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动因

2014-11-17王爽

王爽

摘 要:在世界级的钢琴家中,霍洛维茨无疑是其中一颗最闪耀的明星。他在钢琴方面的造诣举世无双,在20世纪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上他发挥了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其钢琴演奏乐感之细腻、音色之多变、声响之宏伟、技术之耀眼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于“黄金时期”的钢琴家除了演奏,大多都会自己尝试作曲,特别是改编著名的旋律和优美的片段。霍洛维茨也不例外,他所作的一些钢琴改编曲演奏都极富洞察力和辉煌的效果。

关键词: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36-02

一、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的分类

人们常常用“雷神”“激情”“巨人”之类的词来形容霍洛维茨的钢琴演奏,然而,他除了是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作曲家”。在他伟大的钢琴演奏生涯中,对某些作品进行的改编及对这些改编曲的演奏都是他演奏艺术中锦上添花的一部分。一些钢琴作品经他改编之后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震撼效果,不仅在当时能极好的烘托音乐会气氛,而且能一直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乐迷津津乐道。对于改编钢琴曲,霍洛维茨只是在事业初期进行的比较频繁,中后期之后就只是偶尔修改了,更可惜的是其中还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作品并没有被谱写保存下来。他曾经改编过的钢琴曲主要可分为以下5类。

(一)变奏曲

变奏曲就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做一些变形,让乐曲表现得更加丰富。在霍洛维茨的变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卡门变奏曲》。上世纪20年代霍洛维茨写下这首有着惊人的技术效果的辉煌作品之后,它就伴随了他一生的钢琴演奏生涯。许多霍洛维茨的粉丝都是为了这一首曲子去听他的独奏会,甚至在他的音乐会上没有这首变奏曲,观众们就不肯离开。这首变奏曲的灵感来源于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那首著名的“吉普赛舞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后来,这段优美的旋律也被西班牙小提琴名家拉萨蒂借用,从而在小提琴界也引起一时轰动。霍洛维茨对这首曲子进行改编时虽然受到了莫什科夫斯基的影响,但其中加入的具有他自身特色的伴音装饰音导致的俏皮帅气的演奏效果却远远超过莫什科夫斯基。《卡门变奏曲》不仅包含钢琴中的双三度技巧和八度技巧,还大量使用了大跳技术、六度技术和交替八度等钢琴技术,在钢琴曲结尾的部分甚至出现了两只手分别弹奏3处不同的旋律片段,最终演奏达到了惊人的效果。从1923年到1978年,这首曲子前前后后经过霍洛维茨不下8次的修改,演奏效果、风格都随着他的演奏生涯发展不断改变,音乐性也在不断提升,其中1968年版本的改变无论是写作还是演奏技巧都令听众疯狂叫好。

(二)修订改编

这种改编曲是霍洛维茨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改成具有他自己演奏风格的乐曲。霍洛维茨非常懂得如何更好的利用钢琴性能,他认为前人的一些作品过于简单或过时,为了让乐曲的效果更适合于现代钢琴,他常常会做出一些修订。这类被修订改编过的钢琴曲有很多优秀之作,例如门德尔松·李斯特的婚礼进行曲变奏曲序曲中的“小精灵”主題被他删除,其中效果不好的织体也被他进行改编最终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圣桑·李斯特的死之舞被改编之后也变得更加简洁、有力量;舒伯特·陶西格的《军队进行曲》原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节奏重音的使用,其中强节奏的低音部分被他设定得更加厚重,更发挥了乐曲的切分节奏之感。

(三)剪切整合

这些作品是由霍洛维茨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剪切整合而成。例如技巧异常艰难的比赛和音乐会经典——《第一梅菲斯特圆舞曲》原本就是由李斯特将自己的交响作品改编加上布索尼改编的曲子结尾修订而成,霍洛维茨又在前两位艺术家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结尾,并在作品其他段落进行小的修改,将这首曲子整合得更加独特和完美。

(四)完全改编

霍洛维茨改编过的钢琴曲中也不都是在其他编曲前辈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原曲进行整个篇幅的改变。霍洛维茨最满意的作品就是对苏萨的钢琴曲——“星条旗永不落”进行完全改编,他将编曲中间部分的演奏改成了不可思议的四手联弹效果。霍洛维茨曾经还完全改编过一首英国国歌和一首美国国歌,这两首歌都在两国重要的音乐会上被演奏过,而且是作为开场曲进行演奏的。

二、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的特色及其演奏效果

霍洛维茨的演奏不仅传承了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而且也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热烈、狂热。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技巧、表现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达到高潮。霍洛维茨精准的手指力量,完美的演奏,将李斯特传承下来的键盘技巧和钢琴表现力提升到了最高点。霍洛维茨的钢琴改编曲不仅体现了他对浪漫主义特色的继承,也表现了他自己独特的演奏效果。

(一)弹奏技巧追求高难度

20世纪初期艺术界的发展达到了最高潮,钢琴界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但霍洛维茨的快速跑动、八度音程、弹奏和弦的技巧让他在当时一枝独秀。他的改编曲中总是会同时出现几条旋律,每条旋律又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色彩,那种演奏效果往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霍洛维茨也在不断追求技巧的精准。在他的改编曲中,对踏板的应用很少,即使是在强节奏的部分,在轰鸣声中仍然能保持机理清楚、层次鲜明的风格。他的编曲中,一些左手连续八度都是干脆利落、一挥而就。

