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一年级数学活动课的三种类型
2014-11-17柳霞
柳霞
新的课程实施方案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这改变了过去单一学科课程结构模式,以新的课程观念明确了活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我们也欣喜地看到,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变成“四基”,但其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落实”是我们这些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原有的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正式纳入活动课程,是获得活动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第一学段的学生乐于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且要兼具一定的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笔者以一年级学生为例,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课。
一、研究型活动课
研究型学习活动课程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这种经历整合了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多领域的学习内容。研究型学习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一)研究型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一年级教材中的第一节课就是玩积木,对于这个内容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这样的内容设计成了一节研究型的活动课。
【活动内容】玩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触摸与观察,以及搭建组合图形的过程,来研究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描画,发现平面图形来自于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通过对平面图形的叠加或搭建,发现平面图形也可以变成立体图形。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准备】福禄贝尔以及蒙氏数学教具。
【活动过程】
步骤一:发现问题
研究内容1:立体图形的特点
活动引导:让学生先玩立体图形,通过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图形,说说摸到的图形的特点,以及把立体图形滚一滚、搭一搭等活动,充分认识立体图形。
活动操作:确定其中一种立体图形,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观察与发现。观察好一个后再继续观察其他几种图形。
“我看到的立体图形”观察表
观察内容 观察记录
几个面
几个顶点
几条边
会不会滚动
滑下梯子时快还是慢
研究内容2:平面图形特点:摸一摸并说一说与立体图形摸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步骤二:思考与尝试
活动引导1:能不能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来?
活动操作:沿立体图形描一描并剪下来,对比一下,发现剪下来的与平面图形中的哪一个图形是一样的?
活动引导2:能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吗?
活动操作:
方法1:把剪下来的图形或刚才的平面学具搭建成一个立体图形。搭好后,看看与哪一个立体图形是一样的(空心的)。
方法2:把相同的平面图形不断地叠加成一个立体图形(实心的)。
提示: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玩、比较、思考、操作。期待学生能够发现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步骤三:得出结论
平面图形来自于立体图形的某一个面。相同平面图形的叠加或多个平面图形的搭建可以组合成立体图形。
(二)思考
从课堂实效看,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课,会一直很认真地去完成自己的探索,有的学生甚至在整个活动中都没有发出声音,而是默默地感觉、摸索、尝试,也有的学生会轻轻地互相交流或咨询教师,但都沉浸在自己的“感觉”中,这种无声却凸显了“体验”的真正内涵。
皮亚杰、杜威和蒙台梭瑞都承认儿童需要探索性的活动,他们赞成实行一种允许儿童对物体进行物理探索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对儿童的学习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活动课中,学生又是非常“自主”的。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而不再是被教师的语言引导或受同学思维的干扰。在这样的活动课中,学生完全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则退居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现。
二、故事型活动课
此类活动课是以“故事”为主题来展开的,可以讲、做结合,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体验。针对一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要给他们讲一些浅显的数学童话故事、绘本故事等。
(一)故事型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乘法这一内容前置到一年级是浙江版数学教材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么在一年级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乘法”的教学呢?笔者把乘法课与数学活动课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方案。
【活动内容】关于“乘法”的故事。
【活动目标】
通过文本来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知识的热情。
通过绘本中图片与文字来代替常规课堂中教师的语言。
通过学生自己画数学绘本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与内化乘法的知识。
【活动时间】
课外时间,在《认识乘法》教学之前。
【活动准备】
关于乘法的数学绘本四本:《鸟儿鸟儿飞进来——乘法的认识》等。
【活动过程】
步骤一:讲故事
在上“乘法的认识”之前给学生讲关于“乘法的认识”的三本绘本故事中的两本。
步骤二:画绘本
让学生根据所看的绘本,结合自己对乘法的理解,画一画生活中的乘法,也可以模仿绘本中的情境。
步骤三:绘本展示
在班级的展示板中,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endprint
步骤四: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1:将该项内容拓展到“乘加的认识”内容中去。
教师带着学生到学校的花园中捡一些枯枝、树叶、落花花瓣、小石子等。让学生自由地在铅画纸上进行拼贴,拼贴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物品的数量。在学生一组一组地贴好后,总会有多余的物品,就产生了乘加的计算过程。这个活动还原了“乘加”这个知识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自己最喜欢的活动中玩出名堂。
拓展活动2: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第四本绘本《数学家阿汤哥的苦恼——九九乘法表》,引导学生自制口诀绘本。
(二)思考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多是图景式、画面式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不妨通过渗透情感的方式来进行,而故事是直接触动孩子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故事,冰冷的概念变成鲜活有生命的角色,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从学生们画的绘本角色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内心非常喜悦,他们喜欢这样自己“做”知识。有的学生在课后还要求家长再一次进行同样的活动,而当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外面时,家长也是啧啧称赞,说从来没有看到这么有趣的作业。故事型活动课,可以说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做,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协同发展。
三、 游园型活动课
游园型活动课最主要的特点是综合性、开放性,可以把多个主题内容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中进行整合,也可以纳入更多的人员,让家长、教师、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一)游园型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内容】 拯救数学国王。
【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综合评价的作用。
通过这次活动,脱离纸笔测试环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游园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学生pad;手机下载二维码软件;七巧板;8K的素描纸;模拟超市环境布置。
【活动时间】半天(3~4个小时)。
【活动流程】
步骤一:情境引入
刷二维码,读取任务:小朋友们好,我是数学国王,我现在被女巫施了魔法,不能掌管数学王国了,快来救救我吧。如果你们团结合作成功闯过三关数学游戏的话,就能打败女巫。加油啊,孩子们!
步骤二:闯关开始
第一关:巧虎加法连连看。20以内加法游戏。各自在学生pad上完成。
第二关:拼七巧板。以组为单位,每个组有两份纸质(两个颜色)的七巧板,小组合作完成剪、美化、贴图等工作。
第三关:超市购物。钱的总额在100元以内;写三个购买方案。
步骤三:寻找数学国王
闯出三关以后,再一次刷二维码,刷出后会有文字提示:啊~~,我是女巫,我被孩子们打败了,可恶!那好吧,我同意释放数学国王,他就是一个身高170厘米,头戴花色帽子的男人,去找吧!他被囚禁的地方离这里不会超过200米。学生根据提示中的信息寻找数学国王。
(二)思考
一位扮演国王的家长在活动感言中这样写道:经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生有个启蒙:正义与邪恶,被困与解救,付出和收获,成功和喜悦,等等,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认知的种子。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在教学上有这么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理念。而学生在自己的心情日记中也写道:我成为数学小公主了,我好开心啊。很多家长对于用游园活动完成学业评价的方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活动中引进了现代化的pad和刷二维码的一些功能,使得情境更具有神奇的色彩。
第一学段在评价时主要强调“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游园型活动课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数学活动课是一种“浸入式”教学活动,活动主题多变、形式自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价值在于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它关注了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自然的联系。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活动”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 3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