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学案例
2014-11-17顾晓琼
顾晓琼
教学领域: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声乐体裁的内容之一,即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这是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区分的。所以,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传达出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来分辨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不同的艺术特色,并通过欣赏歌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由于溧水是刚刚由县划区,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还没达到市区的水平,因此我挑选了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群众歌曲,让学生演唱并体会群众歌曲的艺术特色,也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材分析:《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课,我觉得书中提供的某些材料,容易引起歧义。例如,《我爱你,中国》,开头演唱技巧难度大,学生会认为是艺术歌曲。但中间副歌部分的旋律又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甚至在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歌唱祖国》以及非常著名的艺术歌曲舒伯特的《魔王》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第一课时:《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唱祖国》《魔王》这两首声乐作品,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能够简述他们的含义。
2.能够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唱祖国》;能积极参与《魔王》的表演、讨论等互动活动,加深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在创作中培养学生创编表演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音乐与诗歌交融后,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并且能够区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教学重难点:能够感知音乐特点,体会到音乐与诗歌交融后效果,并且能够区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小提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有序进入教室,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上课的心情,营造氛围,同时也是为新课的导入做铺垫。
二、感受与体验“朗诵——配乐朗诵——歌唱”
1.请学生朗诵《水调歌头》片段,并让他们自我评价。
2.评价之后发现感情不够投入,开始试着配乐朗诵,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齐唱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并选择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说出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朗诵→配乐朗诵→演唱”这三次表演中,亲自体会到当音乐与诗歌交融后的效果是:更能调动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沉浸在音乐与诗歌的氛围中。
三、《歌唱祖国》的聆听讨论及演唱
1.打出《歌唱祖国》的歌词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歌词选自那首歌曲?
生:歌唱祖国
师:我们可以看出来,一首好的诗歌,它也是一首优秀的歌词。
设计意图:从歌词入手,再引入歌曲,紧紧围绕“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个课题。
2.欣赏歌曲,并讨论歌曲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旋律、调式、速度、节奏等方面)
3.带着情感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亲自体验歌曲,演唱歌曲,为“群众歌曲”的引入,埋下伏笔。
4.群众歌曲特点的讨论与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唱祖国》的聆听、讨论及演唱,引出同学们对群众歌曲特点的思考,显得不突兀,也能使学生更易理解群众歌曲。
四、《魔王》的聆听、讨论及表演
1.歌曲引入
教师用小提琴演奏舒伯特《摇篮曲》,让学生说出曲名及作者。
设计意图: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几位音乐家,设计用小提琴演奏《摇篮曲》,可以复习之前音乐课的学习,也能提高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之后课的内容作铺垫
2.歌曲的简要介绍
3.聆听音乐,分4组讨论
问题1: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
问题2:每个人物各用什么样的语气演唱?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一首艺术歌曲,比较难以理解,所以让学生分组带着问题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欣赏变为主动欣赏。同时,问题1和问题2是为下面角色扮演打下基础。
问题3: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是什么?
问题4:伴奏音乐的描绘了什么?低音旋律又在模仿什么声音?
设计意图:问题3、问题4,是为了让学生在深刻体会到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在无形中体会到艺术歌曲的魅力。
4.角色朗诵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热烈。
5.艺术歌曲的讲解
五、教学评价
聆听4首音乐片段:《教我如何不想他》《和未来有约》《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太阳》,辨别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六、拓展——为诗歌配乐
师:这里有两首诗,一首是古诗,一首是现代诗,请同学们,聆听音乐片段,为这两首诗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为诗歌配乐,让学生了解到背景音乐的选择,要符合诗歌的表现内容,不是随意搭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小结
师: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使诗歌所表达的形象更为绚丽多彩。更能使人们在抒发情感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寻找一些音乐与诗歌交融的作品,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八、教学反思
在进行对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于是我在此次教学中,设计了“听一听”“演一演”和“做一做”三大板块,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旋律模唱、歌曲配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和创作。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与活跃。因此,我在今后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尽可能合理地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丰富课堂氛围,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让课堂不再单一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