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探讨

2014-11-17丰帅冯文全

关键词:德育工作工作者德育

丰帅 冯文全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德育可以适当利用网络,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塑造高尚的精神。但是高校网络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它发挥正面效应的背后,它的负面效应也很凸显。一些学生深陷“网海”而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因而,如何利用好高校网络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科学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业界学者看法各一。西尔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集合,包括存在与互联网或可能由互联网创造的文化和文化产品。”[1]而沈杰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们在互联网中工作、学习、沟通、休闲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总和。”[2]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一种表现,其起源和发展与高校校园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紧密联系。高校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形态,是学生及教职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使用它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高校网络文化是在传统校园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创新和延伸。通过其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得传统的受时间或地点限制的教育方式得到突破,为学生或教职工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反映的主要是高校的信息,具有鲜明的特色,更高的文化层次,是高校重要的精神领地和道德堡垒。高校网络文化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思想和价值观,并且在网络环境中,不同传播者和受众还能自由地发表观点,平等地交流,这必将促进话语权的个人化、民主化发展。同时,这种文化更接地气,师生有了各自的尊严,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

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时下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因而把握好高校网络文化的教育阵地,有利于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高校网络文化不仅扩宽了德育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由于网络文化中的信息量剧增,且其更新频率也非常迅速,这就为大学生接触新思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虚拟的网络空间能够为大学生的压力、负面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和转移的机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也可以依托于网络的建设,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更有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

其次,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的社会化发展。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网络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相比传统教育手段拥有更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在网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而德育信息传播到哪里,那么德育功能也便在哪里发挥。也即是说,高校网络文化拆掉了阻隔在学校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围墙,使原来的德育空间更加开放,更加便于使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利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增强德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三,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改进高校德育的内容。传统德育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有限,而且其内容没有新意,缺乏感召力。而网络文化,由于其信息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时新,更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迅速、丰富,相比传统媒体有着极大优势,提高了德育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網络文化德育功能发挥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较为迅猛,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意识还不明确。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对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利用这一新载体的理念还不够明确,甚至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利用高校网络文化这一阵地,认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显现,因而在德育工作中还是倾向于原有的、传统的方式。这种观念上的不到位,使得一些即使有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的学校,也是流于形式,缺乏精神内核。

第二,德育主题不突出。在高校网络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更喜欢在网页上浏览各类信息,难免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其思想状况更加复杂。然而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和主流控制较为薄弱,再加上一些德育参与者缺乏发挥网络文化德育的意识,网络文化中的不利影响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加之许多高校对网络文化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使得高校德育相关网页内容单一、陈旧,没有吸引力,进而使得高校德育主题被淡化,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明显。

第三,德育管理不健全。当前,一些学校将网络文化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网络建设,忽视了网络文化德育的内核,同时一些学校因为网络文化中涌现的大量垃圾信息而重“堵”不重“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德育队伍不精良。一是教育者对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认识不够,在思想上准备不够,难以较快适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缺乏对网络文化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的深入研究,也没有思想上的紧迫性,更不能明确自身在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工作中的责任。二是德育队伍建设有些滞后。由于我国网络的普及和技术还不够成熟,德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和技术上的利用还不足,缺少能够熟练将高校德育和网络文化有效结合并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三、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对策

(一)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工作机制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桥梁,因而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积极面,同时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负面信息和思想的传播,需要高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和领导体系,明确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网络文化的运行机制。例如建立日常工作制度,使思政网页上信息的采集、审核、发布和更新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另外,要强化对网络德育的监控管理。由于网络信息杂乱、良莠不齐,更加需要德育工作者积极、科学地引导和宣传那些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益的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封堵和拦截,净化高校网络文化。

(二)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面对发展迅速的高校网络文化,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是切实保障德育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教师要想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主动权,需要其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密切关注高校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主动研究当下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工作所发现的问题,并寻求正确的、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要自觉将网络技术运用于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一些集时效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网络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正面形象和感召力。

(三)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形式和方法

要想全面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德育工作者的尽职尽责,还需要适当考虑学生的自治需要。德育工作者应加强与学生会这一自治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自参与并体验德育工作的机会,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同时还能够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手段的认识。另外,适当利用校园BBS、电子邮箱、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时刻关注并搜集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发现大学生的诉求,也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调研,并及时倾听大学生不同的声音,才能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才会接地气,提高实用性,进而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优化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资源环境

首先要加強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先进的网络技术做后盾,高校网络文化德育便成了无本之木。“要坚持运用先进的技术,拓展网络覆盖面,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内外相通的校园网络系统,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提供必要的路径和手段,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展奠定基础。”[3]其次要加强校园主流网站的建设,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网络的阵地,以丰富的、有趣的信息资源获取大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其渗透力,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主动权。最后,还可以迎合当下的时代潮流,研发一些网络德育软件,例如开SSSS发手机APP,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参与度,有效地将指导性、可读性和服务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夏志芳.网络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沈杰.透视网络文化困境[J].半月谈,2002,(12):3.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41-34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工作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