(二)音响效果丰富

霍洛维茨对现代钢琴的音响性能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眼里,温度、湿度和场地都会对钢琴行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会对自己进行演奏的音乐厅进行考察,选定一个特定的摆放钢琴的位置。他对声音极其挑剔,他的琴声有丰富的层次,从梦幻般的极弱音跳转到惊雷般的最强音,从天鹅绒一样的音色过渡到闪着火花的金属声。他在钢琴声音方面的造诣在其演奏时表现出的丰富的音响层次和宽广的幅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即兴演奏

霍洛维茨的每一次演奏都不会使用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他从来不听自己的录音唱片,因为他不想被影响从而开始模仿。在他的独奏音乐会中,他可以连续每场都弹奏同一部作品,但是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保持作品的新颖。就像他的《火花》《卡门主题变奏》都能体现出即兴的感觉。

三、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的动因分析

(一)师承传统的影响

对霍洛维茨的演奏风格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第三任钢琴老师——布鲁门菲尔德。布鲁门菲尔德师从著名的钢琴老师——安东·鲁宾斯坦,他们的演奏风格华丽绚烂,霍洛维茨受他们的影响将这种具有男子气魄的浪漫主义演奏风格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一种融激昂与浪漫气质于一体的演奏风格。按这种师承影响的逻輯推理,霍洛维茨的钢琴流派谱系可以一直追溯到李斯特,李斯特那辉煌、带着极浓厚即兴光芒的表演对鲁宾斯坦产生极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特点在霍洛维茨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因此,霍洛维茨的改编动机也是深受钢琴改编曲创作名人李斯特的影响。

(二)兴趣爱好

霍洛维茨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作曲家,而且曾经尝试过,但是因为客观原因而被迫告终,但是这却是他一生的爱好。霍洛维茨在青少年时期就独立进行过乐曲的编写,并在1930年,将这些小作品进行精心的筛选整理,最后完成了一张名叫《偏心舞曲》的唱片。

年青时霍洛维茨的偶像就是拉赫玛尼诺夫,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他所处的时代让他的梦想破灭。当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他们家在一天内失去了所有。他父亲背负起家庭沉重的负担,开始到处觅食,才16、17岁的他也感觉到了家庭的压力,为了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他认为自己必须集中精力练琴而放弃了自己的作曲梦。霍洛维茨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为了赚取音乐会的收入来购买家人急需拿来充饥的食物,他不得不在一场又一场音乐会上重复弹奏观众喜爱的曲子。疲于奔命的生活让他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作曲,但他想当作曲家的梦想却在心里不可动摇。霍洛维茨成年以后,仍然没有忘记当作曲家的梦想,所以经常会进行乐曲改编和即兴演奏。他经常在兴致所至之时,给亲人朋友弹奏音乐会要演奏的曲目或改编曲目,他曾说过,我的内心是个作曲家,我做这个很自然。

(三)朋友的影响

霍洛维茨一生所交朋友寥寥无几,但是他的朋友都对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俄罗斯钢琴教育界的泰斗——涅高兹和他是在基辅音乐学院学习时认识的,当时涅高兹是一个年轻的钢琴老师,在涅高兹的影响下,他越来越着迷于作曲,特别喜欢歌剧咏叹调的钢琴改编曲,并对阿赫玛托娃、布洛克和自己的诗歌进行谱曲。对霍洛维茨影响最大的忘年交是拉赫玛尼诺夫,这是他童年时的偶像。他们俩的会面是在霍洛维茨到美国不久后在斯坦威公司的地下室进行的,之后他俩成为终生的知音。他们经常在一起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改编曲来切磋琴艺,甚至在一起四手联弹,拉赫玛尼诺夫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俩的友情整整维持了20年之久。他们俩是彼此的知音,并演化受彼此的影响。因为他们总能在彼此的作品中嗅到自己创作传统的气息。霍洛维茨坚持相信,每个想要成为优秀钢琴家的钢琴演奏者都应该尝试自己来进行编曲。

(四)演奏生涯的发展需求

这些在霍洛维茨的演奏生涯前期诞生的改编曲为其演奏生涯添加了许多独特的色彩,这些改编曲的产生跟他的演奏路线密切相关。霍洛维茨一开始的演奏是以技巧高超、表现力超群而出名的,那时他演奏了很多难度较高的曲子,有别人的和自己的改编曲,这些曲目都证明了霍洛维茨的超群才华。观众需要有震撼力的作品来让自己的热血沸腾,为了突破自己以往浪漫派曲目或炫技演奏家的标签,他就通过改编别人的作品来达成自己的期望,于是一些改编曲就在这样的需求下诞生了。

参考文献:

〔1〕陈超.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动因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05):12-13.

〔2〕覃勤.霍洛维茨钢琴改编曲的研究[J].音乐创作,2012,(07):152-154.

〔3〕瞿枫.《19世纪钢琴音乐》翻译及书评[D].上海音乐学院,2012.

〔4〕侯颖君.论钢琴改编曲的音响、和声、材料和结构重组[D].上海音乐学院,2006.

〔5〕宋洁.论钢琴改编曲的魅力[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徐飞蓉.艺术歌曲与钢琴改编曲[D].武汉音乐学院,2013.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