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二胡创作特点及艺术特征
2014-11-17张劲
张劲
摘 要:刘文金的二胡曲以大气磅礴且具有民族神韵而在二胡音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是刘文金的一首代表作品,这首作品充分体现出了刘文金二胡创作的基本特点及艺术特征。创作中他以创新的思维把中西不同的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为二胡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刘文金;二胡曲;创作特点;艺术特征;创作手法;开创性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29-03
刘文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器乐作品,尤其是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开创了建国以来二胡音乐创作的新纪元,是继刘天华之后二胡音乐创作的又一高峰。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是其二胡作品的代表作。
一、创作背景
作曲家刘文金(1937-2013),河南安阳人,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品众多,形式多样,各类作品多达400余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3首二胡代表作——《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是刘文金创作于1960年的作品,它与《豫北叙事曲》为刘文金大学时代的二胡姊妹篇,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它以建设三门峡水库为题材,用二胡与钢琴相结合的形式来歌颂劳动者与火热的劳动生活,抒发了作曲家当时喜悦激动的心情和对社会生活的热爱。
60年代,中国经济滞后,中国进入了“大跃进”的浮夸年代,“三年自然灾害”让中国百姓付出了“浮夸狂热”的代价,因此,音乐创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吸收时代的养料,摒弃时代制约局限,乃是作曲家创作成败之关键。刘文金在学生时代即创作了《豫北叙事曲》(1959)、《三门峡畅想曲》(1960),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1]。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中上游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为前苏联援助项目,1957动工,1960年基本建成。它的建设曾为时代的焦点,刘文金在当时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创作,非常具有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创作特点
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自诞生起,便在民樂界引起巨大的反响,196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首演获得成功后,迅速风靡全国,它的创作技法以及乐曲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二胡创作新的风向标。在创作中刘文金大胆借鉴,勇于创新,让二胡音乐焕然一新,为二胡音乐创作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
二胡属于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二胡作品的创作多为民间艺人,手法较为传统,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刘天华大力提倡国乐改进,不断把新的创作手法和新的音乐元素带到二胡创作中来,才把二胡音乐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继承了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借鉴与创新,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二胡音乐创作中来,在体裁上《三门峡畅想曲》一改过去惯用的三段式的曲式结构,而是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安排,采用类似于回旋曲式结构的多段体结构;在调性上《三门峡畅想曲》并没有脱离民族调式,但在调式的理论和布局上借鉴了西方的作曲理论,譬如主属调、关系大小调、近关系转调等;在旋律发展上《三门峡畅想曲》运用了主题动机发展的手法,使得音乐主题层层深入,贯穿于作品始终。
较为新颖的是,《三门峡畅想曲》还是一首二胡与钢琴相结合的作品,在二胡与钢琴的结合上,作者充分借鉴了西洋的小提琴与钢琴结合的创作经验,把西方作曲理论中的多声思维及和声、复调等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
(二)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
刘文金从小就受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对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纵观他的二胡作品,都蕴含了民族音乐神韵,《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如来梦》,无论是题材还是音乐素材,无一不是扎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用民族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民族的主题。刘文金曾自己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浓郁的文化气息深深影响了我。”
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是以祖国大建设为题材,以民族的曲调来表现三门峡水库建设的场景及作者的心情,它取材于河南,以河南地方音乐为素材,全曲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乐第四段,“作曲家根据河南民歌《观灯》的旋律进行提炼,同时又融合了豫剧音乐因素,使得乐曲富有地方音乐风格”[2]。
第五段,乐曲吸取“河南豫剧”的音乐素材,也具有较强的民族风味,极具感染力。
(三)拓展二胡表现力
