特点,预设成学期的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的优化
我建议,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扑面而来的,是善不善于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掘,能不能够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最专业、最富有行动研究意识的学科素养培训?同时,是不是来自课程实践力短板上最充满历险意识的挑战?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历史老师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