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例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2014-11-17佟庆峰

中外医疗 2014年5期
关键词:偏曲鼻中隔鼻窦

佟庆峰

抚顺市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辽宁抚顺 113004

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等多种症状。传统的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是在半盲下操作,由于个体差异及鼻中隔后端偏曲部位较深,术中易撕裂或损伤鼻中隔黏膜,导致术后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1]。为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和经验,该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5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经临床症状与体征、鼻内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确认为鼻中隔偏曲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21~59岁,平均36.3岁;病程3个月~10 余年,平均3.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28例,鼻出血16例,头痛9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24例,合并鼻窦炎21例(其中合并鼻息肉者13例),合并鼻甲肥大者17例(合并鼻窦炎和鼻甲肥大9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鼻内镜及摄像监视系统,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术。患者仰卧位。手术切口较灵活,一般于偏曲部位前方做一垂直切口;对于大C或S 形偏曲可采取常规killian 切口;如有低位偏曲,切口适当向鼻腔底部延伸,长度大于偏曲部位3~5 mm。切开黏膜后,用剥离子沿黏软骨膜下钝性剥离至暴露整个偏曲部位后约1.0 cm。原切口后方2~3 mm 处切开软骨层,并分离对侧黏骨膜,范围和左侧相同。插入鼻中隔牵开器,回旋刀切取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梨状骨。如为低位偏曲,凿去偏曲的腭骨鼻嵴。偏曲彻底矫正后,冲洗术腔,黏膜复位,缝合切口,双侧鼻腔纱条填塞。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伴有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患者采取钩突入路开放鼻窦、摘除鼻腔及鼻窦息肉。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①治愈:原有临床症状消失,鼻腔阻塞症状和引起鼻部疾病的病因、诱因解除,如鼻出血、鼻塞、反射性头痛等缓解;②好转:患者自觉症状较术前减轻,鼻塞由持续性转化为交替性,或变应性鼻炎、鼻出血等症状发作频率减少;③无效:症状无好转。

2 结果

该组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治愈39例(73.6%),好转14例(26.4%)。总有效率达100.0%。术后随访6~24个月,行常规及鼻内镜检查无鼻外形改变(如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症状因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类型及部位不同而异。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有一侧或双侧鼻塞,低位棘突或嵴突的患者有鼻出血、反射性头痛等症状,高位偏曲可压迫致中鼻甲外移,中鼻道狭窄妨碍鼻窦引流导致鼻窦发生和反复发作,而鼻中隔后段偏曲则会引起频发、难治性鼻出血[3]。治疗鼻中隔偏曲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矫正。

传统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受患者体位及额镜照明影响,对鼻中隔全貌很难看清。在对高位、后段鼻中隔偏曲的矫正中,由于手术部位深在,视野不清,操作受限且准确性差,极易损伤和撕裂黏膜,并且偏曲可能得不到完全矫正,造成术后部分患者鼻腔通气障碍改善不明显,发生鼻腔粘连、鼻中隔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1,4]。现在多采用鼻中隔成形术,既矫正鼻中隔偏曲,又能尽可能保留鼻中隔软骨的支架作用[5]。

使用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的体会是:①与传统手术相比,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有照明好、术野清晰等优点,特别是对后端、高位偏曲暴露不充分者有较大的优势。②手术在鼻内镜直视下操作,可清楚显示软骨与骨结合处及其间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这与王荣光[6]的报道一致。③术中较易分辨和剥离粘连处,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并且对并发鼻腔、鼻窦疾病患者可同时施行相应的鼻内镜手术。④根据偏曲部位不同,可选择相应切口,损伤范围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也相应减少。⑤该组治愈39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达100.0%,术后随访检查无并发症发生,说明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是值得信赖的术式。

虽然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诸多不足。但也注意到,鼻内镜仅仅为手术视野延伸创造了条件,具体操作仍要小心谨慎。①剥离器确认在黏软骨膜下,这是保证黏膜分离时不被撕破的关键。②剥离器凹面朝向并紧贴鼻中隔软骨与骨面,用其两侧缘上下划动逐渐向后进行分离,而不是用剥离器的顶端去分离,否则易造成黏膜撕裂。③分离鼻中隔软骨与各骨嵴接缝处,切忌暴力分离,可用刀刃将横穿的纤维切开,再继续分离。④分离棘或嵴突时,可从四周向最突出处分离,或切除已游离对应凹面的软骨,使两侧的黏软骨膜间的腔隙变宽,再分离嵴或棘突的最突出部分就不容易损伤黏膜[7]。⑤咬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时禁忌摇晃和暴力撕扯,以免损伤筛骨水平板导致脑脊液鼻漏。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优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1]宋桂林,周非.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8,8(25):1390-1391.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02.

[3]吴新权,张孝之.鼻内窥镜联合电钻行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J].微创医学,2006,1(1):34-35.

[4]陈爽,黄正强,黄岳,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600-1602.

[5]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98-299.

[6]王荣光.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52-453.

[7]魏新邦,刘秉寿,陆书昌,等.耳鼻咽喉进修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12.

猜你喜欢

偏曲鼻中隔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音乐干预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影响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的临床观察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