二胡在我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确立为独奏乐器地位的时间并不长,它的演奏技法、表现力以及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有待挖掘的地方。《三门峡畅想曲》的成功创作,为二胡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表现内容、演奏技巧及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创新与突破,像“无穷动”式的快弓、拨弦、快速连续二三度同指换把、多调性间的转换都是以前较少见的。《三门峡畅想曲》还采取了二胡与钢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形式,撼动了二胡一直由扬琴伴奏为主的地位,对二胡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手法在刘文金的二胡曲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这种借鉴与创新的模式,已为如今的很多二胡音乐创作所借鉴。
三、艺术特征
《三门峡畅想曲》作为一首经典二胡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的现实性与时代性
刘文金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时代感的民族音乐家,他的二胡作品大多是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充满着时代气息。《豫北叙事曲》讲述的是解放后豫北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与思念之情;《长城随想曲》是以祖国的象征—长城为对象,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博大的情怀;《三门峡畅想曲》则是以豫西北的三门峡水库建设为题材,热情地歌颂了参与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劳动者们。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是中国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建设之时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作为河南籍的刘文金,以水库在家乡建设而赋予它以特殊的情感。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题材的选择除了它现实的一面,同时,它的创作也是响应了党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方针,也是时代的要求,刘文金以三门峡水库建设为载体,用民族乐器独奏的艺术形式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二)音乐语言的民族性与创新性
《三门峡畅想曲》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二胡曲,在音乐语言上具有民族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在作品中民族风是全曲的基调,但是在陈述的方式上有了创新,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加花变奏手法,而是把民族音乐素材进行了融合创新。例如一开始的引子,一方面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借用了戏曲的唱腔,节奏上采用了民族器乐曲惯用的散板形式,充分体现出音乐语言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在旋律的发展中又有了创新,在音形上借用了小提琴中“衬音换弦”的特点,把旋律的节奏加密,音乐充满了动力,紧张大气。
在乐曲的第五段,音乐吸收了河南梆子伴奏中“小过门”的特点,用重复的音填补主题旋律之间的空隙,使得音乐更加热情、乐观,尽显现民族的韵味。
(三)创作手法的独特性与开创性
《三门峡畅想曲》以植根于民族、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为指导,不拘一格,充分挖掘二胡的潜能,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二胡曲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多变的调性、“畅想”的结构、创新的语汇,打破了一直以来二胡创作的沉闷性,為二胡音乐的创作带来新的生机。
在曲式结构上,《三门峡畅想曲》大胆借鉴外来的回旋曲式结构,乐曲采用了回旋性质的多段体结构,其结构图式为:引子+A+B+A1+C+D+A+尾声。
乐曲中主部主题A多次出现,既有调性变化的再现,又有完全的回归再现,B、C两个插部分别在D宫、F徵上,以歌唱性的旋律与活泼的主部形成对比。另外,几乎每个部分之间都有一个由钢琴演奏的连接段,它既起到前后衔接的作用,又起到为转调做准备的作用,如B部与A1部之间的连接段就是为从D宫调转向D羽调做准备的:
在调性布局上,《三门峡畅想曲》比传统的二胡曲复杂得多,它借用西洋的调性布局方法,结合中国的民族调式,创造性地把各种调式有机地安排在一起:
“此曲采用的是西洋的曲式、调式布局的方法,但其调式仍以我国的五声性调式为基础,从而带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味”[3]。
在旋律发展手法中,西方作曲理论中的动机发展手法得以运用,《三门峡畅想曲》的主部主题动机
不断被拉宽、填充、展衍、扩展,给音乐带来巨大的动力。
主部主题动机 除了在它的主部运用外,在其较大的尾声部分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其次,在本段的旋律发展中,还采用了西方古典和声中乐段前属后主的呼应手法,前一个乐句落在属音“2”上,后一个乐句落在主音“5”上。
《三门峡畅想曲》在创作手法中除了技法上有一定独特性外,在形式上它又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它采用的是二胡、钢琴为一体的形式,虽然在这之前有陆华柏为刘天华的二胡曲配钢琴伴奏,但是把二胡和钢琴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行酝酿,由一人完成,尚属首次。
刘文金先生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大师,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二胡曲以贴近生活、极富民族神韵而享誉音乐界。《三门峡畅想曲》作为刘文金二胡作品的代表作,体现了一个时代音乐精品的独有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刘文金二胡作品的基本特点及艺术特色,它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启发了后来的二胡音乐创作者的思维,对新中国的二胡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这首乐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二胡音乐创作迈上了继20世纪20、30年代刘天华之后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艺术创新与时代特色——《三门峡畅想曲》诞生的历史回顾[J].人民音乐,2011,(7):46.
〔2〕贾智华.《三门峡畅想曲》作品分析及演奏特色[J].大众文艺,2010,(22):96.
〔3〕周寒千.当代二胡音乐创作发展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4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