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为何“短命”
2014-11-17李锦
李 锦
(作者为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胡润曾发布过一个《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当时上榜的100家企业中,1400多岁的日本建筑公司金刚组“年纪”最大,排名第一,其他长寿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则无一家企业上榜。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又会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
如同人的生命一样,任何企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企业寿命的长短也取决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因素。但为什么别人家的“老店”特别多,我们的民营企业却很“短命”?这是因为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就像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开得飞快的汽车,汽车发动机性能良好,其他方面却隐患重重,司机往往是一个不爱系保险带的“大胆飙客”,汽车没有安全气囊,汽车整体更是缺乏保养,零件也乏善可陈。这样飞驰的汽车当然容易出事故。
具体来说,中国民营企业“短命”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发育畸形。不少“短命”民营企业的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精力放在市场论证、战略布局和提高服务上,而是希望迅速致富。过去,不少明星企业家以“百无禁忌”的勇气创造、放大了市场需求,成就了一段段充满激情的创业神话,但同时也破坏了市场秩序,违反了商业道德,破坏了企业发展的根基。这种现象在保健品、VCD、白酒等行业屡见不鲜。
二是不尊重企业发展的规律,对企业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忽视预警机制的建立。低龄企业的通病是太相信奇迹、太崇拜奇迹,总是指望能突然间制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然后席卷全国,而忘记了企业必须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于是民营企业常常仓促上阵,不注重完善企业制度,忽视技术研发,更没有兴趣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结果,急剧扩张的企业常常是决策感情化、管理混乱、人员流动频繁、营销费用畸高。这些弊病丛生的企业常常会被一根稻草压垮,迅速陨落。
三是民营企业领导者思想陈旧,忽视精神追求。早期的民营企业老板以社会边缘人士居多,大多精于算计,且较为自我封闭。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济世情怀,只关心盈利多少,习惯用旧的思维方式来操作全新的业务。虽然很多民营企业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不明晰,管理人治严重,只能造就“富二代”,却无法培养出好的接班人。这也决定了这些企业“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粟津温泉是日本北陆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温泉。建于公元718年,迄今已近1300年,历经46代后,仍保留着木造旅馆的风格。
由此可见,大多破产的民营企业往往是垮在了领导者自己的手中。国家追求长治久安,企业也追求基业常青。那么如何才能给企业植入“长寿基因”,打造“百年老店”呢?汉字中“成长”和“长久”两个词中的“长”同字不同音,我认为,这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不断“成长”。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短命”的问题,还得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抓起。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应该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人,是能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好的人。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有因时而变的发展战略,不断进步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领导人不断成长,增强自己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经营理念,把“长寿基因”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中。这不仅是民营企业领导者完成“老板”向“企业家”转型的要求,更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要求。
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们是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60%,解决了80%以上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要解决中国民营企业的“短命”问题,必须从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方面为企业注入长寿“基因”。民营企业要完善企业制度,提高自身宏观决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民营企业也需要政府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摒弃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完善金融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健全市场竞争秩序,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家培训,特别是对第二代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